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1-25闫小宇
闫小宇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求具体对策,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路径。
1 “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它不是一门课程或者是一类课程,而是作为一种观念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旨在解决传统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互相独立、互不干涉的现象,旨在主动挖掘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而充分发挥高职各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进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孤岛”的局面,一改传统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1.2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整合思政课程育人路径。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是高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只依赖思政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传统思政课程育人路径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最终提高高职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
第二,有利于拓展延伸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孤岛式”的思政课程教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课程思政”教育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课程思政”建设,并非要求放弃以往的思政课程,而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所以,“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为高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创造了新的建设途径。
第三,有利于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高职思政教育多以显性教育为主,主要利用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思政理论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全面开发各专业课程中潜在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但是,要想有效实现高职思政教育目标,只依赖显性的思政教育或者隐性的思政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让隐性教育资源更加显性,让显性教育资源隐性化,进而最大限度提高高职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
2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顶层设计不到位
当前,高职在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时顶层设计体系不健全、不到位,诸多政策文件偏柔性化,缺乏完善的实施目标、计划和方案,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少省市针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一核三环”教学四环,坚持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专业课、选修课、素养课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注重整合优化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线上教学资源,并注重实现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的整合,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操作均缺乏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且柔性化的政策使得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仍然是少部分人的责任,不能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教师对思政育人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高职教师仍然错误的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无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错误的认为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对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教书意识强烈,但缺乏育人意识,忽视了专业课德育的重要性。
其次,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他们难以精准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握不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即使有少数教师提炼出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但也不能成功转化成育人资源。
第三,不少专业课教师具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少数理工科教师觉得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难度系数大,不愿意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偶尔被高职院校强制参与,也是形式大过内容,难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
2.3 对思政元素缺乏正确的认知
当前,很多高职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尚未树立正确的认知。首先,“课程思政”改革不彻底、不全面,没有渗透到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去。其次,对公共课、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不到位、内容不客观、融合深度不足。另外,形式大过内容。不少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在教学中强行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发本末倒置问题,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
2.4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都要求满足理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等目标,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落实性、操作性差,缺少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与水平。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对策
3.1 以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版)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师资力量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应注重在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师资力量上下功夫,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应明确自身教育树人、立德树人的任务,坚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高职院校在考查教师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政治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等思想层面的考核。其次,引导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到思想教育人人有责,通过专业培训、再学习等方式来丰富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常言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职院校应注重构建完善的教职工培训体系,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并注重将“课程思政”业绩纳入年终考核中去,打造思政教育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第三,注重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注重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引导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全面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最后,教师应注重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中提高能力、实现价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课堂中分享。
3.2 以课程建设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和目的时实现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着手进行系统规划。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始终思想政治课程展开,但同时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作用,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来打造一个独特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等实际情况来系统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制定长远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防止“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盘散沙”的问题,如此才能将专业课教书育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3.3 以课堂教学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做到与时俱进,专业课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力是每位教师共同思考的课题。教师应注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首先,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程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切忌强行植入、生搬硬套。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忌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而应加强交流、互动。其次,注重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体验感、参与感,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选择课堂教学语言时,教师不仅要突出语言的客观性、精准性,也要估计语言的趣味性、传播性。创新采用问题导向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针对高职“电脑平面设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教师可秉承思政理念,通过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可先设计具体情境、布置教学任务,具体分成6 个任务,即“平面设计理念”、“平面设计工具”、“平面设计模板”、“平面设计与线条”、“平面设计与颜色”、“平面设计应用”,创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隐性分层原则(兴趣、自我要求、主动性、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层级,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都含有不同层级的学生。每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形成书面报告。教师课程每组学生最后提交上来的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化指导,对小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展示出来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态度、专业知识能力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感受到的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团队协作的优势、爱岗敬业精神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教书育人的作用。
3.4 以评价制度为“课程思政”的主动力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与水平,也是巩固专业课教学效果、促进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法。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让“课程思政”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能及时发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加以改正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多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重视立项的同时忽视了评价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提升。基于此,当前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制定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标准,尤其要制定高质量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标准来为思政建设质量予以保证。其次,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导向机制,将“课程思政”项目理想、建设效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衡量标准,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开辟线上思政建设阵地,利用“两微一端”、校园网等线上平台来有效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加强与兄弟院校、先进院校的沟通交流,拓宽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再者,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纳入期末考核范畴,进而能够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最终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认真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以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以评价制度为“课程思政”的主动力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