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3-01-25黄丽华
黄丽华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1401)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提升广大学生文化视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并且对教学方法积极做出改进,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特征
1.1 历史性
传统文化教学与教育的特征存在相同之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性特点。文化是比较与更早发展的,文化中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比如诸多史书典籍中都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作用[1]。高职院校在运用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创设具有历史性特征的课程,既要确保顺利完成文化教学的任务,也要兼顾传统文化的适应性。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归纳出具有鲜明智慧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1.2 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本身广泛的包容性,比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与交流。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区不同,文化也就不同,其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均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会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特点[2]。所以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应关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将地域文化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此来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以及内涵。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含有汉字之外,还具有绘画、剪纸、诗歌、戏曲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资源为学生打造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
1.3 互补性
教育与文化之间是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两者互补性的显著体现。文化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培养具有社会特征人才的重要资源。因此文化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德上行的思想更是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其教学的指导理念。所以教师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我国的文化模式给予应有的重视,另外由于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学校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加以筛选,从而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类负面因素的制约。
1.4 独特性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文明的演变,主要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征以及精神面貌,也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从哲学与科学的视角,对社会与人之间存在的本质关联加与具体化的诠释。另外,我国传统文化是依托于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伴随时间的发展而持续性的创新,并且对地域新思想以及民族思想进行了整体观念的表达,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时也需要突出其独特之处,可以尝试将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历程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当中,进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被冲淡的文化教育氛围[3]。
1.5 地域性
由于各区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导致教育资源也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教学文化也没有普遍的特点。虽然各地的文化背景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根的,但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精神也会存在不同的特征,以至于各地区人们对于经济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在组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时,必须根据当地人民对于物质、心理、文化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如此才能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能,将学生培养为有素质、具有社会意识的良好公民。
2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具备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学校育人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但是具体要如何定义,教育学家钱伟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爱国者,他需要具备美好的心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然后才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未来专家”[4]。基于此,高职院校当前也需要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力度起到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具备探究兴趣的,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且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进行对应,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国精神,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艺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程思政始于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适应新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社会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考察应聘人员时,一方面是关注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会考察应聘者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态度等。所以,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用优秀的古代楷模来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与传播,如此一方面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必然可以让学生从整体角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立足文化自信,设置教学目标
明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时也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不清晰,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是这样阐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在确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文化自信作为核心针对性地去筛选具体的教学内容,力求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在有限课时的条件下,从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发现能够与当代社会的现实相碰撞的典型案例,将文化自信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打造适应新时代节奏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3.2 搭建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学校必须要积极建设线上的教学平台,促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除了可以支持教学内容制作、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交互性学习等功能,还可以实现对学生与课程的管理、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管理系统整合等,从而打造出一体化的线上教学支撑环境。伴随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就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为优化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交课件以及电子教案及时上传到线上平台中,并结合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渠道筛选适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的各类教学资源、比如电子图书、历史题材纪录片、音频资料等如此既能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能最大程度调动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根据需求查阅与浏览教学内容[6]。不仅如此,线上教学平台还支持在线讨论、互动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等功能,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利用网络就可进行个性化的组织教学,这也确实弥补了中华传统文化课时不足的问题,让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持续做出优化与更新。
3.3 组织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对应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走进情境中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从而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有些经历可能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于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比如情景模拟、实践体验、互动引导、环境熏陶等。具体的教学应用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讲解为例,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数千年来的礼仪之邦,教师首先对具体内容展开讲解,然后为学生播放祭祀大典的相关视频,在此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项目化学习,古代时期的宴席座位之礼、会面礼、迎宾之礼等[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积极采用环境熏陶法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而且此种方式会更加直观便捷。比如江苏泰州某高职院校,在讲解到郑板桥相关的内容时,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走进郑板桥的故居以及郑板桥纪念馆进行实际参观,在现场直接为学生进行食物讲解,如此学生也真正感受到“胸有成竹”、“难得糊涂”中蕴含的深层次精神意蕴。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动手实践环节引入到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以茶文化为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一系列过程,是学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到茶文化是文化与礼仪的深度结合,是具备中华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另外,教师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的哲学思想时,因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互动引导的方式,从生活中的经典事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利用孔子、庄子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此便可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以及哲学思想之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3.4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文化认同感
为进一步优化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加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程,教师应该努力打破课时设置的限制,将教学活动适当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系统性制定课后阶段的学习活动方案,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逐步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比如在元宵节来临时,带领学生一同制作元宵、品尝元宵,体会中国人对于团圆的渴望,深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中蕴含的深层精神意蕴;在端午节到来时,组织学生观看赛龙舟,深度感悟屈原的家国情怀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名人走进学校,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定期在学校内部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服设计竞赛、民乐表演、诗词朗诵大会等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而在校园内部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对于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同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也是我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年轻的大学生既要成为一位学习者,同时要成为一位实践者,以及文化的传播者。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教学目标,重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且积极打造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从多个维度入手全方面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这也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