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艺术生产问题及治理:一种马克思的视角

2023-01-24高家骥

艺术广角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精神生产

高家骥 宋 辉

艺术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技艺和具有鉴赏及使用价值的思想成果。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考察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生产活动,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问题,逐步揭示了艺术生产的本质、规律等,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艺术生产理论。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将精神方面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较,还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以及艺术产品使用价值之间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艺术生产的现状和特点,推动我国新时代艺术生产的繁荣发展,实现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逻辑来看,马克思对艺术生产以及相关内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研究的视野,从哲学领域不断向政治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并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最早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把艺术生产作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强调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活动,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另外,艺术生产的变化发展也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要受到生产规律的制约。虽然这个时候马克思还没有明确提出“艺术生产”,但是,上述这些观点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最基础的内容,是其理论形成的开始,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精神活动称之为“精神生产”,认为该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他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角度,完整详细地论述了“精神生产”的问题。他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2]由此,在马克思看来,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既从事物质生产,也从事精神生产。但是,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精神生产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强调艺术创作是一种艺术劳动,属于精神生产。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也反复提及精神生产以及该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在上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第一次将“艺术”和“生产”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崭新的概念,并且就艺术生产的概念和特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以及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表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已经正式形成。

此后,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及《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围绕艺术生产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阐述,使得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解析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最核心和最主要的概念。人们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内容,首先得搞清楚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生产”这个概念具体包含着怎样的内涵。

“艺术生产”这个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导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3]马克思在这里其实提出了“艺术生产”包括两种概念。第一种概念就是第一个“艺术生产”,指的是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方式之一的艺术活动。这是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来阐明的,既指明了艺术生产的生产实践特性,又指明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它具有一般生产的普遍规律,它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艺术生产主要强调的是艺术审美价值的创造,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审美享受,从而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二种概念就是第二个“艺术生产”,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专门雇佣艺术生产者从事的精神生产劳动。这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来阐明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艺术生产者所创造出的价值大于资本家给他的劳动工资,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个时候艺术生产者所从事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才是艺术生产。其实,这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生产是具有二重性的,它既是商品生产,又是精神生产。艺术生产者为了生存,受雇于资本家,进行艺术生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资本家将艺术生产者所创造的艺术品当作商品,卖给有此审美需求的消费者,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总之,马克思的两种“艺术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理解这种关系是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关键所在。

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以及艺术生产的审美性与商品性之间的价值关系等基本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理论问题对新时代推动我国艺术生产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因为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的产物,即“精神生产”的产物,其形式的形成与确定必然要受到其从属的物质生产方式影响,加之其自身所具备的基础性因素的多样性,便使其具有了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规律,即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艺术生产与社会生产并不是平衡的和同步的。马克思在《导言》中详尽细致地论述了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关系。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4]这段论述从三个不同维度揭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一是艺术生产的形式或类型在某些历史阶段会落后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艺术生产并不一定兴盛;二是艺术生产的发展在某些历史阶段有可能会领先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艺术生产相反可能处于领先水平;三是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是“相敌对”的,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生产被“异化”,不能完全体现作为谋生或自娱手段的艺术生产本身。

(2)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整个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将艺术生产放在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中去考察,深刻地揭示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且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5]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用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方面,即为:一方面,艺术生产决定艺术消费。有什么样的艺术生产,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消费,如果没有艺术生产者的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就无从谈起,艺术消费者也就无法培育出来;另一方面,艺术消费影响着艺术生产。艺术消费不仅使得艺术产品的潜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向现实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化,还能为艺术生产创造出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

