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二语语用教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3-01-25赵均威
赵均威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省青岛市 266100)
1 引言
二语语用学(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结合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这两个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二语学习中“特定对象在特定时间如何表达特定内容”(Baddovi-Harlig 2013)。教学对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不同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二语语用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关注(Baddovi-Harlig 2017)。近些年来,国际二语语用教学研究蓬勃发展(Plonsky&Zhuang 2019;Taguchi 2015),但我国有关二语语用教学的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数量仍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国际二语语用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两个方面展开,系统梳理国际二语语用教学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而指出我国二语语用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2 理论基础
2.1 注意假说
Schimidt(1993)的注意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认为,注意是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性语言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将二语语用输入转化吸收,不仅需要注意到目标语用特征的语言形式,还要注意到相关的语境特征。该假说下的二语语用教学研究通过使学习者注意到特定目标语用特征,对比不同组别之间的学习效果,考察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对二语语用的作用。如Soler(2005)探讨了EFL 语境下不同教学方式对学习者请求策略使用的影响。显性教学组通过直接意识提升任务(direct awarenss-raising task)和书面元语用反馈(written metapragmatic feedback)进行请求策略教学,而隐性教学组使用字体凸显(typographical enhancement)和隐形意识提升任务(implicit awarenessraising tasks)开展教学任务。但无论是显性教学组还是隐性教学组,都需要关注目标请求行为的相关语言形式、语言语用功能及社会语用限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进行教学干预的控制组,两个教学组的请求策略使用情况都要更好,且显性教学比隐性教学更为有效。Taguchi(2015)整理的58 项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中,有20 篇区分了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然而,Plonsky &Zhuang(2019)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意识提升对于二语语用教学效果的影响甚微。由此可见,注意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二语语用教学中出现的差异,其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2.2 输出假说
Swain(1985)提出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使用不仅是练习所学的内容,更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会谈平台(a forum for learning language),可以使学习者完成从语义加工到句法加工的转变。语言输出也能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进行语言产出并获取反馈,进而注意到自身产出和对话者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语言产出的不足。输出假说下的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主要考察语言产出方式对于二语语用习得的影响。例如,Plonsky &Zhuang(2019)的元分析中,即包含语言产出的练习方式(Cohen’s d=1.54)比不包含语言产出的练习方式(Cohen’s d=1.42)更为有效。此外,不同输出类型的教学方式对同一个目标语用特征的影响也不同。Baddovi-Harlig(2015)分析了2000-2013 年间的81 篇二语语用教学研究,探讨会话任务的组成对二语语用发展的影响,发现一系列教学干预都涉及了母语者会话、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解决、语篇补全、电子邮件等产出练习。多数研究都将口语产出练习纳入了教学干预手段中,并且采用了口头与口头(oral-for-oral)的教学方式,即目标语用通过口头方式进行教学,学习者也通过口头方式进行练习和产出。
2.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由Vygotsky(1978)提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的核心作用,其中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等核心概念为二语语用习得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语用早期研究主要关注 ZPD 对学习者的二语语用能力提升,如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低水平者语用能力提升的影响(Aljaafreh &Lankolf 1994)。随后的研究开始考察留学环境下的语用能力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社会关系和二语语用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不同,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接纳度也有差异,进而影响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中介在学习者认知中的体现。二语语用教学研究则重点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在课堂设计和动态测评上的应用。如van Compernolle &Williams(2012)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水平学习者的文本中动词否定标记语的使用,认为学习者对于社会语言变体的掌控程度会受到学习者对目标语言文化理解程度的影响。换而言之,学习者的二语语用发展和二语语言文化学习紧密相连。该研究进一步提出,通过合适的课堂设计,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 研究内容
