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3-01-26杨秀兰曾美静
杨秀兰,曾美静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著名爱国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爱党爱国、亲民爱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闪耀着光辉,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奋勇争先。李林精神是屹立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道德丰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是党和国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弘扬李林精神,帮助学生从李林的言行与人生选择当中领悟她之所以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永远冲锋在前,均源于她内心无比赤诚地热爱着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1]。将李林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塑造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形式无法统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创新,不再停留在“重内容轻形式”阶段,但又容易陷入另一个“重形式轻内容”误区。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手机中的游戏、综艺“争宠”,高校和教师使尽浑身解数,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教育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但如果“度”没把握好,就会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没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没有分清主次,可能导致“热闹是一时的,最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
(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不够“接地气”,容易使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停留在“知”的层面,无法达到“情”,不会深入“行”。只有将理论与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投身专业实践、志愿服务与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引领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效能,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灌输性有余,启发性不足,有其自身局限性。同时学生在课堂之外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外部舆论环境影响,以及热点事件冲击等,不同思想在脑海碰撞、斗争,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无所适从,如果未能及时为其释疑解惑、正确引导,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思想状况,不断加强与学生课内课外沟通交流,谨慎应对网络舆情,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立足两个大局,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李林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价值引领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同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泛滥,自媒体多元价值冲击,大学生因为思想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容易陷入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高校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榜样的力量和精神的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李林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榜样,李林精神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价值引领。李林年少就立志,为平倭寇“甘愿征战血染衣”[2],并为此勤学理论知识,苦练杀敌本领,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投笔从戎,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用年仅24岁的生命践行了自己年少时的诺言,实现了自己远大理想。李林精神蕴含着正确的价值理念,对引领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充实
李林精神作为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但并未止于革命时期,而是随着时代不断与时俱进,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发展出新的内涵,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努力奋斗。李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涵盖有史料支撑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实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性、实效性。在高校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科三门,本科五门)均可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融入李林精神做案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于“理想信念”章节,可以讲述李林在国家危急存亡时刻放弃文学梦想,毅然投笔从戎,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独立事业中的故事[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章节时,可以讲述李林身为华侨,又是知识分子,怎样在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领导团结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可以具体讲述李林作为游击队长,双手开枪,跃马驰骋疆场,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一次次击退敌人,在麦胡图破敌、奇袭岱岳等战役中打出军威,名震晋绥,日军悬赏金额从5 000元蒙疆币提高为5 000元大洋等故事[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章节,讲述李林为实现报国理想,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在怀孕三个月时仍奋勇杀敌,最后在包围圈中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正是因为有李林这样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先烈,我们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6]。《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强党的建设”篇,可以将李林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来讲述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战胜侵略者,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李林这样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此外,还可以把课堂搬到李林纪念馆,通过这些饱含李林精神的历史资料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实现为前提。要充分发挥李林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素材的作用,用鲜活的事迹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李林精神内涵的理解,感受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及个人的重要性[7]。
(三)精神支撑
李林精神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励一代代嘉庚学子努力奋斗,同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李林纪念馆、以李林命名的学校、街道、红色资源和相关影视剧,深刻领悟李林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价值和思想境界。李林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通过对李林精神的学习和吸收,可以使每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不仅能够净化心灵,还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爱国情怀[8]。
三、李林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路径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一)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容易陷入思想混乱,甚至被带节奏,亟须高校从各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重视发挥课堂尤其是思政课堂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李林精神引入到大学生思政课堂中来,用学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李林“弃婴变侨女、年少许誓言,学成文武艺、以身赴戎机”的故事,用翔实丰富的史料去还原李林短暂而光荣的一生,用创新多变的形式展现李林英勇战斗的场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希沃白板、VR教室等,创新教学模式和互动方式,突出个性化、针对性,充实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辩证统一,使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亲民爱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打造校本文化特色样本
李林,1915年11月15日出生,福建龙溪县(今漳州龙海)人,侨居回国后曾先后就读于集美中 学和上海爱国女中,1940年4月26日牺牲于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原“平鲁一中”更名为“李林中学”就是为纪念李林烈士。烈士李林的一生,与福建漳州、福建厦门、山西朔州、上海等地区联系紧密,同时她也是深受陈嘉庚先生爱国主义影响的杰出嘉庚学子。通过竖立李林烈士雕像、创建李林精神文化长廊、建造李林纪念馆等方式将李林精神融入以上地区学校校本文化建设,打造李林精神特色样本,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用前辈和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
(三)善用社会实践现场教学
李林烈士陵园,位于山西朔州平鲁区井坪镇,是山西省“全省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馆藏丰富,陈列有3万余字历史文献(含李林手稿)、300多幅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等珍贵实物,并利用声光电、电子翻书、弧幕投影、幻影成像、电子沙盘、场景复原、场景效果、多媒体触摸屏等高科技手段,复现 了李林光辉事迹和革命斗争史。李林烈士纪念馆,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靠近集美校友捐资修建的李林园一侧,李林园前面还有薄一波同志题词的纪念碑,碑上有李林紧握手枪、呈跃马驰骋疆场,回首射击之势的铜像。
(四)结合劳育体育融合发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劳动创造未来。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体素质、劳动面貌和持续健康成长。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躺平主义、享乐主义、宅文化”等思想影响,很多大学生存在懒得运动、懒得锻炼、懒得奋斗等“懒癌”现象,甚至不会也不愿投入劳动、浪费他人劳动成果等,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未真正得到重视、落实,未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本人成长成才,也会损害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将李林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李林作为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巾帼英雄,不仅学问好、能双手写字,身体素质也很棒,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在集美学校上学期间她就参加了篮球队和排球队,并经常和校外学生比赛,这也为她以后的革命和战斗生涯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即使在被日军围困扫荡紧张而又危险的洪涛山区环境下,她仍然抓紧一切稳定时期组织抗日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篮球赛,坚持锻炼身体,不断增强体质,苦练杀敌本领,随时为上战场做好一切准备。在抗战困难时期她还主动参加并组织大家进行劳动,学习采摘苦菜、捡拾大豆等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并用自己节省下的食物救活了在战火中被遗失的婴儿。李林这种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锻炼身体、积极劳动,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精神值得每个大学生学习,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立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结语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还是掘墓人问题,要高度重视。 弘扬和传承李林精神,充分发挥李林精神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引领、内容充实和精神支撑等时代价值,将李林精神进课堂、进校本、进实践、进劳育体育,有助于激励新时代的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