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创新

2023-01-26高海霞高志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商道京西古道

高海霞 高志磊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2;2.共青团石景山区老山街道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49)

0 引言

什么是文化记忆?德国历史学家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以仪式、文本、纪念物或者其他媒介物为象征, “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忆、对起着巩固根基作用的回忆形象的现时化,群体确认自身的身份认同。这不是一种日常性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讲,它‘超越生活之大’,超越了寻常,成为典礼、非日常社会交往涉及的对象”[1]47。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2]。京西古商道简称京西古道,亦称驼铃古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在模式口、五里坨地区留下了包括名胜古迹、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名人故事、风俗习惯等在内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也让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成为京西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文化记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和学校2个维度,探索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创新路径。

1 构建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意象和仪式系统

文化记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重构过去、传承文化,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形成身份认同。尤为重要的是,在回忆文化促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文化的重构以适应现行社会的框架模式,并且要善于利用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弘扬京西文化,使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能够传承发展,就必须构建属于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意向和仪式系统。

1.1 完善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系统

文字是文化记忆中最可靠最稳定的媒介,其本质上具有永久性,固定地传达着关于某个群体某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文字在传承文化记忆的过程中不断被破解,使人们可以借助文字窥探先辈的秘密,与先辈产生共鸣。文字是永生的文化,凝结着民族的历史,隐藏着文化的基因。文字具有储存的功能,文字可以把文化的传统和记忆储存起来,扩展了文化记忆的边界[1]206。一个群体或社会需要让成员不断重读它的文字和文化典籍,保存文化传统,建构文化记忆。因此,挖掘京西文化有关的文字、文学、文献非常重要。

首先,对模式口、五里坨地区的民谣、传说、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争取将更多的老一辈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留住。目前,模式口地区的文本资料已经比较丰富,《京西古道模式口》《石景山文史第十三集(模式口专辑)》《磨石口传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模式口记忆》《模式口记忆·印象》等都是对模式口地区的文化记忆进行了文本整理和创作。关于五里坨地区古商道沿线的记忆文本资料有《故乡的足音》《京西明珠黑石头》《曹雪芹西山故地新考》、石景山文史第十集(天泰山专辑)等。关于知名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京西文化的元素仍需要进一步发掘、收集、整理和创作。

其次,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的需求,可以探索对文本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化,结合文本进行关于京西文化记忆的再创作,鼓励大众挖掘、探索、展示文本研究的成果,丰富、扩充关于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系统。

1.2 构筑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意象系统

依据阿斯曼的理论,文化记忆的意象系统主要指相对于文字而言的图像。图像是区别于文字的另一种文化记忆媒介。图像相对于文字能给记忆更深刻更强烈的刺激,让人难以忘怀并产生深刻的记忆。图像是直观的艺术,几乎不需要精细加工就可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1]249。尤其在数字媒体迅速普及的时代,运用数字化图像这样一个能动的媒介进行文化记忆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重大作用。

结合文化记忆理论以及京西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将京西文化记忆的意象系统分为3个基本类别:建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数字化图像。

首先,结合石景山区的保护规划,保护、修缮、利用古道上的建筑遗存,将古商道的建筑遗存串联成线,形成2个交叉融合的线性遗产保护群,再现京西古商道的历史风貌。以模式口为例,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节点,模式口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古建筑众多。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模式口地区的古建筑如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龙泉寺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修缮和保护。2002年10月,北京市政府将模式口大街列为北京第2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田义墓、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区级文保单位老爷庙、龙王庙等,37处保护民居院落。2021年9月,模式口大街首批3处重点院落完成改造,全新亮相。沿街5处景观节点、7处精品院落和近30个不同业态的商铺同步亮相。2021年底,入选十大 “北京最美街巷” ,成为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驼铃古道跃升网红打卡地。2022年,伴随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模式口大街变成了石景山的新地标。

其次,以燕京八绝博物馆为核心,收集、整理古商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文化样貌,再现驼铃古道的民风、民俗。2008年至今,石景山区共有8大类35项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9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23项。其中磨石口传说和京西民谣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石府石材采集与传统加工、北京面茶(李记)制作技艺、磨石口石文化习俗、五里坨高井高跷等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这些都是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石景山区将依托区非遗中心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保护活动,让群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并感受非遗活态传承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让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活起来。

第三,探索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京西古商道图像开发系统,以数字化的形式对京西古道的历史图像进行创新性再现。以法海寺为例,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寺中的明代宫廷壁画真迹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与敦煌、永乐宫并称 “三大壁画艺术宝库” 。从2016年开始,法海寺文保所探索对壁画进行三维矩阵数据采集,提供给国内外游客在网上观赏。人们不仅能在网上浏览观赏壁画,还能够了解殿内空间布局、建筑纹饰等,其效果媲美参观法海寺壁画真迹。另外,也可以探索将京西古道、京西文化引入影视作品,通过影视创作再现京西古商道的历史图像,丰富文化记忆的意象系统。

1.3 创新古商道文化记忆的仪式系统

依据文化记忆理论,仪式是 “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 ,它不仅和文本相辅相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具备了超越和驾驭文化记忆的巨大潜能。仪式存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仪式具有不同的象征涵义。通过仪式的不断复现,将过去的传统和当下的年轻一代产生联结,将文化记忆传递到年轻一代的头脑之中,由此形成文化认同[3]。

