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人瞩目的佘山美学风景

2023-01-24

艺术广角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人学者美学

张 灵

最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内容构筑独特的学术著作——《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它的丰富厚重的内容和秀丽大气的装帧,对关心美学的读者来说,接触之下当心生愉悦和进一步深入阅读的意念。

一、一份特殊的美学学术志

如果对上海的山水情势稍作关注,我们会知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尽管在我们一般人的潜意识中是一马平川的江南印象,但事实上它也有山,这就是坐落在松江区的佘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佘山海拔只在百米,但佘山上有著名的天主堂、道观和国家重要的天文台等场所、机构。而在佘山脚下就是上海政法学院的美丽校园,因此这本书的书名即映射了其内容是集中展示上海政法学院的教师们在美学方面的学术成果。

全书由11章构成,全面展示了上海政法学院教师在泛美学及与文学艺术学科有关的理论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4章集中展示了美学学科带头人、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祁志祥教授数十年来的学术成就,后面7章分别展示了年轻学者们的学术新果。纵观全书,11章之下包括了66节,这其中后7章的21节是这些年轻学者的论文代表作,论题涉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意文学写作研究”“越剧研究”“影视美学”“电影评论”“音乐美育与空间美学”等论域。其中肖进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张爱玲的创作给出了自己的细致解读;曾嵘聚焦越剧,从性别视角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十七年文学”中越剧女性形象的文化蕴含和越剧独特的演员性别与角色性别的同一与差异等现象着力对越剧艺术作了深入的美学阐释;徐红、马婷从青年亚文化、文化与资本的整合、文化包容与政治认同、技术“狂欢”、功夫美学等视点,对一系列华语电影作了新颖的剖析;高翔和谢彩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初露尖角,他们还是“网红作家”“网红诗人”,谢彩的论文对西南地区圆觉菩萨造像的美学特征作了捕捉和描述,高翔则从创作内部和创意城市建设、创意写作工作坊设置等角度对创意写作这一新生事物作了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郭丽娟、王珏等就音乐美学与艺术教育以及城市空间的美学塑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给出了富有经验底蕴的理论总结。如此看来,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领域的年轻学者涉及领域广泛而且掌握的学术范式、视角丰富、新颖,折射了新一代学人的思想气象。一个以法学教育为核心的院校有如此多的充满活力的青年美学学人在弘文励教、创新学术,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上海政法学院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这或可进一步看作艺术学科在近年提升为独立门类的合理性的一种表征。

这部书的前4章以及第5章的主要部分,实际上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坦率地说,本书的学术分量也主要凝聚在此。这里涉及了全书66节中的45节。他们都和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带头人祁志祥教授有关,这几章内容分别展示了祁教授在美学原理、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和佛教美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它们是“‘乐感美学’学说的创构及评论”“《中国美学全史》的铺写及评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开拓及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及其评论”“佛教美学研究”。这5章的内容实际上对应着祁志祥教授的一系列专著,每部著作都在三四十万字以上,有的如《中国美学全史》单独即达到250多万字,显然在这一呈现众多学者学术成就的一部著作中对这些学术成果无法以论文选那样完整的文本形式来展示,于是就有了本书的一种独特的构筑方法,第5章如其他学者一样收录祁教授的2篇有关佛教美学的代表作,前4章每章第1节以祁教授的一篇浓缩其相关著作精华的提纲挈领的论文来“替代性”地概括呈现对应著作的核心内容,此即“‘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建构”“中国美学精神及其演变历程”“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这一安排既呈现了祁教授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总体性观点,可以起到对对应著作的“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依照全书体例而出现的选文难题的一种变通解决。作为美学原理的创构之作,祁教授的《乐感美学》实际上包括4编、14章60万字,对“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一命题展开了层次丰富、角度多样、思理细密的构建,可以说是美学解构时代的一部美学建构之作。祁教授的“中国美学全史”由156万字的《中国美学通史》(实为中国美学史的古代部分)和75万字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构成,祁教授以一人之力重述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全貌,对中国古今美学的一些遗漏领域作了挖掘,对许多重要方面作了新的阐发,融汇贯通了丰富的学术文献,而在现代美学史部分,他对一系列现代文论美学的开拓者的稀见著作下功夫作了搜寻和细致阅读、梳理、归纳、评价,填补了不少研究空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著,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总结和阐发的难得之作,这部书的基本部分早在近30年前的1993年就曾作为“青年学者文丛”中的一本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独立著作,今天看来可谓出手不凡。事实上,1994年的《社会科学》杂志就刊发了专门的评论予以肯定,它的修订本在2006年被推荐、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十一五”国家级高教规划教材名单中的一员,足见其学术内涵的丰厚和表达形式的扎实、妥帖。这本书的初版名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清晰地呈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仔细勘查梳理所得到的理论上的自觉认识,即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表现上一直缺少原理性、体系化的独立、完整的表述形态,而是多以诗文评的形式播撒、潜藏在大量的不同文本中,但实际上它是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缜密、灵活的透视、梳理、勾连,以自己的学术语言和现代性学理方式将这个完整的体系层次井然、逻辑自洽、鲜明生动地“复原”、呈现了出来。而且从宏观上把握到它的民族特色——“表现主义”,整体和局部以及细节在“表现主义”的生命线的主导下,表现出充满活力的有机性。外在的特征、特色与内在的结构、板块、细节的相互支持,彰显了这部著作的创新性和生命力的充沛。