(3)艺术生产的审美性与商品性之间的价值关系。结合上述马克思在《导言》中对两个“艺术生产”概念的理解,不难发现,前一个“艺术生产”指的是个性化的艺术生产;后一个“艺术生产”,是指社会化的艺术生产。这种社会化的艺术生产意味着艺术与资本产生了联系,艺术生产者在为资本创造价值,比如作家不再创作具有深刻意义的书籍,而去创作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文学作品。显而易见,此时的艺术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作家也沦为资本家雇佣的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劳动生产者”。由此不难发现,个性化的艺术生产使艺术产品具有了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而社会化的艺术生产使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价值。但是,艺术必须要坚守自身的精神独立性,真正的艺术必须是最能体现创作者精神个体性的,也就是说作品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由于艺术生产受到艺术发展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艺术生产的审美性和商品性之间的关系。

二、新时代我国艺术生产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1.新时代我国艺术生产呈现出的新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件大事”取得“历史性的胜利”。这都表明,在艺术生产层面,新时代的艺术生产在生产规模、生产形式以及生产方式上,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艺术生产呈现出的新特点,对促进新时代艺术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艺术生产需求的多样性。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物,是物质生产的特殊形式,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艺术生产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艺术生产需求必然因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在社会意识日益多元多样的发展趋势下,艺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所面对的将是有着不同需求且各具特点的消费对象,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艺术产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特别是人们社会地位、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不同,对艺术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多元多样;三是随着艺术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艺术创造日益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生产和消费者的身份开始模糊,艺术生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新时代艺术生产的人民性。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认识,始终将艺术生产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在马克思看来:“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6]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时代是人民雕塑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生产的灵魂和生命来自于人民,人民是艺术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用有道德、有情怀、有品位、有质量的艺术产品,去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进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同样也是艺术生产者和相关从业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3)新时代艺术生产方式的产业性。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伟大实践,我国的艺术生产已经实现由以计划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文化产业和运营模式的发展也在不断影响着艺术生产方式,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构成要素的艺术产业,是随着后工业社会在社会结构、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而必然出现的产业形式。在艺术产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艺术作品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在模块化的生产线上进行艺术定制生产。因此,艺术生产的产业化特性较为明显。

2.新时代我国艺术生产呈现出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艺术生产迅猛发展,但仍存在艺术生产总值GDP占比不足、供需结构不平衡,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艺术生产的发展。

(1)艺术生产总值GDP占比不足。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面世,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可喜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艺术生产总值占GDP总量仍然较小。据统计,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亿元,同比增长约0.0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2%。而同时期,美国文化产业GDP占比约25%,日本和韩国也都超过15%。不仅如此,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的文化艺术消费规模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年潜在消费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产生的消费只有1万亿元左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艺术生产总值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2)艺术生产供需结构不平衡。当前,我国艺术生产领域有不少行业呈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现象。“过剩”指的是艺术产品产量较大,但产品没有被市场完全消费;“短缺”指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真正能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产出不足,产品供应还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低层次艺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并存在错位现象;另一方面,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较高层次的艺术消费产品,无论是供给数量还是供给质量,都明显不足,供需结构有待协调与平衡。

(3)艺术生产国际竞争力不强。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出口量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一倍多。但在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中,珠宝首饰、乐器、黄金、工艺品等占了很大比例;而广播影视、工艺设计等文创产品的出口量则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反映出我国多数艺术产品在思想性、创意性、价值引导和感染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指导我国艺术生产实践

随着我国艺术生产的不断发展,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应该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指导我国艺术生产实践,结合新时代我国艺术生产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深入推进我国艺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彰显中国艺术生产特色,促进艺术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进而促进我国艺术生产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1.新时代艺术生产要实现供需平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艺术生产与人民对高水平艺术产品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在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要不断深化艺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我们分析当前我国艺术生产的现状,探究艺术生产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深入推进艺术生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参考与支撑。

(1)要持续推动艺术生产供给侧改革。优秀艺术产品的创作要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根基,要与当前新时代条件下中国艺术生产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相契合,既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要体现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风貌,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事业和艺术产业创新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同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相协调的艺术产品。

