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探索
——以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为例

2023-01-26陈雅嫄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闽江志愿志愿者

陈雅嫄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回信大学生志愿者,肯定了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果,并勉励他们继续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即继续“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①新华网微信公众号:《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团体的活动,更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

一、国内外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推动。1963年,全国高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热潮。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3月5日确立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日”,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志愿服务;2013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2017年,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相关文件的确定与发布,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张文智认为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材,但目前存在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性低,以及志愿服务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建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紧跟时事热点、稳扎稳打,并持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观点与国内学者大致相近,即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较为纯洁,大部分是为了增加个人认同感,是一种社会渴望和关注弱者的社会责任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更强的处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互惠共赢,更有利于其未来自我定位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动意识弱且认知不足

首先,认知不足。社会大众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正确的认知,在片面认知下,多数人不明白志愿服务意义,不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组织内部,也存在人员认识模糊和轻视志愿服务的情况。其次,缺少内在驱动力。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存在错误认知,在个人利益为主的消极观念影响下,大学生更看重物质收获,而非精神收获,这就出现了大学生面对志愿服务工作时,容易动摇,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做样子、假把式”,缺乏扎实的思想基础与内在驱动力。最后,缺少价值认同。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认同主要体现为对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与自觉践行。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出于涉猎心理。在初次尝试前,对志愿服务充满好奇,但在几次实践后发现未像预先设想发展,或者因为没有受到社会认可和激励,就失去动力,导致后期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育人机制不健全

第一,自我管理不到位,导致育人功能效果差。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注册招募机制不完善,高校、社区、其他公益组织的信息系统存在独立且不互通,以致各组织之间信息互通受阻。其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缺乏专业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因成长环境、专业学科背景、思想观念不同,个体差异显著。如若不经培训,不进行明确分工,直接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不重视后期评价。后期的评价复盘能直接反映此次志愿服务的效果,也能准确反映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当前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大多浮于表面,且评价方式单一,没有深入了解志愿者的精神世界,这使得评价工作失去实质性意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

第二,组织管理不当,阻碍育人格局形成。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由团委牵头,而日常具体事务的管理主要依托于思政辅导员兼职分管。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机关行政事务的三重压力。因此,志愿服务工作还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高校非思政岗位的教职工因受限于本职工作,其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更多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输出,很少将志愿服务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并且在课后与学生联系不密切,使得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效减弱,更无法实现全员合力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实践也并未形成针对性方案,常常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在大一、大二时对志愿服务“抓太紧”,在大三、大四时因学生要实习或考研而降低志愿服务主动性时“放太松”,志愿服务的育人主线未能贯穿全程,无法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格局。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有待整合,其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需要对接众多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但受大环境影响,志愿服务的实际活动范围还是局限于高校内。志愿服务蓝皮书显示,全国有二十多个省份建设了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或网站,其中只有十多个省份建设了两个及以上网站,除了北京的系统已经实现数据共享外,其他省份数据均存在不互通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从而影响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发挥其应有的效能[3]。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能力的路径

本文以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为例,探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能力和路程。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从2017年成立起,就致力于护水环保志愿服务实践,扎根榕城,辐射八闽,依托“公益+专业、公益+育人、公益+创新”模式,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5年来,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累计组织13 000多人次参与护水专项及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超9 300小时,并有2个沿河景观规划被罗源县、寿宁县政府采纳。目前,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团体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20多项荣誉,团体成员参与20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形成论文、调研报告50多项。

(一)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加强思想认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体现在各类活动的实际效果之中。目前,大众对其的认知依旧是片面的、错误的,这成为阻碍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消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由此,各类媒体及宣传平台就承担着主要责任,应当积极传播正能量,同时高校也需要从立德树人层面,继续强化思想引领。

第二,强化志愿精神内核。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实践性地诠释了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先进文化价值才能融入其中,志愿精神的内核才能得以强化,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向才能得到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指引着大学生弘扬新时代文明,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升华自身道德修养。

