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建设途径探析
——聚焦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

2023-01-25吕玉兰王春辉

江汉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者交流

吕玉兰,王春辉

(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从人类发展视角提及文化多样并存、和谐交流的理念,认为文明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1]。这种文明和谐相处的思想最终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呈现出来,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这无疑是对世界文明交流和相处之道贡献的中国智慧。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1]文明互鉴是因“交流”而互鉴,因此应首先强调准确而充分地交流,实现双向和多向的文明沟通借鉴,进而一同讲好世界故事。

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国际中文教育无疑应当成为践行文明互鉴理论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语言文化桥梁作用,让中国故事与其他国家的故事通过中文更加顺畅地交流起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文明互鉴应该有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和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两个视角:中文二语学习者一方面要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他们作为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应当成为用中文传达本国文化,向中国、向世界讲好本国故事的传播主体。换句话说,中文二语学习者天然具有双主体性。

中文二语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听好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掌握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帮助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民了解本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双向交流、文明互鉴。中文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至少应包括: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主观意识;用中文描述和分析本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有效传达本国文化事物和文化观点的能力。

近几年在国内学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在国际中文教学界,也有一些学者陆续意识到外国说话人讲中国故事的重要性[2]。但相对而言,关于培养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这个论题还缺乏集中深入的讨论,在教学实践层面也亟待完善。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的现实意义:内在需要、学习互鉴、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文二语学习者的内在需要

国际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具备中文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就包含文化意识,而文化意识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更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化必备元素”[3]。笔者认为,中文二语学习者的这种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应包含“讲好中国故事”和“讲好本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构成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者沉浸于其母语文化中的“本国故事”是他们认识和描述世界的起点,是他们认知其他文化的起点,也是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输出的重要来源。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成功地了解别人,也包含成功地被了解、被接纳和被欣赏。对此,也有学者认识到,应该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多了解文化产物和文化习俗,思考不同的文化视角、信仰和追求”。认为学生应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能够习得其他不同背景的文化,最终获得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协调、沟通、交流、交换的能力。①

同样道理,国内的外语教学界对于用外语表述和传播中华文化,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呼声也比较强烈,并在实践与研究中逐步丰富了渠道与方法。如杨艳丽探讨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产出导向的英语教学[4],李蓉讨论了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培养途径[5],等等。

而中文作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不仅也不应只是表达中文或中国事物的工具。只强调学生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是不够的,否则学习者在中文交际中难以输出自己固有的认知。因此甘瑞瑗等学者从国际中文教学“国别化”的角度提出,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加入国别化中文词汇[6]。李宇明、王春辉也主张:“中文海外传播的精力,不仅要放在教学上,更要放在中文作为外语生活的营造上。”[7]这种外语生活,就是中文二语学习者运用中文进行实际跨文化交际的生活体验。他们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对于其自身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堂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在国际中文教学课堂中,特别是多元文化班级中,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场域。不管是日常的寒暄交流,还是对教材中涉及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的讨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主要面临两种内容的选择:即中国文化内容或本国文化内容。学习者对前者主要通过听和读进行学习,而在描述和谈论本国文化内容时,更容易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表达,因为这方面更能够激发他们固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同时,应用所学外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能够提升学习者的信心,降低焦虑感。内容上的自信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课堂言语交际的积极贡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积极深远的学习动机。

如果说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是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来参与课堂交际,学习者则更多地是希望作为“中国故事的”聆听者以及“本国故事”的讲述者出现。尤其是在学习者来自多国的多元文化班级中,由于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更多的自然信息差,学习者主观上存在着表述本国文化,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动机,因此用目的语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是他们在课堂这种文化交际场域的内在需要。

学习者运用中文描述、传达本国文化,为多元文化课堂互动交流提供了信息与文化观察视角。学习者通过讲述本国故事,参与到与中国教师或来自其他语言文化的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中,加入中国故事的交流中,从而使得课堂言语交际更加真实,富有成效。

