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徒制百年:发展历程、实施路径与面临挑战
2023-01-24◎王建梁,刘天雨
◎王 建 梁,刘 天 雨
1920年,印度引入学徒培训计划并开始建立学徒制度,独立之后于1961年通过颁布《学徒法案》,为学徒制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大力促进了印度学徒制的快速发展。经过百年发展,印度学徒制在弥合劳动力技能差距以及促进青少年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重视学术教育的浓厚氛围,印度学徒制的发展不够理想。尤其是智能化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印度学徒制面临一些挑战,亟须进行变革和调整。在这一形势下,印度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学徒制的政策和举措,力图发挥学徒制的最大效益。现对印度学徒制的百年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总结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建立我国特色学徒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印度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印度社会早期便存在传统的学徒体系,各类技术工人拥有自己的学徒,主要用于传授技艺。1920年,部分企业机构为满足人力发展需要,开始以学徒的形式开始培训计划,印度近代学徒制便由此产生。在印度独立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徒制提供了契机。1961年,印度颁布《学徒法案》给予学徒制法律保障,之后随着对学徒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下产业结构的持续变化,学徒法案日益得以修订和完善。学徒制在弥合劳动力技能差距、促进印度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学徒制的建立:1920—1961年
学徒体系在印度社会存在已久,在印度发展早期,工匠、建筑工人、雕塑家、织工和其他技术工人等都有自己的学徒。1920—1921年,印度铁路公司和塔塔钢铁有限公司率先在其生产单位将学徒引入培训计划,通过学徒培训获得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满足各种职位的人力资源需求。这意味着个体化的师徒学习形式逐渐演变为企业开展的学徒制度,标志着印度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印度独立之初,在科学人力资源委员会的建议之下,印度政府开展了一项培训计划,旨在将一定数量的工程类毕业生安置在工业领域进行岗前实践培训,这项计划被称为实践培训津贴计划(Practical Training Stipendiary Scheme ,PTSS),其实质就是学徒制,它在传授青年技能以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59年,在国家职业培训体系(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NVTS)的支持下,印度劳动和就业部(The Ministry of Labour and Employment,MLE)正式启动了行业学徒培训计划,对工业培训学校(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ITIs)的毕业生开展培训,以满足各行业对技能劳动力的要求[1]。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但工作岗位需求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差距,绝大多数的学校毕业生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之下,印度开始正式大力推行学徒制,并于1961年颁布《学徒法案》(以下简称“1961法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企业中的现有设施开展实际培训,为经济发展培养熟练的劳动力。1961法案规定任何一个公共或私营部门的机构都有法定义务在特定时期雇用学徒,并向学徒提供培训;培训结束之后,学徒或者直接留在该行业机构,或者获得相应学分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2]。法案的制定和推出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了学徒制在印度的快速发展。
(二)印度学徒制的发展:1962—2013年
自学徒制在1961法案的推动下正式实施之后,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政府对法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学徒制获得良好发展。首先,学徒制的实施范围逐渐扩大。1973年,学徒法修订案提出为工程和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及文凭持有者提供技能培训机会,这些培训学员分别被称为毕业生学徒(Graduate Apprentice,GA)和技术员学徒(Technician Apprentice ,TA)。之后考虑技能系统的动态发展性,印度于1986年进一步修订法案,将“10+2”学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到学徒范围,其被称为职业学徒(Vocational Apprentice ,VA)。其次,学徒制的相关规定日益完善[3]。1997年,印度政府对学徒法案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如扩大企业机构的含义范围,指出其应包括涉及任何行业的任何地方;在学徒合同终止方面提出允许将学徒与前雇主的学徒培训期纳入与新雇主进行的学徒培训期中;扩大企业履行义务的范围,规定企业要提供充足的教学人员并具备相应的资格以传授实践和理论培训,并为学徒测试提供便利。2008年,学徒修订法案就有关中央学徒制委员会(Central Apprenticeship Council, CAC)的职责进行详尽规定,指出其为最高的法定机构,负责就学徒培训计划的政策制定和规范与标准的规定向中央政府提供建议。最后,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1961法案就提出在指定行业领域中为属于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SCs)和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STs)群体的候选人保留培训名额,其比例对应相应各邦的人口数量。1992年学徒修订法案指出,若医生或特别职业介绍所证明其适合从事某一行业,那身体残疾者可被雇用为学徒,确保了残疾群体享有接受培训的机会[4]。2008年修订法案提出在指定行业领域内为其他落后阶层(Other Backward Classes, OBCS)保留培训名额,其数量基于学徒总数而定。2013年,为保证妇女享有安全的工作环境,印度政府颁布《工作场所妇女的性骚扰(预防、禁止和纠正)法》,进一步保证弱势群体的相关权益[5]。
