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评论问题的伦理探析

2023-01-24何小英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大学生

何小英, 陈 媛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于2022年2月发表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0-29 岁年龄段网民占比17.3%。[1]进入互联网时代,学习、购物、社交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大学生也有了更加便捷的发声途径——网络评论。狭义的网络评论仅指新闻网络评论,随着各类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评论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充为集发表评论、接受评论和传播评论于一体的网络行为。[2]网络评论的评论符号也不断创新,不仅包括报纸评论符号即文字评论和图像评论,包括电视评论符号,即文字评论、声音评论、图像评论,还生成了点赞、表情包、一键三连等独特的评论方式。[3]总而言之,网络评论是指网民在虚拟空间内针对某个人或事件进行批评、评价或议论的语句或文章,其实质是评论借助新载体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其内容囊括了新闻评论、购物反馈、网络社交等各方面。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评论的重要主体,为网络评论提供不竭活力,但在参与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清朗网络环境的构建。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伦理问题的表现

进入自媒体时代,利用智能设备在各式媒体平台参与评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网络行为之一。大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情感自控能力较弱,在面对言论繁杂的网络大环境时,容易被不实报道误导发表不当评论,甚至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推动者。当前,大学生网络评论存在一系列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评论失真、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三个方面。

(一)评论失真

该现象主要指网络评论区出现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评论现象,既包括语言文字形式的,还包括图片、点赞转发等特殊形式。网络评论区是指在互联网应用中,可以让用户在非个人主属空间内进行公开、公共表达和交流的空间。[3]

在网络新闻评论方面,评论失真主要表现在非理性评论与随意评论。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及心理上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主观、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等问题。[4]这些问题相应地也反映在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中,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大量网络信息时,忽略了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探索,片面理解并发表不实评论。另一方面,评论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给网络评论发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评论随意化程度加深。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上的诸多诱惑,容易在不明前因后果的情况下,随意“顶”“踩”。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评论的点赞率,胡乱使用词句,使得网络评论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在网络购物评论方面,“刷好评”现象是评论失真的典型表现。商家为了“盘活”新店或“置顶”老店,往往会采取刷单的手段来获取更高的好评度。为了使好评更具可信度,店家除了依靠买“水军”的手段,还会以“刷一单,高回报”的高薪兼职噱头吸引大学生评论刷单。部分大学生在“高薪不累”的吸引下,不论商品质量,只顾盲目好评。据2019年中国青年报报道,天津职业大学一学生交付会费,成为了一名网络模特,靠在评论区“买家秀”里刷好评向商家收取酬金,最终权益无法保障,连会费都没挣回来。网购虚假评论使得大学生不仅成为不真实商品评论的“受害者”,还是网购评论的“行骗者”,甚至还会因为刷单行为成为“被诈骗者”。

(二)道德失范

其主要是指大学生网络评论违反网络评论的基本原则,背离了大学生在网络评论方面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评论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文明网络评论、失责网络评论,有违话语的伦理、责任的伦理。

科尔(Coe)等将不文明评论行为分为五种类型:骂人(name-calling)、诽谤(aspersion)、说谎(lying)、粗俗(vulgarity)和对言语的贬损(pejorative for speech)。[5]学者赖胜强发现,评论文明性与意见相符性具有交互效应。这种交互效应是指当出现不文明评论时,受众的舆论传播行为会下降。当不文明评论与受众有共同特性时,受众对于不文明评论的容忍度会上升。[6]也正由于这种交互性,使得评论主体在进行网络评论行为过程中忽视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伦理原则。“祖安文化”的火速“出圈”就是典型代表。“祖安”原是指游戏的一个区,其中充斥着粗俗的语言,经过网络的发酵,形成“以骂妈为中心,亲戚为半径”的“祖安文化”,受到喜爱电竞的大学生的竞相模仿,导致网络评论区一时间竟以“祖安文化”为潮流,有违话语的伦理。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弘扬社会正能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责任。部分大学生为博取关注,恶意抹黑模范先锋,发表或转发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偏激无序的网络评论,甚至可能对引导社会舆论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其他网友。诋毁毛岸英烈士的“蛋炒饭说”、诋毁雷锋同志是“问题青年”等荒诞言论的传播都是社会责任缺失的具体事例,有违责任的伦理。