通过以上所述,这部著作形成了对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中心(包括纪录片学院)相关学人在文艺美学方面的耕耘和取得成果的全面展示。这可以说是一份基于一校范围形成的特殊美学学术志。

二、一部特殊的美学学案

这本书的独特还在于它的特殊的编辑意图和编辑手法所构筑进来的另外一些文字板块。在全书66节中与祁志祥教授成果有关的45节中,出自祁教授手笔的只有6节,其余39节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39节即39篇文章大部分以学术评论的形式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少量发表在重要的报纸上。它们是对祁志祥教授的4部重要著作的评论。其中,第1章里,山东大学的曾繁仁教授等11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乐感美学》一书进行了评述,比如复旦大学陆扬教授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美”的“百科全书”;哈尔滨师大的冯毓云教授认为祁著的“乐感”美学学说将在中国美学史上“独领风骚”,特别肯定了其体现的有机整合精神;山东师大的杨守森教授肯定了该著的“美从‘乐’处寻的独到发现”,同时就一些相关问题,给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化的初步看法和理由;辽宁大学高楠教授、陕西师大李西建教授的论述则超出了一般的学术评述,而对“乐感美学”的中心概念——“乐”在中国古代心物关系中的融通性、祁著涉及的重构美学“形上之维”所关联的问题与方法等作了进一步的引申研究。

第2章中,针对《中国美学全史》,来自全国的11位学者著文进行了品评。上海社科联的夏锦乾编审认为该著体现了“通”“全”“精”的特点;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教授以本书为例归结出作者具有史论结合的“才气”的看法,并认为该著是“全能型”的学术建构;厦门大学的杨春时教授梳理总结后认为作者“精心打造出了一个结构宏伟、气象万千的中国美学全史的思想学术宫殿”;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肯定作者此作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结合作者的美学原理建构“乐感美学”的观点认为作者“敢于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特质提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是否将严羽《沧浪诗话》归入“适意诗学”的理论问题等,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上海评论家毛时安、上海社科院陈伯海教授、上海交大的汪济生教授等从整体上总结了该“全史”的特点和成就,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将该著的写作特点总结为“史中含论、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周锡山研究员从6个方面梳理总结出了该著的贡献,而江西师大教授傅修延从该著提出的“审美必须调动整个身心去拥抱对象”的这一观点出发,结合该著和当下的中外文献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学说作了有启发性的延伸研究。

第3章,围绕祁著《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沪内外的7位学者著文作了评述。美学家曾繁仁先生认为该书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云南社科院的蔡毅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李亦婷博士,结合书的具体内容,肯定本书作者不虚美、不讳言,敢于秉笔直书、平等对话的可贵态度。因为本书涉及的对象多所健在,即使是已去世者,其弟子也多为当下圈内学者,因此这本书的写作无疑是有敏感性的,包括因为学者必各有所见、各有标杆,因此对当代学者的论述往往涉及对象如何取舍的问题,一些换个人或角度可能认为应该在该著中予以正面论述的学者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缺席也是易于引发争议的。因此,两位评论者针对此点对祁著的肯定值得在此予以再次点明。南开大学刘莉莉教授、深圳大学李健教授、上海大学张永禄教授等深入该著,就其写作方法分别从学术史中的“论述”的性质与意义、历史描述与观念交织、类型学理论与美学史书写等角度作了新颖的评述、分析。