(三)印度学徒制的完善:2014年至今
印度学徒制从正式推行至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其体系日趋完善。首先,学徒法案更加完备。1961法案的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印度学徒制地位予以保障,至今法案已进行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在保障培训质量与企业和学徒的权利等方面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体系。其中,2014年《学徒(修订)法案》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该修订案规定:引入可选行业领域进行学徒培训以便于将不断发展变换的工作职位纳入学徒体系;取消如监禁等严格的惩罚并开始实行罚款;雇主之间可进行培训合作,以联合的形式为学徒提供培训;授予企业参与学徒测评考试和证书颁发等程序的权利;允许在多州运营的企业机构只与中央政府合作等。[6]2014年的法案修订不仅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解决了执行阶段的瓶颈问题,还致力于减少执法机构的干预,促进了雇主将学徒培训作为产生技能人才的引擎方面的信心。其次,逐渐形成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两大部门即技能发展与创业部(Ministry of Skill Development & Entrepreneurship ,MSDE)和人力资源开发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HRD)主要负责学徒制的实施,同时政府针对不同学徒培训领域也设立了不同的管理体系。例如,一些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国家指定行业学徒培训的实施,其他一些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等担负可选行业学徒培训管理的职责。学徒制的管理组织之间分类负责、多层级协同合作,立法机构与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学徒培训的顺利开展。最后,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2016年,国家学徒促进计划(National Apprenticeship Promotion Scheme ,NAPS)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技术和宣传支持来扩大学徒招收范围,提高各方参与度,以促进学徒制的发展。其一,提出将学徒培训与其他课程计划进行融合以向学徒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其二,注重利用技术进行管理的便利性,设计专门网站在线管理整个学徒培训的实施;其三,推动建立地区技能委员会,并授予其一定权力以确定学徒培训机会及其恰当利用等事项。[7]
二、印度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为促进学徒培训的有效开展,以增加青少年就业技能并促进印度经济发展,印度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学徒制的管理模式、学徒质量保障和企业管理等方面。
(一)实施分类负责,多主体协同的管理模式
印度学徒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机构分类负责且多主体协同的管理模式。根据学徒法案规定,印度学徒制的主要管理机构涉及一个最高立法机构和两个行政管理机构,即中央学徒制委员会、技能发展与创业部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首先,中央学徒制委员会是学徒法案的最高法定机构,负责就制定学徒培训的政策和规范标准等方面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其次,人力资源开发部和技能发展与创业部各自都有自己的管理结构和行政规范来执行相应的法案规定。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部教育司主要负责两种类型学徒(毕业生学徒和技术员学徒)的培训和计划实施,具体通过位于孟买、钦奈、坎普尔的学徒培训委员会(Boards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BAT)和加尔各答的实践培训委员会(Board of Practical Training ,BPT),负责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内学徒计划的具体执行与监督。另一方面,技能发展与创业部通过其下级行政单位协调其他类别学徒的培训和管理,政府机构如培训总局(Directorate General of Training ,DGT)、区域层面的技能发展与创业部(Regional Directorates of Skill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RDSDE)主要负责国家指定行业学徒培训的实施,各邦学徒制顾问(State Apprenticeship Advisers,SAA)承担执行和监测的作用;国家技能发展公司(National Skil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NSDC)、部门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 Councils ,SSCs)、邦技能发展部门(State Skill Development Mission ,SSDM)、全国各地的商会、行业协会和中小微企业协会担负可选行业学徒培训管理的职责。[8]中央统筹保证规则的统一执行、分类管理有助于因地制宜,立法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相互配合,管理体系内各个部门职责明确、各司其职,这是印度学徒计划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开发专门网站以提升信息沟通效率
