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学生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
2023-01-25滕雅雯
滕雅雯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300)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高频发生,在现代多元网络的环境下,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速率不断扩增,在事件舆论的发展中,如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则可能会产生更为严峻的影响后果,导致在事件发生的后期阶段更加不可控制,不仅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更是对于事件主体者有着负面且深远的消极影响,甚至于影响事件主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事态更为严峻。现阶段虽已对此能够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文本就目前此类问题的事件处理展开讨论,以期有效落实舆论引导工作,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
突发事件的产生常常不具可预测性,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等特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频发,影响着教学以及校园生活秩序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稳定发展,其事件的主体主要为高校大学生,事件的体现涉及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造破坏等诸多方面,为需要紧急处理的具有危害性事件[1]。由于此类事件存在不确定性、突发性,因而在预防措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冲击及影响力,导致形成对于高校校园整体管理秩序的较大干扰,因而事件造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以往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单向传播的方式,如广播、校报、书信、团刊等方式进行思想引导,但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缓滞性,相应的,由于信息的渠道主要为校园官方发布,因而具备一定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随着现代网络及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介平台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主频道,且传播的主体不再为单一的校方,而是师生都可参与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
关于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概念,其指的是校内各个学生主体基于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而进行思想与言论的发表,并构成多种多元观点,在网络媒介中形成传递、共享、修正以及融合,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并具备倾向性意见。危机管理专家曾提出“焦点事件理论”,即突发事件的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公众的注意力,并促使政府对此制定相应的机制与解决方案。因此,高校亦需通过有效的监控与引导舆论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改革校内管理体制,以构建更为高效合理的高校管理体系。
3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点
3.1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背景分析,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传媒成为信息共享与获取的直接且重要的方式与路径,在当代的高校校园里,几乎所有大学生人人都具备智能手机,且有着高度的使用率,加之网络媒介平台的多元化,更是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多种渠道,以双向流动的方式,让信息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且相互间能够形成有机互动,导致传播的速率广泛提升[2]。在思想的互动与高速率的传播过程中,舆情的传播不仅影响着校内的稳定,更是能够在媒介的传递下大范围的扩张至其他高校,甚至于整个社会当中,直至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如此一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群行为的产生几率,更是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
3.2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媒体的使用依赖性强
随着新时期的科技化发展,传统媒体的形式逐渐发展至现代的新媒体时代,使得媒体种类更加多元,传播渠道亦是成多样化方向发展。而大学生为时尚潮流的先行者与执行者,其更加关注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变化,乐于尝新且活跃至新时代的科技世界中。同时,在智能手机、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下,学生亦是有着高频的新媒体使用率,且在传统媒体的使用部分逐渐降低。在此环境下,舆情的传播则逐渐发展至现代网络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使得舆情的传播速率及范围呈高度扩张趋势。
3.3 传播内容的复杂化
相较于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大学更为自由且开放,因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同时,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发展,不断的激增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如家庭经济条件、就业问题、情感危机、师生关系等等,其无一不牵系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如近年来的高校学生自杀跳楼事件、宿舍投毒事件、抗日游行事件等等,形式不一且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现代社会的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导致传播的内容亦是较为复杂。因而高校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当中,还需重视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制定更为科学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方略,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造成的不利影响。
4 目前高校舆论引导的不足
尽管现阶段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已具备一定的经验方式,然而在目前在处理此类事件中,仍存在舆论引导的不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念上相对较为陈旧。正确的舆论引导牵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结合时代的进步与变化,以往的引导形式已无法满足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宣传、说教式的舆论控制,难以在网络及新媒体环境中有效作用。单向宣传的方式不仅无法切实的了解宣传效果,更是无法有效转化被宣传者的思想理念,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主体都有其发言权,多种思想依存在网络世界中,在学生言论的发表与他人思想信息的获取中,更加坚定各自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官方的宣传。因此,高校应当改革舆论引导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以更为客观、公正的角度,适应现代媒介的双向互动性展开舆论的引导,如此,才能够正确有效的引导舆论,提高引导的针对性,从而产生正面的效果[3]。