第三,丰富志愿精神价值。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指路标,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人要是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了前进的目标。高校可以采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方法使显性育人得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使隐性育人在活动中渗透出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能得到更好的升华。目前,“小海志”志愿服务已成为闽江学院“行走的”党建思政教育品牌。志愿者在校外开展护河环保实践志愿服务时,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让受服务对象感悟志愿精神、传递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精神走进千万家。

(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第一,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规范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流程,建立招募的指标体系,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在招募前以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与服务需求为导向,并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段、性格特点、擅长领域以及兴趣爱好,编制志愿岗位说明书,做到人“岗”相适,挑选出最佳志愿服务提供者。一是学生在志愿汇APP上进行签到签退打卡,在志愿服务中,活动组织者实时关注志愿者情况并及时帮助;在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对参与志愿者进行评价打分。通过监督及评价反馈,及时发现表现较差的志愿者,对其进行谈心谈话、思想政治教育等,帮助其找到结点,积极解决。二是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的暂停机制,允许志愿者暂时退出服务,允许志愿服务组织开除不合格的志愿者,以此保持志愿服务队伍的积极竞争性。三是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队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发挥同心圆效应,拒绝老生常谈的理论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在每学期开展志愿者培训,鼓励走出领域舒适圈,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跨专业合作学习,厚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第二,加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建设。闽江学院“小海志”学生志愿者主要由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所设化学(师范类)、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等四个专业的学生构成。志愿服务育人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努力,需要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队伍建设。志愿服务育人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统筹人才资源,围绕志愿服务精神,精心设计、长期实践,制订好精准育人方案:大一注册引导、大二主动传帮带、大三结合专业实践、大四持续验收成果,完善志愿服务育人链,做到人人参与,时时育人。闽江学院成立“小海志”志愿服务团队以来,每周坚持安排志愿者到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环境保护、内河整治、海洋强国等知识小课堂,并利用寒暑假开展护水环保夏令营和“河小禹”专项实践活动,“小海志”足迹遍布宁德、莆田、罗源、平潭等地。

第三,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面对资金匮乏问题,可以通过高校、政府、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多参与志愿服务于相关比赛,提高品牌认识度的同时,还可以争取比赛奖金的支持。此外,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不容忽视,要健全志愿者保险制度[4]。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前,组织应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规避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提升规避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被服务单位也需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保险,保证他们的权益和人身安全保障,使活动能安全完成。健全激励机制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适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受到鼓舞,从而摆正参与动机。

(三)深挖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一,建设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高校要有意识地在志愿服务全过程中渗透育人要求。例如,闽江学院还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规定毕业生志愿时长必须满40小时,与毕业就业相挂钩。以学年为单位,根据个人志愿服务时长、种类以及社会影响力,评选组织校内优秀青年志愿者,并继续向校外推选榜样志愿者,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积极性,为后续活动提供人员保障,也有利于志愿服务品牌的建设。闽江学院“小海志”志愿服务下设精品项目“海志献青春,护水环保行”,依托学科特色,根据福州内河状况而设置,以线下内河景观调查、水质监测、污染治理、环保课堂宣讲为主。并且,学院成立“小海志护水环保”宣教队,通过护水环保课堂新模式实现品牌化建设。与福州乌山小学、湖滨小学、闽江学院附属中学等中小学长期合作,编制护水环保教案30余套,寓教于乐,打造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多样化志愿服务平台。政府、高校、社区设立一体化志愿服务公众号与志愿服务APP,实时反馈报名情况,打通信息壁垒,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打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坚持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建设多样化服务平台,弥补政府、社区、高校相互间的不足,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小海志”志愿服务队依托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材化专线与“小海志”志愿者QQ群,发布志愿活动招募令,在组织内实现了畅通报名渠道、精心选拔,最终确保每次志愿服务顺利完成。

四、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在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探索志愿服务育人,对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水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闽江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