(三)价值观扭曲

其指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时发表或传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的评论的现象。主流社会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罗红杰指出“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新时代青年亚文化意义实践的主要空间领域”[7]。虚拟空间的言论对新时代青年影响重大,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评的传播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塑造,也不利于清朗网络环境的营造。

网络空间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部分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网络评论借着“评论自由”的理由在网络评论区“野蛮生长”,削弱网络评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有违价值的伦理。近两年,网络词汇“佛系”“躺平”“摆烂”等词汇被许多紧跟“潮流”的大学生调侃使用,诸如“你们继续卷,让我一个人躺平”“我要开始摆烂了”等评论席卷各大媒体平台。这些评论表面上看似是对当前竞争压力大的社会现象的调侃,但经常浏览、转发或评论这类信息,容易诱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处世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构建。

网络评论区信息庞杂,各式言论竞相争辩,扭曲的价值观念进一步解构正统道德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地位。当代大学生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更应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部分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博取关注,发表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激进评论,有违立场的伦理。部分大学生使用粗俗言语与侮辱性文字,形成一股不良的“娱乐至上”之风,有违“文明”的国家价值目标。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随意转发、复制他人原创评论的侵权现象时有出现,有违“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部分大学生家国情怀薄弱,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季子越在推特网(Twitter)的评论中发表辱国言论、中国药科大学许可馨散播疫情相关不当评论等事件,有违“爱国”的个人价值准则。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问题的成因分析

网络空间的交往是“人到机器再到人”的交往模式,网络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交往行为,极具交互性。大学生作为网络评论的发表者与接受者,其评论影响着其他网民,也被其他网络评论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评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主体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建立起了基础的伦理理念与法律体系,“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被广泛认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于网络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心理,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时候可能会忽略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不高在网络评论方面主要表现为网络评论信息辨知能力弱、道德定位有误、共情能力弱、立场不坚定等。

第一,部分大学生网络评论信息辨知能力弱。随着网络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评论门槛不断降低,网评空间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对于媒体信息和他人评论缺乏甄别能力。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多是围绕高考考试内容,社会信息的获取多是从电视上或网络中了解。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大量网络信息时难以判定信息的真实度,对于热点话题容易盲目跟风转发他人评论,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第二,部分大学生网络评论道德定位有误。在快阅读时代,部分大学生可能被片段化信息误导,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上进行道德批判,发表具有主观随意性的评论。范玮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第二天在网上“晒”娃,被指责“冷血”“无情”,据统计共收到了53046 条含有攻击内容的评论。“晒”娃本是个人的非道德行为,却被攻击谩骂,网络评论异化为网络暴力。人民日报也说到:“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中,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压力,轻而易举就转变成荒腔走板的情绪表达,舆论貌似占领了道德伦理的高地,实则却是对寻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绑架。”[8]

第三,部分大学生网络评论共情能力弱。大学生正处于积极参与社会网络言论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长期处于较为单纯的学校环境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理解片面,容易在未经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发表评论,部分评论有失偏颇。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网络反转事件后,本着“纯吃瓜”的想法,容易产生道德冷漠。换位思考的缺失和道德冷漠的产生是大学生进行网络评论共情能力弱的两大突出表现。

第四,部分大学生网络评论立场不坚定。当前,网络空间存在一系列反转事件,包括新闻反转与舆情反转等。新闻反转指逆转新闻,舆情反转是指网民在情况不明、信息不全的条件下急于表达出的观点、态度和情绪,但随着事件真实情况的逐渐呈现,受众再次发表一些和之前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态度和情绪。[9]面对一系列网络反转,部分大学生急于表达观点、立场不坚定,出现前后观点、态度、情绪不一的情况。例如,2017年,大同万达广场服务员遭殴打拖行三四米的新闻引人热议,经警方调查后,服务员竟是最先施暴的人。[10]大学生在多次浏览诸如此类的网络反转事件后,极易削减大学生对相关媒体的信任度,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评论向好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园地,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注重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高校关于大学生网络评论方面的德育不足主要体现在网络评论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教育内容单薄、教育方式不足等方面。

