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来华留学生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2023-01-25施信疑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施信疑(南京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高校实施“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与传统的招生培养模式相比,按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在招生计划、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都是有较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按大类招生更倾向于培养留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等问题,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招生模式则较为按部就班,只要之前选择了专业,之后原则上不予更改,相比较而言,大类招生和培养更为人性化[1]。为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建议将现有的10个本科全英文授课专业整合为四个专业大类,实施跨院系大类招生,并开展跨院系大类培养。大类培养专业与院系、所含专业的对应关系为:
一是机械工程大类(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英】、工业工程【英】、土木工程【英】
二是经管人文大类(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英】、社会工作【英】(未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英】(未开设)
三是化工材料大类(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英】、制药工程【英】、材料科学与工程【英】
四是信息科学大类(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英】、电子工程【英】、软件工程【英】
根据教育部2018年9月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文件精神,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需要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等三个方面加强。按照大类招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华留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提升其专业选择的科学性,与此同时,也可适当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从大类培养的角度来看,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核心就在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需参照国际培养体系和相关认证标准,加强国际与跨文化交流、创新创业及产教融合等,从而能与来华留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相适应,最终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2]-[4]。因此,通过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工作,不仅能够节省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在华适应性,还能从机制上保障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大类培养”目标思路
学校对按大类招生的留学生采取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即新生入学后实行专业大类内统一培养(不分专业),在完成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就业选择等,在第四学年计划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时进行分流,进入本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学习并完成必修实践环节。
二、“大类培养”实施背景
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教育体制差异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大国与小国,国家间的不同国情也导致各国的教育体制差异较大,与此同时,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培养方案在很多地方有差异[5]-[7]。实施大类招生打破原有的招生模式、减少留学生入校前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能够扩大留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选择面。
三、“大类培养”实施意义
一是实施本科留学生大类招生是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留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综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二是南京理工大学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本科留学生大类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三是大类招生培养能帮助学校最大限度地提升校内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是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还能够有效减轻按专业招生模式下过于重视分门专业教育的情况,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大类培养”相关优势
首先,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考生盲目地填报志愿。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都设置得较为细致,大类专业下包含了很多小专业或专业方向,而大多数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不能准确地知晓各专业的实际内涵的,但若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考生则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专业学习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择业方向,进一步选择更加具体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8]。
其次,二次选择的具体小专业更能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即考生入学后先进行一年左右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原则上将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此时,学生既对自己的专业大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也能把握当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情况,从而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后,大类招生和培养可使学生专业课的基础更加扎实,有利于人才培养。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考生将会有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进行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公共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进入专业分流后的学习中,之前大类专业学习的优势将会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9]。
五、“大类培养”管理架构
各单位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南京理工大学成立由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以及各教学培养单位相关负责领导组成的本科来华留学生大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大类培养以及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本科来华留学生大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机械工程组、经管人文组、化工材料组和信息科学组等四个本科来华留学生大类培养工作小组,组长可由各大类专业的牵头学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学院本科教学院长及专业负责人等构成。涉及跨院系培养的各大类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由牵头相关学院组织,其他学院配合协调共同完成。各工作小组要注意工作节点,在第四学年分流时,及时公布学生分流时间、各专业接收人数以及培养导师名额等重要信息。各培养学院本科教学领导和专业负责人须提前制定专业分流实施细则,报领导小组审批备案。国际教育学院负责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每位留学生了解大类招生与分流等程序,提醒学生注意重要时间节点。
由牵头学院主管,会同各培养学院教学负责人统筹推进制订人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留学生大类招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三种类型课程组成,这三类课程构成了前后联系、互为支撑的课程整体。各大类专业实施跨院系大类招生,并开展跨院系大类培养,因此,各大类培养学院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关注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深化落实大类培养理念。以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增加学生学习选择度为目标,以专业类为单位,开展培养方案制订专题研讨,深入分析大类专业所涉及各专业中相关课程的共通性,提升课程的集成性,要仔细斟酌各类不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通盘考虑课程之间先修与后修的时间顺序,统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并合理安排这三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和数量。
六、“大类培养”工作考核
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可在原有例行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增加不定期抽查、临时性检查的次数,本科来华留学生大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可安排督导专家深入课堂听课,安排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并将这些信息集中反馈至学校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力求在掌握最真实课堂讲授情况基础上进行多方联动,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各工作小组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真实感受反馈至教师,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七、“专业分流”实施程序
按照培养方案中必修实践环节的安排,各大类培养工作小组以前一年核定的各专业(方向)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情况为基础,综合大类专业在读留学生人数、相关院系上一年工作完成情况、本科全英文指导教师等因素,商定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计划名额,并予公布,启动分流工作。
国际教育学院配合培养单位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理智地选择实践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兴趣志愿、就业选择等因素,填报专业选择志愿。
八、在大类培养体系中纳入中国国情教育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对于来华留学生,其专业培养方案应当包含中国概况类课程的必修要求和汉语能力水平要求;高校应当安排合适的、充足的中国概况类课程和汉语课程,以满足来华留学生修课的需求。在来华留学生授课培养模式为全英文的情况下,学校更要注重提升他们的汉语能力和培养他们的中国国情教育。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之一是高校,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如国际合作与交流,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目前,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教育水平、留学层次和人员结构也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在稳步发展留学生工作的同时,关于汉语课程,例如“中国国情教育”等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在来华留学生大类培养模式下,对来华留学生提升汉语能力、进行中国国情教育要更加重视起来。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来华留学生,若是采用全英文进行授课,中文水平在其毕业时需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本科生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四级水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三级水平。在他们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校开设专门的汉语课程和“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目的在于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加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从而对中国国际形象进一步还原,引导留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的真实现状,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国情、中国基本制度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帮助来华留学生打破对中国人的“固定形象”,近距离感知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从而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并进一步做到“亲华”。关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做好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工作
高校在来华留学生入学时,即可邀请相关的校内外工作人员,向来华留学生细致、具体地开展入学教育工作。从个人的人身安全到学习的方式方法、从学校的校规校纪到在中国的生活指南、从高校的校史校情到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多样化的辅导、讲解和全面施教,积极带领来华留学生,尽快地熟悉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环境和面貌,对于国际学生行为准则需教会他们对标,各种公共设施引导他们使用,对于来华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最短时间内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国校园环境中,入校的“第一颗纽扣”要扣好。
(二)进一步重视课堂教学安排
来华留学生汲取专业知识最权威、最便利的方式和感知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学习。经过这一系列“中国国情教育”的课程学习,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生活及学习能更好、更快地适应,避免出现因不同的国家文化的冲突而引起“文化休克”等现象。对于来华留学生选择的全英文授课的培养方案,南京理工大学融入了文化实践、中国历史、大学汉语等系列“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具体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太极拳”“中国概况”“汉语入门”。其中,“汉语入门”课程按照中华文化和汉语语言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程教育,来促进其对中华文化的正迁移;其他的系列课程,即由不同的板块细化而成,分别从中国的行政规划、民俗禁忌、历史、地理、人口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中国,可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多维度地了解,旨在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展现给他们。除此之外,有关中国国情及文化类,学院会定期、分批地为来华留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内容涵盖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文化、茶艺、中国武术、书法、法律法规等,尽可能地使来华留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了解中国。
(三)积极开展实践类相关活动
让社会环境成为来华留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扩大国情教育的外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巩固课堂学习的教育成果。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学校将定期举行外出参观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旨在提供更多机会,可让中华文化的魅力被来华留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快速地使来华留学生熟悉周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中,从而对中国的感情进一步地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