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2023-01-25贾利娟

成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历史教师

贾利娟

邯郸市第三十一中学(河北省邯郸市 056002)

1 引言

我国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初中教学当中,历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教育。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革,为了使教师在教学当中融入德育元素,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加入德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的促进初中历史的教学。

2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

当前的历史教学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考试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想,也忽略了历史本身的魅力。教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学生灌输考试需要用到的知识,很少考虑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教师会向学生系统的讲授北伐战争的背景、发生过程、历史意义等等,但是对于当时的英雄叶挺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这样学生对课程中的爱国精神便不会得到充分的理解。

3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1 教师只注重课本内容不注重学生思想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只重点讲解教材上的知识,很少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就忽略了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更加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这样被动的学习很难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去自主加深研究,所以学生本身的思想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2 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初中的历史教师年龄较大,有着很长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在进行授课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经验来进行授课。忽略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当中加入德育元素。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却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意义,自身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3.3 教师自身德育意识不强

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认为教师就是负责传授知识的,没有过多的内容,更加不会主动渗透德育教育,这种观念让他们忽略了从长远的角度看德育重要性。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初中历史教师会讲述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内容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也没有从根本上对历史的经验做出总结,对学生的德育认识不够深刻。

3.4 教学评价不合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在教学结束之后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当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信心,严重影响着学习的质量。科学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3.5 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历史主题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会对部分历史进行改编,导致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与真正的史实有些偏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讲解正确的历史内容。并教会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例如《西游记》和玄奘西行。

4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4.1 在历史故事中渗透德育元素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落实人本思想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的优势来进行德育渗透,鼓励学生在历史的故事当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历史虽是过去时,但它却有极大地教育意义,朝代的兴衰,伟人的品质,大国的崛起,古人的智慧等等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元素,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以史为鉴,学习故事中的德和智。

例如在学习《远古传说》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前或多或少会听说过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基于这一点,教师为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的目的,可以在正式讲述之前带领学生做一个有关历史的小游戏。比如让班内的学生通过接力的方法,讲述自己所了解到的远古传说,如果自己所熟知的被其他学生讲完,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炎帝和黄帝的行为,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列举炎帝和皇帝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机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黄帝大战蚩尤,可以渗透式的教给学生炎帝骁勇善战的良好品质,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应该团结在一起,热爱我们的祖国。总之,教师通过历史故事来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4.2 在小组讨论中渗透德育元素

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很难深刻的牢记。只有让学生自己领悟出道理,才能更加印象深刻。所以教师要充分理解历史的教学内容,并从中选取能够凸显德育的历史故事或者问题,让学生进行历史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对问题更加的深入了解,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信息,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并且在查找过程中,对德育的问题也能够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学习主人公良好品质的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愤悱启发的观点,教师要借助这条观点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元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将班内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则要在一旁辅助教学,用启发式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学生有探讨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局面》这一课时,百家争鸣中人物较多,内容较复杂,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教师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教学,将班内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教材中代表性的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具体主张,并深入理解学派形成的原因,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本身就是德的一种体现,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被运用。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形成的背景虽是战争动荡的年代,但他的思想到现在却依旧被运用,也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德育的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凸显德育元素。教师要积极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启发性教学来组织教学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能够独立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在探索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3 在历史探究中渗透德育元素

在初中阶段,无论是历史学科的教学,还是德育元素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不断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通过探究式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元素,让学生在对历史不断的探索过程当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进而达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导学案应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先发布教学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学案。比如可以设三个问题:第一,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动荡?第二,动荡的局面对各个阶层的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三,通过春秋时期的动荡,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要怎么去做呢?然后,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战争的危害,现在虽没有战争,但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好好学习。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也能理解和平是来之不易的,对和平作出贡献的先辈们表示感恩之情。教师从导学案的应用入手,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姿态,在组织学生自学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当中,达到逐渐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4.4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教师要想在历史的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适当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化的真谛。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初中的历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感受。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教师先进行基础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电影或者是纪录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残忍,从而让学生根据历史史实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能够将自身带入到视频当中,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自身的爱国之情也会随之得到激发,最终达到在学习当中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4.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改革,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的学习当中。但是历史并不是都是那么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还有一大部分历史内容是比较枯燥无聊的,面对这样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用小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在鸦片战争后,我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教师就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将著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编成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讲解就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反而会充满趣味性。通过故事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还能够对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有深刻印象。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对故事能够产生足够的兴趣,所以教师通过故事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从而达到在学习当中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4.6 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在教学当中加入德育元素,使得学生去模仿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也要与学生真心交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也更容易德育元素的渗透。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到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不断的热爱历史,才能够主动去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并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视老师为自己好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与教师的讨论热情,而在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合理加入德育元素,就能够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4.7 利用历史英雄提高学生的德育质量

初中生的年龄较小,还处于善于模仿的阶段。所以教师可借助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历史英雄作为他们学习的典范,提高学生的德育质量。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先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掌握人物的在历史事件当中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挑选出优秀的历史人物作为典范。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那段时间中国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入侵,我国的许多英雄也为了保卫国家,英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利用这种英雄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能够很好的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但是教师也注意不要仅仅进行正面教学,也要介绍负面人物的劣迹行为以及产生的后果,通过不同品质的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加掌握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建立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在民族大义面前,有众多的爱国人物英勇赴死,但是也有一些卖主求荣的小人。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反面人物的下场,让学生了解到背信弃义是不好的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导向。所以通过历史英雄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德育质量。

5 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师的德育教学意识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当做出调整,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可以将历史内容改编成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述,能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当中。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也要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互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德育品质,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猜你喜欢

德育历史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