首先,网络评论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关于网络方面道德教育关注力度不足,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仍更多停留在现实空间,关于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内容较少。大部分学校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节的内容,少有学校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另设课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关于网络评论方面的道德教育管理力度不足,高校评论员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为防范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至关重要,不少高校建设了网络评论员队伍。但是目前高校评论员队伍还存在着成员配置不合理、专业程度不高、工作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尤其是在管理和引导大学评论与大学生网络评论相关伦理知识教育方面的引导工作还不够多、不够广、不够专。

其次,网络评论道德教育内容单薄。高校思想政治课中与网络相关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远离网络黄毒等方面的内容,关于大学生与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化,尤其是在网络评论方面,缺少系统的伦理理论支撑,教育内容相对薄弱,在大学生如何助力营造风朗气清网络评论环境方面缺乏进一步的教育引导。

再次,网络评论道德教育方式不足。一方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单一,仍是“单向输送”的模式,缺乏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部分老师对时下热点与大学生网络评论现状不了解,难以融入学生,容易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变成一场“网络道德说教”,难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重理论、轻实践。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网络伦理知识,但在参与网络评论时还存在“知”与“行”之间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评论时降低自身的道德要求,与在现实中的要求不一致。例如,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说话不文明是不对的,但是在虚拟空间,鉴于网络的匿名性,他们会觉得不文明评论无伤大雅。

(三)平台开放度与约束力矛盾突显

网络评论当前已经进入到Web3.0 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两种阶段的传播方式消失,而是Web1.0、Web2.0、Web3.0 三个阶段的叠加,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基于个性化算法推荐多种网络评论方式并存。[11]43

当前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平台共存,并不断有如抖音、火山等新兴传播软件出现。多种平台共存,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评论的开放空间,各种思潮涌现其中,抢占主流道德文化的空间,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评论伦理意识的培养。随着评论平台的多样化发展,制度、原则的滞后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评论平台与评论内容的约束力度和效度还不够。当前,应对不文明评论,各平台都是通过屏蔽网络敏感词汇机制,采取“和谐”的一刀切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但部分大学生用英文符号与拼音、褒词贬用等方式来躲避屏蔽机制,使“和谐”流于形式,不仅不利于网络评论的健康发展,还不利于词汇学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关于网络评论的相关伦理原则还不够明晰,当前对于网络伦理的研究仍立足于整体,缺乏对网络行为的细化探究。在网络评论方面,主要关注于技术发展与热点话题方面,在网络评论应坚持的原则规范缺乏伦理方面的认知探究,伦理原则滞后于技术发展。

(四)网络评论媒介生态环境欠佳

当前大学生网络评论存在着的网络评论失范问题,网络评论整体环境的鱼龙混杂是造成一系列网络评论问题的直接原因。网络评论大环境欠佳主要表现为网民大众审美泛娱乐化、智能算法嵌入的潜在风险。

社会审美泛娱乐化、低级化现象严重。在社会整体竞争进一步加大、社会群体现实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网络空间成为了许多人的“娱乐屋”,社会整体审美偏向于低级趣味、简单粗暴。加之整体网民情况呈现出低龄化、构成复杂等特性,部分网络评论偏向娱乐化,破坏整个网络评论风气。例如,恶搞网络评论的出现。一开始,只是无意中的打趣,经过网络的传播,逐渐发展为“恶搞文化”,甚至为了“恶搞”而“恶搞”,缺乏底线意识。《网络与新媒体评论》一书中指出,网络评论具有草根性与解构性的文化特征。草根性是指网民构成以平民为主要群体。解构性指出“网络恶搞”本质上是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网络评论,而恶搞的背后,是对崇高、美好等正统价值观的解构。[12]

智能算法的嵌入存在潜在风险。当前,网络评论已经进入到Web3.0 阶段,大数据、智能算法与网络评论深度融合。智能算法的介入使得网络评论更加精准,可以依据网民喜好推送评论,但也存在一些风险。一方面,智能推送方式使得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大都是同类型信息,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不利于网络评论功能的发挥。弹幕文化中的霸屏现象就是典型代表,相同信息的满屏评论容易导致其他阅读者的疲惫感加深,也不利于网民线上意见交流。另一方面,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嵌入,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原创评论的盗用问题、隐私的泄露问题、“AI 水军”的不当使用问题等都对建设绿色网络评论空间带来严峻挑战。