学徒制的开展在弥合技能鸿沟、促进青少年就业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其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学徒等利益各方的信息沟通是否有效及时。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与企业技能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大量人力资源则会迷失方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为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印度政府建立了专门的门户网站,希望潜在的学生和行业机构在该门户网站上注册其详细信息,该网站承担交流论坛的角色,有效在线管理了学徒培训的整个实施过程。四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即学院、企业机构、管理行政部门和学徒候选人可及时访问该网站,获得关于学徒培训计划的详细信息。学生可以在门户网站进行注册,上传其学术背景和期望培训领域,并可查看现有学徒职位及其福利、就业信息、面试技巧以及证书有关的信息。区域委员会可使用该门户网站发布学徒候选人名单,并提供有学徒培训空缺的行业名单。企业机构可以查看有关接收新培训职位的通知并招募学徒,提交有关合同和索赔事项等内容。学院可以上传学生信息,并查看他们在不同行业或机构的选择和安置状况等有关细节。[9]如此信息集中一处,既能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管理障碍。
(三)对学徒培训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学徒制的开展与国家愿景相呼应,旨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和采用新技术的要求。同时,企业希冀获得真正具有创新技能和能力的青年人才,保证自身在竞争激烈和技术密集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保证参与培训的学徒质量,印度对学徒培训实行全流程管理。首先,设置了学徒准入资格,只有处于通过期末考试三年内的学生才可在门户网站注册成为学徒,且需上传分数单、学位和文凭证书,并经委员会进行核实。学徒顾问只在确信合同中描述为学徒的人有资格接受学徒培训时才拟定合同。其次,对企业建立资格门槛,参与企业必须具备培训设施、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以及讲堂或教室等,各区域委员会负责人会定期访问雇用学徒的企业机构,以检查企业对学徒法案的遵守情况。雇主安排的负责培训学徒的人员应具备法案所规定的资格,且应具有与学徒培训的名额数量和机构规模相称的适当级别。最后,培训计划还注重检测和评估学徒表现,委员会制定指导方针帮助企业依据特定技能组合开发结构化培训模块和评估标准,同时挑选专门负责人通过特定表格对学徒的表现进行持续定期监测,以促进学徒技能的获得。培训结束时基于企业建议,且通过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NCVT)进行的能力测试后,学徒才被授予资格证书。根据印度劳动经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多数学徒表达了在技能获取方面的满意度,技能水平从25%—50%上升到75%以上,且学徒与公司岗位的匹配度相对较高,许多企业认为学徒在培训之后符合职务条件,69%的企业认为学徒制有利于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反映出学徒在满足企业的技能要求方面达标[10]。
(四)赋予企业自主权以增强内部推动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使得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传授学习者更加全面先进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其满足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但是这些技能需要通过与各领域内实际工作相接触来获得,很难仅通过教育机构的学术学习来掌握,因此,行业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主要参与者,企业在学徒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和在弥补学生技能差距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向学生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技能提升机会。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学徒计划中,印度政府赋予企业一定程度的权利,以增强学徒培训的内部推动力。首先,在学徒招收方面,印度政府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无论是公共还是私营部门必须承担招收一定数量学徒的责任。学徒数量虽由政府决定,但最终学徒的挑选是雇主的特权,雇主可以制定自己的学徒招聘标准。其次,在管理体系中注重企业参与,作为最高法定机构的中央学徒制委员会本身就是一个由政府和企业成员以及技能人才所组成的三方机构,包含公共和私营部门机构的雇主代表,同时区域层面的理事会除了中央以及各邦政府代表之外,公共和私营部门企业的成员也在其列,这就在管理层面赋予了企业一定的话语权。最后,学徒培训结束后的授予学徒培训证书环节,虽然最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但企业的建议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学徒最终流向企业,其质量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故在其资格认定方面企业发挥决定性作用。
(五)注重培养和提升学徒的“软技能”