因此笔者主张,要充分尊重学习者讲好本国故事的愿望,帮助他们通过中文有效地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物、现象、规约、制度乃至思想与哲学,进而引导他们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提升自己运用中文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学习者讲好本国故事的需求,例如在词汇大纲层面开始注重本土中文教学大纲的开发,增加国别化中文词汇,话题任务中也适当列入本土文化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包括本地教师)也开始注意引入本土文化因素;在语言实践中,鼓励学生多参加经贸活动、文化交流活动,而不仅仅是中文教学活动。

(二)职业与学业发展的需要

中文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是其中的两种。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外交流的发展,中文能力为不少国家的二语学习者增添了求职筹码,扩展了求职领域。例如,中国国际旅游人数的增加催生了中文导游、导购,国际商贸活动中外资和中资跨国公司的雇员,一些国际组织将中文纳入官方或工作语言等,这无疑为中文二语学习者带来了利好消息。

作为外方雇员的中文二语学习者往往需要向中方介绍己方文化背景、文化产物、相关文化现象以及本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信息等,所以对本国文化的介绍,也就自然成为中文教学中的刚需内容。以中文导游为例,学习者需要具备用中文介绍本国相关景点、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的能力。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学界开始更加提倡“中文+职业教育”等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孔子学院总部专门为泰国教育部职业教学委员会提供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通过给泰国职业学校选派汉语教师,培养泰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汉语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8]。一些教学机构也适时开展中文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于2021年10月开展了“泰精彩—我为家乡产品代言”的活动,参赛者通过撰写中文策划书、制作中文产品海报以及中文宣传视频等,向中国人推广泰国产品。此次活动中,中文学习者踊跃参加,反响热烈,内容精彩纷呈②。这也反映出学习者非常欢迎这种用中文讲述本国故事并且能够助力求职就业的语言实践活动。

此外,一部分学习者把中文学习作为学业发展的工具,为自己的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好语言准备。对这一部分学习者,更需要培养他们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因为在更高的学业与研究层次上,一部分学习者需要翻译中国和本国的经典文献,并从事与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他们对本国文化加深了解,并掌握相关的中文表达方式,否则难以满足学业或研究的需要。

三、中国学习借鉴世界多元文化的需要

培养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之所以重要,除了是故事讲述者自身的需要,也是故事聆听者尤其是中文母语者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上来华的僧人、商人、留学生,许多都曾经是用中文与中国人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者。儒释道包容并存、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兼收并蓄,是了解与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成果。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要“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1]。但近代以来,受到帝国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文化在吸收外国文化方面还不够全面、辩证和深刻。有鉴于此,目前中国更应重视文明多元共存的理念,博观约取,广采众长。

学习互鉴,首先要从多渠道了解世界多元文明。在了解世界文明的渠道方面,可以通过国人学习外语的途径来进行。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外语有六门: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其中学习英文的占绝大多数。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国民都难以理解除此以外的其他语言承载的信息,对世界知识的掌握渠道非常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国际中文教学领域应重视中文二语学习者的文化交流桥梁作用,为国人了解世界文明开拓新渠道。

目前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目的地国。“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各类外国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9]而国际中文教育界正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和激发中文二语学习者的参与热情,以中文为工具讲好本国故事。笔者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界应在教学机构的决策、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层面为他们提供更多渠道与机会介绍本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视角。而中国人则需本着“辩证主义”的精神,有鉴别地吸收其优秀文明成果。这对中文教师、国际中文教学机构、中资跨国企业以及广大的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对于中国的意义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一)国际中文教师的需要

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能够帮助其他国家的国际中文教师了解学习者的本土文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中文教师标准》特别指出,教师应“了解中外文明的特点,历史,政治和法律体制,宗教和哲学思想,当今世界重大时事等”[10]。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尤其是中国的国际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国家本土的中文教师)固然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等方式去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但是也不应忽视学习者本身的文化传达能力。中国的国际中文教师不论在本国还是在国外教授中文,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直接参与者。而学习者讲“本国故事”,教师往往是第一现场的聆听者,也必然成为学习外国文化的受益者。教学相长,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作为聆听者加深对学习者母语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此为基础,就更能实现高效教学,更能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