三、大学生网评伦理问题的治理路径

大学作为网络评论的活跃群体,是营造绿色网络评论区的主力军。健康向上的网络评论空间有利于健康网络人格的养成与网络“真善美”空间的建造。优化大学生网络评论,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究。

(一)树立“慎独”观念,塑造自律网络人格

“慎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慎独”一词首次出现是在《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3]1-2。“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也要谨记道德原则、谨遵法律准则、谨慎行为举止。在《哲学大辞典》中将“慎独”解释为:“当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14]6699网络人格是个体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以及为人品格。当前大学生存在网络人格异化的问题,如认知错乱、社交障碍等。“慎独”观念的树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自控能力、自身修养,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网络评论道德意识,进而有利于塑造评论自由、自律的大学生网络人格。

在“知”的层面,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辨识性弱的发展阶段,加强大学生自身“慎独”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学习相关网络伦理知识,加强对网络评论的辨别筛选能力,提高自身道德认知水平,正确应对虚假评论与恶意评论等不良评论。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比认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5]92。老子的“自知”即“知自”,含“对自身的能力、优点、缺点等方面的准确定位”之意。“自知”不仅存在于现实空间还应体现在虚拟空间。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两套法则,即在现实中与网络上对自我的评价不一,容易导致对网络自我认知不清,占据道德制高点评判其他事物、人物。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对比现实与虚拟,统一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使得自我认知统一化、清晰化。

在“行”的层面,不断提高自身自控能力。大学生正处在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外,还要不断锻炼意志力,加强自身自控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世界的诸多诱惑。在面对“夺眼球”新闻讯息时,避免情感宣泄式评论,追求积极的道德情感。在面对虚假评论时,理性甄别信息真假,自觉抵制随大流跟评。在面对恶意评论时,坚守本心,对不文明评论进行举报。在面对有偿刷评时,以自律、慎独来约束自己,自觉抵制诱惑。

“知”与“行”统一,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礼记·大学》篇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6]692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即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对“慎独”的树立,正确理解“评论自由”,进而转化为“评论自律”。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发展,在网络评论方面,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自由观念,部分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大学生要认识到自由的限度,要理解网络环境下的公民言论自由决不是每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乃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17]。同样,自由也是在道德原则之内的自由。大学生要以“知”践“行”,将网络伦理原则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合法合道德地参与网络评论。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网络德育氛围

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推进大学生网络评论伦理意识的生成重要力量,可以从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学校评论员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营造有力有效有益的网络伦理教育氛围。

扩充教育内容,营造有力的网络伦理教育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育要成为五育并举的先行者。大思政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不断扩大,“线下+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广泛认同。网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成果,更新了学校教育的模式,也便利了学习资料的查找,但其优点背后隐藏的不利之处也不容忽视。当前,网络已经与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网络德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高校思政教育关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主要还是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之中,关于网络德育方面的内容还不充分。高校要扩充德育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细化网络伦理方面的知识,引发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有效的网络伦理教育氛围。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各种网络风潮在大学生中流行。思想政治老师作为引导大学生三观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对落实网络道德教育成果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老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紧跟舆论热点,减少与学生的代沟与距离感,切实了解大学生关于网络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开解。高校思想政治老师要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实践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实践紧密结合,以网络“知”“情”“意”促“行”,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做一个网络有德之人。

优化评论员队伍,营造有益的网络伦理教育氛围。高校作为网络评论的重要阵地,评论员建设队伍肩负着引导舆论,打造积极向上的评论空间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工作队伍还存在配置上、认知上、管理上等方面的不足。为营造正向网络评论空间,高校评论员队伍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合力,有效管理。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中选拔人员组建网络评论队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18]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按照《意见》,合理配置各队伍人员。其次,要加强评论员的培训,强化评论员队伍的专业性。最后,要建立奖惩制度,提高评论员队伍工作效率,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保驾护航。