第4章,针对祁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有来自大江南北的11位学者撰文予以评论。其中华东师大的田兆元教授等早在30年前就着眼“民族传统文论体系”,对该著给予了高度评价,紧接着上海师大的贾明副教授,也以“科学的体系,恢宏的视界”为题给以肯定。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周锡山研究员、江苏大学吴建民教授、安庆师大方锡球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潘端伟副教授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该著对古代文论的体系性建构尝试的意义。就祁著而言,专家们众口一词对其体系性建构之功的充分肯定,的确呼应着中国古代传统文论存在状态之特殊性。现代性的学术范式,早就呼吁着体系化的中国古代文论表述形态的诞生。事实上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大家不乏其人,现代以来的郭绍虞先生、罗根泽先生、钱锺书先生、王运熙先生、杨明照先生、宗白华先生等都为学界所熟悉,新时期以来王元化先生、李泽厚先生、徐中玉先生、敏泽先生、顾易生先生、张少康先生、张文勋先生、蔡钟翔先生、叶朗先生、罗宗强先生、陈良运先生、童庆炳先生等的古文论研究也引人注目。但具有现代性学术表达范式的体系性原理之作殊为少见。在古文论领域颇有成就的李壮鹰先生曾著有《中国诗学六论》,可以看作是这种体系性建构的较早较深入的探索,但整体构造还不够丰富充实。因此可以说,何时呈现出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原理之作成了一件众所瞩目的事情,无疑祁志祥教授成了尝到较为成熟的学术果实的“幸运者”。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祁著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整体把握的准确、系统和内部构造的融洽、细密作了观察、评论,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结合祁著通过富有哲学性的相关概念的辨析,认为该书可以视为从“中国文学批评史”转向“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标志性著作,他还很有感慨地提出“哲学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功底”的观点;中国矿业大学王青教授以“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着眼肯定了本书的现代性学术意识和品性;上海戏剧学院黄意明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潘端伟副教授等还从本书涉及的一些具体概念范畴的演变融通、全书的编写体例等角度深入探讨评价了本书涉及的理论和表达问题。

因此,《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中的39节(超过总节数的一半)即39篇文章为来自全国不同院校科研机构的同行专家学者所写,它们不能直接算作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相关教师的成果之列,但它们是针对、围绕、结合上政法学者(即佘山学人)祁志祥教授的相关著作展开的,因此,全书的前4章这一中心、主要板块,实际上是以上政法学者祁志祥教授美学著作为中心的一场场小有规模、颇多交汇的学术对话、交流和争鸣的文字展开与呈现。

另外,本书的特殊意图,还促使主编祁志祥教授在本书的体例上,除了上述安排之外,在每一章的开篇还设置了一个小版块“主编插白”,这一插白对本章内容作了一个导读,有的简略给出了关于本章中心对象(原作)的社会评价或同行评议的要点。

经过如上安排,本书一方面全面呈现了佘山学人在文艺美学方面作出的具体探索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社会同行对佘山学人的这些学术收获的理解与评价。因此,几十篇其他学者的评论、“主编插白”与佘山学人的原作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关于佘山学人文艺美学研究成果的学案式展示。

三、小结:一道美学风景或一座书上的美学花园

《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是作为“上海政法学院学术著作”文库中的一册出版的,它既是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教师的美学耕耘、精神劳作成就和实力的集中与集体展示,因此它是一部上政法人的美学学术志,这本学术志无疑在佘山脚下生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美丽的美学风景;年轻的上政法美学学人让我们看到这个花园花木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和“渐迷人眼”的蓬勃,而作为其学术带头人的祁志祥教授和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则不禁叫人想到学术道路的艰辛和光荣,古人有言“用志不分,其神乃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真正的学术成果的取得,除了必不可少的天分以外,何尝不要求学者付出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一句告诫,其中道理信非虚言。另一方面这本书独特的编排设计,使它收纳了来自全国学界的数十位学者围绕上政法人(当然主要是作为其学科带头人的祁志祥教授)的学术成果所作的观照和评述,从而使这本书具有了学案的意味,成为一系列独特的桥梁,召唤和引渡着全国的同行学者聚拢在一起,漫步在美学的花园,展开思想和精神的交流与碰撞。因此,本书也是一系列跳板,通过它们,学者们将通达新的多样的美学天地。

根据本书勒口等处的信息,祁志祥先生已然从上海政法学院退休而转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这本书无疑也成了一份特殊的纪念,将佘山学人的美学风景定格而珍藏。人事有代谢,弦歌当不辍。祝愿上海政法学院这群年轻的美学学人呵护、浇灌好这片美丽风景,也祝愿祁教授在新的校园开辟新的美学天地。

猜你喜欢

学人学者美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学者介绍
曲园学人
从《谭正璧日记》看一位近代学人的养成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外婆的美学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