(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全面、真实、立体的了解,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重要部分的孔子学院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③。与此同时,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开始遭遇一些误解、困难和挑战。有些国家依旧沉迷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放大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渲染“中国文化威胁论”。我们在声讨偏见和刁难的同时,也应积极反思孔子学院教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特别要注意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种水土不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学习者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关。我们对主动鼓励学习者讲好外国故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虽然理论上我们希望能够在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达成文化互鉴目标,但是由于中文教师和汉教机构还没有充分兼顾培养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表述能力,这种偏重于单向传输的方式容易造成误解。“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如果一味地将中国文化灌输其中可能会适得其反。”[11]因此,我们不可忽视“本国故事”。对此,有些学者已经提出建议,主张孔子学院应该“从较为单向的中华文化传播转向多元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12]。有的提出具体建议:“应贴近当地的需求,积极推进孔子学院的‘本土化’进程,实现当地文化与孔子学院所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连接点,接受和学习起来不至于突兀和不理解。”[13]我们也应学习借鉴其他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如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等的经验,学习他们讲故事的方式。

因此,本文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要联系本土文化实际,找到“民心相通”的最佳途径,就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学习者讲好本土故事,并虚心倾听和学习。事实上,“本国故事”与“中国故事”只有互相交流起来,才能够增加互动性和双方的参与积极性,加深彼此的了解,使“中国故事”更加深入人心。而更多学习者的“本国故事”将助力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例如可以组织中国大学生用外语介绍中国的旅游景点,同时,邀请世界各国的中文学习者介绍自己的家乡。多一些中外故事交流,让国际中文教育助力“全球故事会”。

(三)中外交流各领域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外文化和经贸交流不断蓬勃发展,中国人了解世界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和强烈,而国际中文教学界也应增强这方面的使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跨语言、跨文化能力的下一代,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14]以国际旅游业为例,2018年中国国民出境游人数超过1.6亿。同时,因存在不文明言行,甚至引发文化冲突,中国海外游客的形象问题也随之引起热议。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丢的是中国人的面子,更严重的是容易激发世界各国对中国人的疑虑和负面印象。据调查,影响中国游客海外形象的主要因素是文明意识差,这里有文化差异原因,也有生活习惯差异原因[15]。这说明,中国游客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旅游目的国文化习俗缺乏了解,引起误解甚至冲突。而国内游客对许多外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往往来自比较空泛的资料,缺乏比较鲜活、具体的介绍。如果我们重视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讲述本国故事的能力,并且把这些外国故事分享给中国游客学习参考,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

在经贸领域,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走出去”参与到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中。但根据相关研究,中资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企业的国际化面临着诸多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挑战。根据调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最终失利的首要原因是国际型人才短缺和对东道国信息了解不够”[16]。那么,如何加强对东道国的了解呢?主流的国际媒体以英语为主,而中国人阅读外语文献毕竟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何况一些国家的具体情况即使是英语资讯也非常有限。因此,充分发挥中文二语学习者的桥梁作用,让他们的本国故事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帮助中资企业外派员工多了解本地文化,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更加顺利地开展业务。

其他如从事语言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人数众多的出国留学生等,也是中文二语学习者“本国故事”的潜在倾听者和受益者。

四、发展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六条有如下表述:“务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17]

长期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西方文化在全球持续强势的传播,英语成为全球语言霸主[18]。中文虽然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但是“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中文资讯只占到全世界十分之一”[19],两者之间的比例还很不相称。在学术领域更是差别巨大,有研究显示,近十年来学术研究领域在语言选择上英语“一语独大”,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等领域,用英文发表的论文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用中文发表的成果不到1%[20]。这说明以中文为交流工具的“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的影响力亟待提升[21]。

中国作为中文的母语国,有责任发展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提升它的影响力,丰富全球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改变当代世界语言格局呈现出的“英语一家独大”的格局。培养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加入中文共同体,则是达成这种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扩大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的范围