(三)强化法治建设与平台规范,搭建安全有序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网络评论的重要载体,既是新闻时讯、生活状态、购物支付的重要平台,也是收集民意的有效渠道。完善落实相应法律法规,强化平台的规范运营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播,有助于增强网民对媒体、平台的信任,有助于网络评论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法制建设,立法与执法须两手抓。自网络出现并推广使用以来,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在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保障网民权益的基础网络法律体系。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存在差异,网络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发展、推广、使用,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相对滞后,在针对性、系统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系统性就是要使条例具体化、有预设性。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当前网络评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网络评论进一步开放对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条例,进而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维护网民的评论权利,规范网评媒体媒介。执法是法律法规的实践反馈,强化执法力度有利于网络评论的良性发展。强化执法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增强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避免因恶性竞争等而传播的不实信息。二是要严格执法,执法机关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法律对网评平台进行监管,一旦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立刻对相关媒体平台进行惩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强化平台规范,优质内容、良性竞争、监管技术共同发力。平台规范化,既有利于网评平台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加强社会整体信任度。网络平台规范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推送优质内容,以真实新闻信息与有益网评信息助力平台的长久发展。二是树立良性竞争理念,要避免“流量至上”的错误传播思想,正确理解网络评论是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发声途径,而非攫取利益的工具。三是加强平台监管力度,合理运用大数据、智能算法提升平台,同时对网络评论加强管理,及时阻止违背伦理道德评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助力构建优质平台生态圈。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真善美”网络空间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科技活动要以伦理为先,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做到对创新科技活动不利因素的有效防控。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网络评论、移动客户端网络评论也快速发展到各个阶段,网络评论已成为高频基础应用,需要价值引领来促进大学生网络评论道德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进而打造“真善美”的虚拟空间。

树立诚信价值观念,践行法治理念,打造“真”空间。网络评论发展到Web3.0 阶段,门户网站、微媒体、智能算法并存,管理难度与执法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打造网络“真”空间,“诚信”是基石,要将“诚信”的价值观念落到参与评论的所有社会群体中去。在门户网站、微媒体、社交软件方面,加强对记者、运营工作人员等的诚信教育,深化其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在智能技术方面,加强对技术研发人员的伦理规范,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美好生活。在广大网民方面,加强对网民群众的价值引导,加大对社会诚信的宣传教育力度,筑牢社会“诚信之基”。打造网络“真”空间,“法治”是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之策,优化网络评论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一是要建立规范网络评论相关的法律体系,进一步规范网络评论发表与传播的全过程。二是要加强对各大小媒体的规范,严查、严惩媒体间的恶性竞争,致力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三是强化网络实名制度,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源头避免“以谣传谣”“网络言语软暴力”。

坚持友善价值准则,弘扬文明之风,打造“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强调科技活动要以人为本、引人向善向上。“善”与“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经常把“善”表示好的、有积极意义的,把“恶”表示为坏的、有消极意义或带来伤害的。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评论最基本的善就是不为恶,网络评论区是集中网民意见、态度、观点的开放评论空间,需要坚持友善的价值准则,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消极情绪倾泻所”。同时,要在网络空间弘扬文明之风,既包括文明词汇的使用也包括正确价值观念的呈递,进而营造良好的网络评论氛围。网络意见领袖与“微博大V”等具有较大话语影响力的人要明晰自身角色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具体内涵,自觉抵制利益诱惑,发表文明评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坚守爱国价值底线,倡导和谐社会,打造“美”空间。网络一方面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思潮文化不断碰撞,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也间接导致部分不良思想不断冲击正统道德在网络空间的文化主流地位。打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离不开正统道德的引导和弘扬,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群体的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坚守爱国价值底线,对辱国网评依法依规进行惩罚。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巩固主流道德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人士要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榜样,理性发表评论,协力打造一个“美美与共”的网络评论空间。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社会文化,是网民自由发声的重要方式,承担着收集民意、引导社会风尚向善向上的任务。对大学生网络评论进行伦理探析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网络评论现状,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媒体或网络意见领袖等其他社会群体的协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清朗有序、百花齐放的网络空间。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的群体,提高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伦理意识,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网络评论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