学徒制的实施,其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而“软技能”亦是学徒获得就业机会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相对于“硬技能”而言,“软技能”通常被认为是对个体技术技能的补充,也称作“非技术技能”,其核心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能力,比如与性格、态度和行为有关的特质以及沟通、管理、团队协作和领导等方面的技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应对变化多样的市场需求,因此,员工也要掌握与人交流协作、批判性思考等软技能。雇主所满意的人才不仅具有相应的学历和知识,更需具备关键的“软技能”[11]。拥有完善学徒制的瑞士也开始注重培养学徒的“软技能”,培训期间“软技能”的获得成为学徒是否成功就业的关键条件[12]。目前,印度技术教育系统除了在技术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外,“软技能”培养方面也有一定差距。为弥合这一差距并提高就业能力,在区域委员会为企业制定的技能培训指导方针中,其将技能分为通用特质和特定技能两部分,前者包含沟通、领导分析、时间管理、多任务处理以及积极态度等六方面[13],体现出注重对“软技能”的培养。可见,印度对学习者“软技能”的培养方式并非简单照搬他法,也不是依靠单向传授,而在于情景化的训练和实践。学徒计划的开展使得青年有机会提前进入工作场所,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作等活动,使其“软技能”获得不断提升和发展。受限于资源和时间等问题,技术或工程学院培训的重点在于传统的技术技能,因此,学徒制向青年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以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软技能”的潜在提升。
三、印度学徒制面临的挑战
自1920年印度引入学徒计划,到1961年政府通过颁布《学徒法案》给予学徒制以法律保障,至今经过百年发展,印度学徒培训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为学徒传授技能、促进青少年就业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学徒法案不断得以修订和完善,逐渐完备,也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学徒质量保障体系。2019年完成培训计划的学徒中获得就业的比例达到79%,参与学徒制的学徒和企业数量持续增加[10]。同时,在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印度政府也在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情况,在相关法案中均有针对表列种族、表列部落以及其他落后群体学徒计划提出保留措施,为其保留培训名额。但因为重视学术教育的传统等因素,印度学徒制的推行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印度学徒数量远远不足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复杂的教育体系,在其教育领域内存在文盲率较高、主流学校教育质量不足、辍学率较高以及种姓制度下很多弱势群体较难接受正式教育等情况,如此背景之下,学徒培训在促进青少年发展和就业方面就承担起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要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未来五年要将印度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14]。同时,印度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预计在2021—2031年期间增加9 650万,在2031—2041年期间增加4 150万,这将对就业率产生重大影响[15]。虽然印度学徒制度已然建立,且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立法和行政支持,但其利用率实际并不高。2014年,印度只有大约30万名学徒,而劳动力有近5亿人,学徒所占比例不到0.01%。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极低,比如学徒制体系相对较小的美国,其学徒参与率为劳动力的0.3%;学徒制体系较完善的德国和澳大利亚,其劳动力的3.7%左右参与学徒制[16]。相对于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对于印度技能发展需求而言,参与培训计划的学徒比例并不高,学徒制规模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学徒制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其在就业方面蕴含的价值,且学徒培训结束后只是获得相应技能证书,并没有工作保证,学徒计划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培训地点多位于城镇地区,相对于微薄的津贴来说,生活成本过高。学徒制是一种将培训与收入相结合的模式,在该计划下,学徒可以获得社会保护和对其劳动权利的尊重,以及培训结束时获得就业机会的更大可能性,这既能促进个体技术技能的提高,又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推广学徒制度、提升学徒数量极具必要。
(二)作为实施主体的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企业是学徒培训计划的关键参与者,是有技术背景且心怀志向的青少年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技术快速变化和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怎样的精英学院,都很难及时制定能够适应最新技能发展的教学大纲。因此,即使获得毕业资格的学生也不易满足企业对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生对真实工作场所的接触,以及将他们的学术知识与实际获得的技能相互补充的做法变得极为必要,这有助于降低职业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缺憾,丰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作为实施主体的企业参与程度并不高。调查显示,从2015—2018年,印度聘用学徒的机构比例呈下降趋势[10]。印度工商联合会在2018年进行了一项“技能发展中的行业参与度”的调查,以了解选定的行业或产业如纺织、汽车、信息技术和工业、金融服务业、零售业等在技能发展方面以及对政府主导的技能发展计划(包括学徒制)的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技能发展项目的组织(49%)中,大多数来自大公司(74%),其次是中型公司(56%)和小型公司(31%)[15]。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学徒培训计划带来的收益可能不如直接从劳动力市场获得所需技能带来的收益明显,对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培训基础设施等原因,中小微型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情况非常有限。此外,政府对学徒的津贴报销不及时,企业需要先行垫付较高费用,也是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学徒构成中弱势群体参与比例较低