具体而言,在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仪式系统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主要考虑以活动载体,引导年轻一代了解、熟悉与京西文化相关的风俗仪式。

首先,以慈善寺庙会为核心,结合慈善寺的红色文化、香文化,开展民俗仪式活动。2019— 2021年,慈善寺文物保管所为响应《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中提出的 “再现古河道、古商道、古香道文化景观” 的号召,举办了慈善寺庙会、香文化展、慈善寺红色文化展等活动,这些都是再现和传承京西古道文化的有益实践。

其次,以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为核心,探索与周边高校合作,定期开展传统节日典礼和非遗展示活动。结合民俗陈列馆的展览主题,邀请大学生进行戏剧化表演和仪式再现,让青年一代重新感受京西的风俗仪式、节日活动,既可以丰富、发展驼铃古道的仪式系统,也可以增强青年群体对古道文化记忆的认知,推动京西文化的传承。

2 推进京西文化进京西校园

京西地域文化是京西文化教育的土壤,只有让青少年了解、认识、热爱京西文化,古商道的文化记忆才能得以传承。关于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调查显示,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对京西文化的认识不足[4]63。要传承和发扬京西文化,首先就要在 “京西文化进校园” 上下功夫。

2.1 开发京西文化校本课程

要传承京西文化,让青年群体了解京西古道、传承文化记忆,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位于京西地区,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石景山区的交界地带,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也有很多京西地区的生源。但调查显示,无论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对京西文化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将京西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引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中增加 “京西古道文化” 章节,介绍京西古商道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探寻古商道的文化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读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了解其中有关于京西模式口一带各村庄和道路的描述,深刻认识古商道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其次,结合京西地域文化特色,聘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开展京西文化系列讲座,将西山、永定河的历史和发展,古道文化资源和相关研究情况介绍给学生,增强学生对京西地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京西文化的兴趣。

2.2 扩大京西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慢慢积累的过程。要扩大京西古商道在京西地区的影响力,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京西文化教育实践是最好的选择。

京西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时,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京西文化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京西古商道名胜古迹、古代建筑摄影作品展,京西民间故事演讲比赛,京西非遗技艺展演, “驼铃古道” 优秀绘画作品展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京西文化记忆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并营造身临其境的场景,让孩子们沉浸其中,强化互动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潜移默化将对京西文化的学习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结合起来,最终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2.3 鼓励教师开展京西文化研究

推动京西文化进校园,开展京西文化相关活动,关键在教师。无论中小学校还是高校,要想使京西地域文化的传承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鼓励教师开展关于京西文化记忆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研究和探索,了解、熟悉京西文化,为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文化活动打好基础。其次,鼓励教师将京西文化所蕴含的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地域文化推动课程思政。再次,鼓励教师与社区、文化场馆合作,带领学生开展京西文化相关的志愿服务和研学活动,在文化实践中丰富理论,拓宽视野,提升教师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能力。

3 推进京西文化研学活动

推进京西文化研学活动,让青年一代更多触摸古道遗存,体验古道意象,参与文化仪式,才能推动京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 建立京西文化研学联盟

研学活动不仅是一项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的第二课堂活动,更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活动体系[5]。目前,石景山区域内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关于京西文化的研学活动,对弘扬、传播京西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各学校的研学活动方案、路线及项目都是自行设计,教师自行开展,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未形成整体的影响力。因此,呼吁由政府或者文化团体牵头,建立京西文化研学联盟,整合政府、文化团体、社区、场馆和学校各方力量,加强学校和各团体的交流合作,实现文化研学资源共享,为研学活动提供保障。这也有利于助推文化发展,培育文化品牌。

3.2 丰富研学形式和路线

模式口—五里坨一线的京西地区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纪念场馆,根据不同的研学目的,可以开辟不同的线路,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时间,比如半日、一日或者多日。

以石景山区西部的学校为例,针对中小学生可以开展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慈善寺红色文化等为主的半日研学路线,聚焦古道重点地区,了解古道的文化记忆;针对高校学生可以拓展研学路线,开展京西古商道徒步,沿线古迹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驼铃古道,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解和认知,感受时代变迁,重拾文化记忆。

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相关专业可以将京西文化研学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道、首钢工业遗址等文化资源的参观、走访、调查和研究。同时可以与京西地区的文化场馆、文化古迹以及文化团体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进行服务学习,切实发挥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3.3 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

调查显示,网络媒体是当前大部分人了解京西文化的主要渠道[4]63。因此,在开展京西文化研学活动中,要重视网络宣传的重要性,确保线下有活动、线上有宣传。

进一步而言,研学活动要充分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的要求,借助新媒体进行京西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使有关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意象和仪式等更多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研学形式和内容。比如京西地区的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开展关于京西文化研学活动的电子海报、视频、动漫设计创作和比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活动。政府部门和文化团体也要加强网络媒体对京西文化的宣传力度,努力挖掘文化精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文化推广形式,使京西古商道、京西文化在网络上 “活起来” “红起来” “亮起来” ,为京西文化研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营造更为活跃的氛围。

4 结语

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是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挖掘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教育价值,构建古商道文化记忆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并通过京西文化进校园、京西文化研学等途径,传承和弘扬京西文化,对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构筑北京 “山水人和” 的家国情怀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商道京西古道
北京京西古道改造将使用大量天然石材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商道与修身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从“计然之策”透出的商道
商道 川商和闽商比较研究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