(2)要不断促进艺术产业的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以“互联网 ”作为艺术生产与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的主要路径,增加艺术生产的科技含量,创新艺术生产的产品、渠道和方式,形成新兴艺术生产业态,拓展艺术生产发展领域,引领艺术消费新需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深化艺术生产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完善艺术生产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艺术生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对艺术生产的支持力度,为艺术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创新艺术生产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激发微观主体创造创意活力,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生产人才,为艺术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总之,从增加艺术生产领域发展的人才、科技、资本、规划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不断深化艺术生产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供给端的创新与需求适配能力,创造出更多供需对路的艺术产品。

2.新时代艺术生产要彰显中国特色

中华艺术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新时代的艺术生产要始终体现并彰显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1)艺术生产要体现时代性。一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和价值观念是艺术生产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价值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人民性,决定了艺术生产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因此,新时代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鼓励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创意形式传播主流价值和正能量。二是要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与种族,其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文艺巨匠和艺术精品,都对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表明只有符合时代需求的、反映并体现群众生活的作品,才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因此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要扎根群众、立足生活,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阐释好、展示好、传承好。三是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艺术创作要突出爱国主义,彰显家国情怀,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艺术生产要体现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智慧成果、历史遗产和艺术产品的接受者。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为新时代艺术生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艺术生产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新时代艺术生产要反映人民生活。艺术生产要以人民生活为创作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创作思想方面,要体现出人民本位和生活本位。二是新时代艺术生产要引起人民思想共鸣。艺术生产要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等真正表现出来,彰显人类共同的人文精神。三是艺术生产要植根于人民群众。艺术生产的真正价值是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身心和谐的生命需要。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用优秀的作品记录人民大众生活的变迁、情感的发展和梦想的实现,讴歌在新时代为追逐梦想而奋斗的人生和最美的人物,在作品中要反映出繁荣和现代化背后的拼搏与奋斗,给大众以力量与启迪,从而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3)艺术生产要体现民族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必须深深根植于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积蓄起来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是文化艺术生产民族性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构建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文化艺术生产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生产要充分展现并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说,广大艺术工作者在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展示和体现出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作为艺术生产的文化根基,把艺术生产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精神伟力和民族时代特色的艺术产品。二是艺术生产要体现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色。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重要来源。这就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在艺术生产和创作中,要擅于把握和运用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精髓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断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色和精神意蕴。

(4)艺术生产要富于创新性。一是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生产全过程。推动艺术生产创新,要从多方面入手,只有题材、体裁、手法的充分发展,观念、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才能不断推出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作品。二是要擅于推动传统艺术生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新时代艺术产品成果既要体现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又要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的艺术追求;既要传播与弘扬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又要符合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并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三是要善于依托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生产形式。要善于打破传统模式,不断拓展艺术生产空间,让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艺术生产的新舞台。同时应加强网络艺术生产管理,加大正面引导的力度,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

3.新时代艺术生产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8]

(1)要始终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艺术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类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生产的社会性特点表明,艺术作品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首要任务,应当以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为首要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艺术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9]如果文艺事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艺术生产当成追逐利益的手段,势必会伤害到作品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到作品的社会效益。

(2)要不断提高艺术产品质量。艺术产品无论其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的提升,都要以高质量作为前提和基础。提高艺术产品的质量,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导向。要引导广大艺术生产者立足现实,植根生活、扎根人民,把高质量的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作为生命线,不断创作出具有精神高度、民族特色、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精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艺术生产者素质。高质量的艺术产品生产,离不开高素质的艺术生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10]这就需要广大艺术生产者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克服急躁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切实提高道德修养,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高质量艺术产品,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要不断加强对艺术生产的调控和监管。文化艺术产品具有商品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必须要统筹兼顾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坚决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艺术生产商品化”倾向。这就要求文化艺术生产管理部门,在遵循艺术生产创作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艺术生产市场的监管,引导艺术生产部门通过不断提升艺术产品生产质量、推进艺术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来提高艺术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而有效实现艺术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2页。

[3][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0页,第710页,第6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6页。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8日。

[8][9][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5日。

猜你喜欢

马克思精神生产
马克思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用旧的生产新的!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