在参与培训计划的学徒构成方面,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比例具有极大差异。首先,学徒构成表现为性别不平等。女性参与程度较低,大约占比只有20%,在印度四个区域内,东部地区女性参与率只达到10.6%[10]。女性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尤其目前印度产业结构不断变换升级,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推动,其份额从1950—1951年的30% 增加到2008—2009年的57%[17]。因此,更应提高女性学徒的比例,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直觉力敏锐、注重细节等。其次,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群体等实际参与程度并不高。从地区维度看,对表列种姓群体,北部和东部地区只利用了50%以下的学徒配额,西部地区利用了51%—75%的学徒分配额;对表列部落,四个地区的学徒配额利用率都低于50%;对其他落后群体,东部地区利用的学徒配额低于50%。从部门维度看,在公共部门内,27%的学员是表列种姓,而在各邦机构中比例只有6%,私营部门中占比9%,种姓类别学员的人数远低于其他类别。最后,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比例较小。大多数受训者来自城镇,只有39%的人来自农村地区[10],这反映出农村地区的教育渠道有限,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地区附近没有实施培训的企业机构,而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导致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对加入培训计划望而却步。尽管很多企业设立了学徒入门条件,但实际上很多弱势群体因家庭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很难获取相应的条件,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获得学徒培训的资格。
(四)工业4.0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以信息技术推动工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4.0时代,对印度而言既是一种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发展要求。信息与工业的结合使工业生产更具智能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单一技能人员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国家需要培养智能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以推进工业新时代的发展[18]。在印度,工业4.0已得到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积极回应,政府提出的“SAMARTH Udyog Bharat 4.0”便是这方面的一个战略举措,旨在帮助工业界利用工业4.0的先进技术制造可以在全球市场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印度的全球竞争力[19]。在新发展时代,企业所需的传统工作技能也将随着工业4.0的应用而发生转变,此外,比如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突破性思维等“软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工业4.0在印度发展的成功与否,与员工如何适应工业4.0发展所需要的新技能要求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作为以培养学徒实践技能为主的学徒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背景之下,更需充分发挥其内在作用,以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四、印度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虽然印度学徒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仍不可被忽视。为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印度各相关部门通过调查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学徒制的改革,以推动学徒培训的大力发展。
(一)打造“集群”模式,提高中小型企业参与度
印度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机构,它们属于学徒法的实施范围,但在学徒培训方面的参与程度却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包括课程所需的基础培训设施有限、由于财政拮据导致教学人员雇用不足、支持学徒培训活动的工作人员较少等因素。2018年,印度大约有210万家拥有6名或以上工人的中小型企业,即使每家企业仅雇用一名学徒,学徒总人数也可增加210万[20],因此,学徒培训的潜力,只因中小型企业参与程度不足而未得到充分开发。2014年学徒修订法案指出,雇主可以通过自身或学徒顾问所批准的其他机构进行企业联合,再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方针提供学徒培训。2018年,印度技能发展与创业部发布针对成立第三方组织的指导方针,提出要通过成立第三方组织来支持中小型企业和其他机构等开展学徒制。两次政府文件的核心要义都在于促进企业间合作,以打造“集群”模式,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参与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自身开展学徒培训合作,理论培训和评估在一个培训中心共同进行,而实践培训则在各个中小型企业的车间内分别提供。另一方面,通过成立第三方组织,使其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他们被授权帮助汇总这些集群的学徒需求,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汇集资源,动员和建议学徒接受学徒期培训,将企业对学徒的需求与希望接受学徒培训的候选人相匹配,促进完成相关文书工作,以及帮助各利益相关者了解学徒制的必要性等。[20]“集群”模式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徒培训中去,从而获得高技能学徒,助其应对工业4.0带来的技术变化,以保持其竞争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技能培训氛围
