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学生家庭德育质量提升
2023-01-25刘喆王雪婷
刘喆 王雪婷
1.武汉理工大学学工部(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2.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家庭德育作为整个德育体系的根基,对中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唯有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才能解决好当前中学生家庭德育中面临的问题,稳步提升中学生家庭德育质量。
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在教育领域,只有不断运用创新性的方式手段,才能使得教育永葆活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是指要正确处理集合体内部各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适合的发展空间,把握最佳发展时机,最终实现集合体的目标。”[2]家庭德育是一个由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介体、德育环体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要将协调观念运用于中学生家庭德育中,协调好各方关系、重视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3]在当代家庭德育中,要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提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学生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4]新时代的中学生家庭德育要求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开放促进繁荣和创新。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的内涵。新时代每个中学生都有平等地享有家庭德育的权利和机会,家庭德育资源由全体学生共同享有。此外,要共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力量,不断将学生塑造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1.2 新发展理念的特征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重大抉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普适性的特征。
科学性。首先,新发展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其次,新发展理念是在继承人类已有发展观的基础上,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不断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战略。最后,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人民性。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强调了要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享有是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
普适性。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对指导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5]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内容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求、发展路径、发展目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2 新发展理念对家庭德育的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工作带来新的启示,也能为当代家庭德育提供理论指导、目标导向及路径指引。
2.1 为当代家庭德育提供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拓展、深化,是引领我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指南。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家庭德育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对我国的家庭德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教育意蕴,能够为解决当前我国家庭德育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2.2 为当代家庭德育提供目标导向
家庭德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德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新发展理念要求立足整体,全面地思考问题。因此,当代的家庭德育需要有远大和宏观的视角,致力于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家庭德育更加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当代家庭德育关注学生个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以科学的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3 为促进家庭德育提供路径指引
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出发,为促进当代家庭德育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利用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加中学生家庭德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活力,将创新贯穿于家庭德育的全过程。依靠协调发展理念,既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又要统筹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家庭中确立“绿色”育人的目标,将绿色教育融入家庭德育中,不断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德育资源,既要运用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成果,又要学习借鉴别国丰富经验。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共同承担德育责任。
3 当前中学生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不断重视,当代中学生家庭德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当前的中学生家庭德育也存在着共育局面未完全形成、德育氛围不够浓厚、德育内容及方法多样性不足、中学生德育实践不够充分的问题。
3.1 家校社共育的局面未完全形成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家庭德育的影响,还受到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制约。家校合作共育意识不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是当前家校协同育人中面临的困境之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的道德教育应由学校和老师全权负责,忽视了自己对于子女所应承担的德育责任。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于升学率,忽视了同家长在学生道德养成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社会上对道德行为规范、道德模范代表等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较少。
3.2 家庭德育氛围不够浓厚
家庭道德文化对孩子的熏陶力度不够。相较于学校和社会德育而言,家庭德育缺乏很多直观的德育元素,例如横幅标语、道德宣传专栏、道德教育系列讲座等等。在家庭里孩子所接触到的德育资源较为有限,孩子通常通过家长言传或新闻媒体的传播来获取道德文化知识。
紧张的家庭关系未能为德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一方面,部分家长之间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处理矛盾分歧,德育理念难以统一;另一方面,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部分学生不愿听从父母的管教,使得德育实施起来相对困难。
3.3 家庭德育内容及方法不够多样
当代中学生家庭德育未能很好地兼顾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内容。一方面,家庭德育内容未能很好地凸显时代特点,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科技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较少。另一方面,家庭德育对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中的德育成果继承不足。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部分家长对子女进行德育却常常忽视了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子女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与身教相背离。还有部分家长教育子女没能做到严慈相济,德育方法较为严格甚至苛刻,使得德育效果不显著。
3.4 中学生家庭道德实践不够充分
在家庭中,部分家长认为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中学生家庭道德实践的机会会让位于智育。另一方面,中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有一些学生接受德育往往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未能真正地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
4 以新发展理念提升中学生家庭德育质量
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当代中学生家庭德育应该创新内容与方法、协调主客体关系、提倡“绿色”育人、树立开放理念、共享德育公平,不断促进家庭德育质量提升。
4.1 以创新激发中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生机活力
只有德育内容、方法、载体等各方面创新,才能激发中学生家庭德育的生机活力。
第一,注重家庭德育内容与时俱进。家长要善于利用例如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共青团成立100 周年等重要时刻,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第二,创新中学生家庭德育方法。要综合运用多种德育方法,应多以启发引导为主,以平等对话代替单向说教。注重道德实践,鼓励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提高道德品质。第三,丰富中学生家庭德育载体。当代中学生身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受网络媒体影响颇深。因此,当代家庭德育要因势利导,家长要善于利用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兴载体,使德育更具接纳性。
4.2 以协调形成中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助推合力
学生的道德养成会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多重影响。只有协调好各方职责,才能形成助推中学生家庭德育的强大合力。首先,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充分整合育人资源,强化育人主体间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其次,要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德育起促进作用。家长之间需要对子女的教育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以实现家庭共育。“亲子关系是最近的血缘关系”,[6]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与子女平等地沟通,才能让子女自觉接受德育。最后,要协调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统筹中学生德、智、体、美均衡发展,也要注重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并重,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道德新风尚。
4.3 以绿色打造中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和谐生态
实现当代中学生家庭德育的和谐生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营造绿色的育人环境。要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美好的育人氛围;在社会上奏响崇德向善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遵循绿色发展,努力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要嵌入绿色教育内容。当代家庭德育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优秀的传统家庭美德为依托,“嵌入环境保护教育、社会人文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我发展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多项内容”,[7]不断树立中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三是要积极开展生态德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家长可以经常带子女去观光游览风景区,让子女实际地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另一方面,家长要鼓励子女多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4.4 以开放拓展中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视野格局
开放发展不仅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教育实现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厚植开放,首先要拓展理念,着眼于中学生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德育理念更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致力于培育面向未来的一代。其次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丰富经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教育也应立足于国际化教育视野,积极学习借鉴各国家庭德育的优秀成果和丰富经验。最后要凝聚共识,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式的信息交互平台,家长和教师通过开放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掌握学生在道德观念上的动态,共商共议,共同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
4.5 以共享实现中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保障德育公平,积极营造社会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中学生发展需要。中学生家庭德育要坚持一切从中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重视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德育更有针对性。第二,坚持人人享有,保证资源和权利共享。不仅要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也要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给予社会援助与支持,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第三,坚持共建共享,形成全员共育的局面。中学生家庭德育需要联合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谋发展,实现家庭与学校、社会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德育始于家庭,家庭应当做好子女的道德启蒙工作,完成从德育的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观念转型,充分发挥德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8]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社会媒体需要传播道德模范人物事迹,讲好道德故事,抨击道德失范行为来引导中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