其次,引导工作并未体现出常态化,且引导队伍较为随意。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在展开舆论引导的工作期间,主要由宣传部门进行落实,且在舆论的引导期间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如对于舆论的监控、舆情的分析与收集、舆情的管理与研判等等都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比如,在舆情的收集上,现阶段仍处于“显舆情”的收集上,无法有效的监管校内存在的负面情绪及意见,导致在引导方式及应急预案的确定方面难以有效落实。
最后,在事件的处置机制上仍有待完善。大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更为重视科研及教学工作两个板块,而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舆论引导则有所欠缺,导致在实际问题的发生与应对中出现引导力度不足的现象。同时,在事件的处理过程当中,主要为宣传部与保卫部执行并落实,在各部门的职责及责任人方面却并未具体落实,导致形成整体联动现象,且在事件爆发之后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进而寻求解决办法。在具体处理过程当中更是毫无程序,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严重缺失处理效能,因而需要加强制定此类事件的处理机制及应急预案,以更好的操控突发事件并有效处理。
5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5.1 突发事件的潜伏萌芽期——加强预防和监控
首先,需做好防范准备,建立长效的舆情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的发生虽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突然性,但应追溯至事件的发生根源,并以此为事件预防的重要指导,需加强对于事件可能发生的征兆的关注[4]。就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分析,尽管舆情监控主要为行政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职能部门可不需参与其中,而是应当积极配合管理,以提高事件发生的监控与预防工作效率。同时,还需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队伍,以加强校园内部舆情的监测力度,重点关注国内外有可能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一切不安定因素,将以往的“显舆情”收集延展为“潜舆情”的关注,在更多有效资料的充分掌握中,将突发事件的萌芽阶段及时遏制,从而最大程度的将事件的发生几率进行有效降低与控制。
其次,需充分发挥辅导员及教师队伍的价值作用,使其能够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形成较好的渗透引导。在高校的小范围环境下,事件的发生与舆情的传播期间,学生为主要的传播主体,而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正确性则与学生自身的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若学生的思想偏激、素质较低、不具政治素养等,那么在舆情的传播中则会发散负面思想与言论,导致将舆情的发展呈逆向趋势,甚至于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效果。因而教师及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除知识的授受之外,亦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政教育充分渗透于各类课程教学当中,促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得以加强落实,引导其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增强其危机意识,提高其辨别负面舆论的能力。
5.2 突发事件的爆发期——加强信息公开化,强化应急机制
一方面,需加强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与落实,建设并完善专门的应急管理队伍。鉴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及聚焦性特征,在其事件的爆发初期则易于形成群体性恐慌,这就需要高校及时、科学的进行事件处理。也就是说,事件一旦发生,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则需在第一时间介入,以便有效控制局面,将舆情与舆论的引导主动权与主导权有效掌握,避免事态蔓延。在此过程当中,应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以降低不良言论的扩散几率。同时,应急管理队伍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落实舆论的引导及疏导教育工作,包括如校长办公室、学生处、宣传部、保卫处、后勤部、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一系列相关部门及人员,将各自的作用效能充分发挥,以多个角度和层面落实引导工作[5]。另外,依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及危害性,亦需要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及对策,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引导,以提高引导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需将传播资源充分整合,进一步加强议程的设置,有效把握舆论导向。从高校自身的传媒资源上,有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多种传播途径,而在此基础上,还需融合时代及学生群体高频存在的新媒体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将一切有效引导的传播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校园舆论的引导效率,主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当中,高校应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核心原则,并联动校外权威媒体进行信息的引导发布,以增强可信度与影响力。同时,要注意将舆论的引导形成规模,全方位展开真实舆情信息的传播与引导,以及时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如在校园网开设专题栏目、在电视台播放宣传片、利用手机媒体提高传播的及时性等等。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各渠道舆情的监控力度,及时过滤网络上的不良言论信息,以构建更为正向的网络舆情传播环境,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5.3 突发事件的平缓期——建立善后恢复机制
从现代学生的普遍发展情况分析,目前大多处于高校的学生仍为独生子女,其心理上相对而言较为脆弱,尤其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压力等方面更是突显于型。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学生则会表现为恐慌、心理消极等现象,如此一来,则更是激发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对此,高校则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心理,摆脱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干扰问题。此外,当事件进入到平缓期阶段,校园环境虽逐渐趋于正常化,但仍需加强对于校园内部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避免再度横生不必要的负面舆论。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对于事件发生的因素展开调查,并通过分析评价,进一步善后处理事件问题,如事件的起因,责任人的处理等等,进而总结出导火索及规避措施,以避免后期再度发生相同事件,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控与应对效率。
6 结语
在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不断递增情况下,如何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舆情及舆论的引导,为当下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网络信息社会环境的背景,高校需提高舆情与舆论的主导性与可控性,将网络传播的价值作用为己所用,规避不良的发展趋势,以维护校园的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此过程当中,亦需要加强各类机制的制定与落地,并针对于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将问题全面解决,不断积累处理经验,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以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