目前,接近十四亿的母语人口,六千多万的华人华侨,二千五百万左右的中文二语学习者,一亿多的中文作为外语的使用者[22],共同构成了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的成员。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人员构成相对比较集中,中国人和华人华侨占绝大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又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这种语言版图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聚集性,限制了中文在全球语言格局中的影响力。发展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首先要扩大参与成员的范围和活跃程度。从前文数据来看,目前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和海外一亿多中文学习和使用者,我们应重视这部分来源广泛的中文二语学习者的辐射作用。他们如果成为中文生活共同体的活跃成员,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朋友圈与大众影响力,也将有助于中文从陆地型语言向陆地-海洋型语言的转型[23]。

但对广大的中文学习者而言,自己的话语信息更多地是来自自己的母语文化,因此他们在中文世界发表的内容难免着重于对母语文化的介绍。所以要调动他们参与中文共同体的积极性,就必然要培养他们用中文讲述本国故事的能力。大力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述本国故事的能力,提高他们在中文社区的活跃度,从而发展中文交流社区,扩大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的朋友圈和影响力。

(二)提升中文的知识容量

“一种语言要能够成为重要外语,特别是世界广为应用的重要外语,必须有超越一般语言的知识容量。”[24]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文二语学习者数量众多,文化背景各异,他们积极运用中文讲本国故事,用中文表达世界知识[25],将极大丰富中文共同体的信息渠道和信息资源,提升中文的知识容量。而知识容量的增加,又将吸引更多人参与中文交流社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学习者运用中文介绍本国文化信息,使多元文化得到分享,也会促进各民族间的民心相通与文化间的互尊互信,提升中文本身的影响力。例如,“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数量众多,地域广大,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如果这些国家的中文学习者都运用中文讲好自己国家的故事,在网络论坛、国际会议、社交网络等中文信息发表平台上分享(中国应积极创设和发展此类国际中文共同体交流平台),这些信息将加深这些国家中文学习者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消除隔阂和误解,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性认知,同时也会夯实中文语言共同体归属感。

各国的中文版本国故事,将有助于拉近各国人民的距离,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五、结 语

国际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大意义:一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将来提升他们学业进修能力以及职场竞争能力;二是能够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更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经贸交流;三是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从国家到机构,从团体企业到个人,都可以通过中文学习者所讲的本国故事,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的受众国的人民,从而探索和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6];四是促进和丰富全球中文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前中文信息大部分是在讲述中国有关的内容,中文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人口规模及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而学习者所带来的中文版本国故事,必将增强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扩充中文生活共同体的信息内容,扩展中文交流的国际朋友圈,进而提高中文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各类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世界经济乏力等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敌人,这些都要求人类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培养中文二语学习者讲好本国故事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表述和传达本国文化,让中国人民能够更加方便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无疑将有利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合作奋斗,有助于在支援其他国家抗疫活动等方面实现大国担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然,当前中文二语学习者无论从人数还是语言水平上与英语二语说话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教学内容方面,应更积极主动地与各国合作,开发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国际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习者进行本国文化表述,并与中国故事进行对比与交流;在国际中文水平测试中,也应考虑国别化的测试内容,引导学习者有更多机会更好地讲述本国故事。

当然,虽然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都是知华、友华人士,但也要警惕其本国故事里的消极因素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始终不忘自己培养知华、友华者的使命,在教学中做好知识引导和润心育人工作。对学习者讲述的本国故事应采取辩证主义的态度,有意识、有鉴别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2021年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中国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开拓进取精神,还要发挥知华、友华、爱华人士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中文二语学习者的国际友人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鼓励和引导他们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和本国故事,让他们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积极建构者。“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7]而国际中文教育界正可以通过对中文学习者本国故事讲述能力的培养,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目标,进而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 参见“美师说”微信公众号于2020年11月25日登载的高正远(Matt Cross)《一图换千言——语言天才高正远老师话说高效图片教学策略》一文。

② 参见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10月6日登载的文章《2021“中清杯”互联网+泰国大学生中文创新创业大赛初赛结果公示》。

③ 这里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语合中心发展规划处王甬处长2020年11月2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演讲。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者交流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如此交流,太暖!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