为加强学徒培训计划的推广,各区域委员会运用各种方式以提高毕业生和教育机构的认识和关注度,如在委员会和教育学院的公告板上进行计划展示;通过学徒门户网站进行宣传;开展集会、训练营的方式鼓励参与等。相对于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印度学徒比例较低,且作为关键主体的企业参与程度不足,为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加大宣传力度,印度政府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第一,利用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宣传和推广策略来提高大众意识,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学徒制。世界技能大赛正日益成为激励青年选择职业培训的途径,印度应加快努力,通过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工作,使行业和青年都有参与技能大赛的愿望。第二,在学校和企业机构中积极开展认识学徒制的活动方案。如宣布“全国学徒制日”,对成功案例进行庆祝,并通过媒体对榜样进行表彰等,以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意识。政府还可与行业协会或其他机构合作,采取以集群为基础的外联和沟通方式,侧重于学徒制参与度低的地区,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活动。第三,鼓励学者专家开展学徒制效益研究,就学徒制对公司生产力以及对投资回报的影响进行探索,以向企业展示学徒制的收益情况。国际研究表明,在学徒制上每花一美元,雇主就可以在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和加强创新方面获得平均1.47美元的回报[15]。
(三)关注最新技能,与国际技能发展相接轨
印度的大型和重型工业始终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创新做法,每年在这些机构中获得培训机会的技术毕业生,大部分会成为管理中小微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并最终成为这些行业的骨干力量,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鉴于此前景,学徒培训应关注最新技能,使学徒能够接触现代工业环境中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为其提供有偿且体面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技术水平机构和学徒名额的确定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印度政府部门应依据最新技术发展来持续跟进。此外,印度政府还通过鼓励学徒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学习最新技能,从而与国际技能发展相接轨。自1950年成立以来,世界技能组织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世界舞台上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它通过两年一度的世界技能大赛展示全球卓越的技能,促进每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强大技能体系。世界技能大赛在竞争框架内列出的核心能力和标准(技能、知识和行为)与学徒培训的要求之间已形成重要的一致性。意识到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好处,印度已于2011年成为世界技能国际组织的一员,通过地区、州和国家水平的技能比赛来选择世界技能大赛的候选人[21]。通过此种模式促进印度行业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技能基准,制定标准化的学习框架,提高能力建设,并可通过技能技术和学徒的交流互动来促进国际合作,使印度技能发展与国际相接轨。
(四)紧跟产业变化,扩展学徒培训实施领域
近几十年来,经合组织经济体的就业领域已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现如今,服务业领域内就业人数比例平均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将学徒制限制在传统制造行业意味着将错过学徒制在未来大多数工作岗位所能带来的潜在好处。学徒制体系规模完善的国家已将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如在瑞士,最受欢迎的三个学徒职业涉及商业与管理、批发与零售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在德国,最受欢迎的学徒职业是管理和零售部门;在奥地利,办公、贸易和金融是第二大学徒职业群体,学徒人数几乎与机械和金属部门一样多[15]。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18年其贡献率高于50%,跻身为印度创造就业和吸引外资的重要部门之列[22]。目前,印度学徒培训主要为工程毕业生与技术学徒提供培训,很大比例的学徒结束培训之后主要在制造业和IT行业就业。根据技能发展与创业部2017—2018的年度报告,超过80%的学徒来自ITI系统,且超过89%的学徒来自工程部门[1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具有很大前景。学徒制的实施范围亟须紧跟时代步伐和产业变化,扩展至其他领域,如在空中交通管制、机场运营、人力资源、财务、商业管理、安全、消防、物资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鉴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4.0时代的到来,学徒培训迫切需要进行调整,紧跟时代变化,比如在人工智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