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研究
2023-01-24吴泳成
吴泳成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新冠疫情影响状态下,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稳定和扩大就业,把就业工作放在六稳、六保首位。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2年,大学毕业生规模达1 076万人,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量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新冠疫情给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家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通胀水平快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这些因素导致中国就业市场需求受到很大打击。大学毕业生总量及增量持续创历史新高,且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纷纷回国求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0.71)和同比(1.52)均同时下降,大学毕业生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9%,而求职申请同比增长了135%,且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存在匹配错位情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出现,市场需求变化更快。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衔接不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求稳求编制心态明显,考公务员和考事业编的人数大幅增加,但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岗位有限,应聘成功率不高[1]。全国报考2022年国家公务员人数约212万人,比2019年疫情前的138万人增加了74万人。而2022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人数31 242人,仅比2019年的14 537人多出16 705人,岗位增量远比不上报考人数增量。
新冠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最直观地体现在求职方式的改变上,多数用人单位把传统的线下招聘调整为线上招聘,包括发布招聘信息、组织笔试和面试。线上招聘和线上求职成为常态,令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线上招聘对大学生网络就业信息的搜集能力、筛选能力和评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线上招聘笔试和面试与传统的线下方式有较大不同。传统方式的面试、笔试,学生只需带好自身资料前往用人单位进行笔试、面试即可。采用线上方式则需要学生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如寻找合适的笔试、面试地点,既要保障网络、摄像、音频等硬件,又要对所在房间的光线等环境有较高要求。此外,学生在线上面试时如何在非接触情况下展现自身优势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机遇
1.1 国家和地方政府多举措促就业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四个方面发力,推动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具体体现在:
保障就业岗位的供给。通过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让企业为大学毕业生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空间。落实创新创业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毕业生的规模。
强化线上就业服务。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增加供需双方的“见面”机会。教育部上线了“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开展了一系列招聘活动。
简化优化手续,降低求职就业成本。不再与报到证和大学毕业生录用、落户、接收档案等手续挂钩,有序取消报到证,进一步简化了落户手续和毕业生去向登记手续,推动体检结果互认。
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动培训资源共享,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设立见习岗位[2]。
1.2 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新冠疫情影响下,不少产业转型发展加快,特别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长强劲,电商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持续火热,远程服务、线上办公和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极为旺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新机遇。如直播电商行业,在线下消费受限情况下,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很多行业复工复产和弥补销售损失的重要途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64亿,比2020年12月增长7 579万,占全网民的44.9%。大学毕业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群体,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从事直播电商行业有着自身的优势,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创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建设,创新就业信息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是指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中心内容,通过整体设计、整合新媒体平台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形成针对性强、层次鲜明的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在保障大学生就业信息推送不间断、就业指导不间断、就业服务不间断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
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建设主体多元化。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建设主体包括高校党委、就业管理部门、二级院系、合作企业、学生群体等。由高校党委牵头设定总体目标,把握总方向。就业管理部门根据总体目标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并设二级目标分配给行政管理部门和二级院系。各部门和二级院系利用自己的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发布就业相关内容,并互相转发和评论,最终完成各自的二级任务目标。团总支、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群体积极转发,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形成目标统一、多方参与、互联互通的就业指导新媒体矩阵格局。
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建设内容多样化。丰富社会信息资源,学校管理部门,尤其是就业管理部门与二级院系,要及时掌控就业政策、招聘信息、职场故事、求职策略等热点事件,结合各部门和二级院系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精心策划、编辑,通过多个新媒体渠道推出信息。丰富校内信息资源,掌握学校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创业的新闻报道等相关信息,结合学校和学院特色编辑发布,并积极转载广泛宣传。掌握学生、校友的信息资源,学生方面可以体现其专业学习、发展规划、求职情况等内容,校友方面可以关注创业、基层就业、应征入伍等优秀校友的信息资源和身边优秀校友的故事。
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建设环境优化。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的聚合作用,实现各个高校的互动合作,促使资源共享,传播同步,联动共促。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尤其是与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畅通的联动机制,及时发布上级相关部门的就业创新信息,通过新媒体形式使政策更好地落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获取招聘信息、职场资讯等资源,通过就业工作新媒体矩阵以直播、视频、音频等新媒体形式向学生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2.2 打造校级智慧就业平台,促进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
为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在2022年3月上线“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是当前覆盖面最广的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之一。各高校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中原本分割、零散等信息,有效对接国家就业服务平台。
发挥就业育人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记录和管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学业成绩、技术技能、实习实践和就业意向等。该档案在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校友数据库,方便学校跟踪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打造就业指导资源库,把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心理调适、就业政策等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的相关资源汇集在平台中,学生可以各取所需,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可以在平台开通一对一咨询服务,教师可通过平台开展学生就业咨询服务。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中的数据,如专业背景、技术技能、职业兴趣、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有效匹配,为大学毕业生精准推送,最大程度避免无效推送,提高大学生寻找就业信息的效率[4]。
实现智能匹配,加强交流互动。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应降低招聘成本,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招聘。智慧就业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应聘特征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完成供需双方的智能匹配,在精准推送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同时有助于用人单位快速精准找到理想的人才[5]。用人单位在岗位平台上除了有简单的文字信息,还可通过物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和岗位的真实情况,在学生入职前也能通过平台进行入职培训,通过岗位仿真模拟,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环境,有利于适应职场节奏。智慧就业平台可设即时通讯和互动交流功能,用人单位可以在平台上完成面试并及时发布录用结果,有效提高招聘效率。
分析就业情况,推进智慧决策。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智慧就业平台中挖掘、分析、应用就业数据,有利于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立足平台中大学生发展档案数据,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在智慧就业平台中分析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职业要求、岗位需求等,动态地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加强与国家、地方政府信息平台资源的互联互通。当前国家和各省均有自己的就业系统平台,高校自身的智慧就业平台不应独立存在,需与之互通,为各级部门的就业决策提供支持。
2.3 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讲清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就业政策,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应让每位大学毕业生充分理解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形势分析,使学生看到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新机遇、新动能、新领域、新需求、新岗位。
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当前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就业空间。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去就业创业,这既可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又能促进乡村发展。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专项政策也应成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6]。
疏导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求职就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大
学毕业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就业心理怠慢、心理焦虑等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基于当前的就业新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教导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情绪的方法和途径,使大学毕业生积极地调整就业心态。
传授线上求职技巧。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应聘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招聘会、直播宣讲会及远程面试等新的求职形式变化丰富,对大学毕业生求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应增加线上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传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线上笔试和远程面试,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此外,应防范网上招聘陷阱,让学生懂得如何保障自身的就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