3.1 言语行为
Austin(1962)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认为语言使用可以分为三类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出话语本身的动作,如指示语或预测;言外行为指通过说出话语想要传递的内容,如请求、抱怨、拒绝等等;言后行为指说出的话语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如惊讶、说服、误导等等。请求、拒绝、道歉、奉承、抱怨、感谢等言语行为不仅是语用学研究最为广泛的内容,也是当前二语语用教学主要研究对象。Joen &Kaya(2006)分析的13 篇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中,包含6 篇涉及语用行为的教学研究。Taguchi(2015)分析的31篇比较教学前和教学后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研究中,有15 篇涉及言语行为,且其中8 篇都聚焦于请求这一言语行为上。言语行为在二语语用教学中的广泛研究,在 Plonsky &Zhuang(2019)的元分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也采用了会话分析的方法研究学习者请求行为的序列结构和组织特征。
3.2 程式语
程式语(formulaic language)与特定的语用情景和相关言语行为密切相关,学习程式语在某情境下的固定表达,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表达对影的言语行为。程式语在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中首先要从程序语的划分和归类开始。由于程式语需要特定的情境,多数研究倾向于收集真实数据作为程式语的依据,如真实对话,田野笔记,或真人秀等等。此外,也有研究基于使用频率来判别程式语,并将此作为语用教学的目标和依据。二语语用教学对于程式语习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程式语使用上,即通过教学干预,学习者能够辨别以及使用高水平学习者或母语者才会使用的程式语表达,如识别语法正确但不符合常规的表达,或使用更地道的程式语。例如,Bardovi-Harlig et al.(2017)利用语料库对实验组进行程式语的教学,收集了受试的文本于原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目前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中的程式语多依赖于母语者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但语料库本身的质量需要谨慎考虑。
3.3 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由Grice(1975)首先提出,指从文本和语境相关信息中推断出的含义。学习者的二语整体水平对于会话含义的理解有较大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高水平二语学习者,能够察觉书面意义和语境信息的不符。已有较多的二语语用教学研究就会话含义的可教性进行了论证(Taguchi 2007,2008),有关教学类型对会话含义理解及使用的影响的研究也得到了初步结果。然而,目前二语教学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多集中在识别和理解层面,有关使用会话含义的教学研究仍然较少。
4 教学启示
教学干预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教学方式的类型和目标语用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但通过教学干预,学习者的二语语用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何更好地通过教学提升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是未来二语语用研究的重点。
首先,确定教学对象的前提是对于目标语用特征的准确界定,即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和语料作为基础。教师和研究者应该共同合作,收集母语者或高水平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语用表现,以及非母语者或低水平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语用失误。通过对比分析,教师和研究者能够准描述目标语用具有的特征,以及相关的语境信息。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练习,避免出现低水平者的语用失误,尽可能地达到母语者的表现情况。
其次,大量现有研究表明,具有显性特征(如,元语用信息),能为学习者提供输出练习机会,以及包含反馈的教学方式可能更为有效。传统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区分已经不再适用,Taguchi(2015)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特征划分为七类,其中两类教学特征(元语用知识、产出)对二语语用习得有较大的影响。而反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语用失误,以及自身语用表现与目标语用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元语用信息,鼓励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产出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
此外,二语语用教学也应考虑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差异。例如,在适当的教学干预下,高水平学习者对于言语行为、程式语、以及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使用都要优于中低水平者。学习者的年龄、动机、学能、态度等因素也会对二语语用教学产生影响。因此,二语语用教学应考虑将语言水平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在学习者能够掌握足够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以及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后再进行系统的语用教学,从而能够较大程度地缩短语用教学所需时间。
5 结语
二语语用教学是继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之后的又一热点研究领域,其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探究和理解外语学习者有关二语语用层面的发展是二语语用教学的基础,而提升外语学习者二语语用的能力则是二语语用教学的目标。本文简要梳理国际二语语用研究的注意假说、输出假说以及社会文化理论,介绍了当前较为热门的言语行为研究、程式语研究以及会话含义研究,认为我国二语语用教学研究应该从语料收集出发,采取适当方法,关注学习者个体因素,逐步推进二语语用教学。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尚未涉及不同教学特征对于语用能力的影响差异及二语语用教学研究中的测评问题。今后研究可尝试从以上两个研究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国际主流二语语用教学方式的特征及较为科学可行的语用能力测评,以期为我国二语语用相关研究及二语教学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