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吕振羽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

2023-01-24彭忠信

关键词:办学学校工作

彭忠信

(邵阳学院 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院,湖南 邵阳 422000)

吕振羽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高度称赞的“名家大师”之一[1]。他既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又是一位革命家和教育家[2]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我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初期为建设新型高等学校进行了开拓性努力。1949年10月至1955年7月,他先后奉命担任过中共中央东北局旅大区党委委员兼大学工作委员会书记、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3]177,为新中国初期新型高等学校建设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并撰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形成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明确办学方针:“开办人民的各种高等学校”

1949年10月,吕振羽到大连大学主持工作时,就对办学方针高度重视。1950年4月,他在本校开办一周年的总结中,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学校的办学方针。他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目的就是建立新中国,然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再进入到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建设是需要大批人才的,这是人民迈向幸福美好社会的重要保证。“为着培养人民的专门人材,就需要开办人民的各种高等学校”,“连大也和其他人民的高等学校一样,是在这种方针和要求下开办的”[4]498。那么,我们如何贯彻落实这个办学方针呢?吕振羽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强化高等学校(以下除引文外均简称“高校”)干部对办学方针的认识。在吕振羽看来,高校干部不仅包括学校管理干部即行政人员,还包括教育干部即教师,他们是高校办学的主体。要贯彻落实人民高校的办学方针,这些人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的思想、观点、方法不与人民一致,就很难办出符合人民要求的高等教育。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一方面要提高党内管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改造党外干部,特别是教师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观念。吕振羽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教职工,有的属于党员干部的革命者,本身就具有进步的为民服务意识;有的基本倾向革命,有接近人民群众的意愿;但也有些是旧大学留下来的教职工,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因此,对他们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改造效果,作为学校组织者来讲,一是要制订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精心安排;二是要有合适的实施途径,如采用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以及党团干部会议等形式,以此教育帮助广大管理干部和教师以科学理论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明确新中国高校的性质、任务,从而在全校管理干部和教师中形成人民高校办学方针的共识。

其次,将办学方针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在吕振羽看来,要贯彻人民高校的办学方针,必须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他认为,新中国高校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要求等方面,既与过去反动统治阶级的旧大学有本质不同,体现了人民性;又与革命老区适应战争需要的训练班式的大学有明显区别,具有了规范性。他在大连大学时,就致力“培养一批人民的新型的工、医技术人材”[4]499;他在东北人民大学时,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专门业务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马列主义所武装起来的干部”[4]605。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新中国高校办成“人民的正规大学”,把新中国高校教师改造成“和人民打成一片”的教师,将新中国高校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为此,吕振羽要求新型高校各教学系各专业必须依据人民高校的性质,认真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自身专业实际情况,对人民高校办学方针予以具体落实。他在东北人民大学时,对校内各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落实这个办学方针还进行了许多明确的具体指导。

再次,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吕振羽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办高校还存在许多困难,教育经费紧张。面对艰苦的办学环境,吕振羽号召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发挥艰苦奋斗的工作智慧。一方面,要体谅国家的经济困难,尽量为国家着想;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计划,对钱物要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用得其所。吕振羽在大连大学时,看到一些师生在艰苦条件下,自己动手修复和制作仪器设备,以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感到非常欣慰,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他对那些管理基建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在采购仪器设备以及建筑材料时,因缺乏精确计划而导致严重浪费的现象提出严肃批评。他认为,办人民的高校一定要对党和人民负责,要有“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维护学校集体利益上,而且要照顾到国家整体大局,体谅国家困难。在办学经费以及资产、设备利用方面,他要求厉行节约,充分挖掘潜力,保证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办好人民需要、人民满意的新型高校。

二、加强高校管理:“发挥党组的核心领导作用”

吕振羽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时,曾到多所高校开展考察和调研。他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在转型发展中,还受到了旧式大学的不良影响,新的管理制度没建起来,体制机制尚待理顺,加之办学经费和条件有限,负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知识和经验存在许多欠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方面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人事上的纠纷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的严重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新中国初期高校管理中的这些突出问题呢?吕振羽明确指出,新型高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政府建立起来的教育单位,是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的,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发挥党组的核心领导作用,注意研究党和人民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决定和指示”[4]562,并把它正确地具体地贯彻执行。

第一,加强组织和政治领导。吕振羽认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孕育出高校不同的性质、功能及人才培养目标。新中国高校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然,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包办一切,“学校党组织主要是以组织工作和政治工作去保证其任务的完成”[4]612。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立场、培养过程、教育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学校办学的关键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把舵定向。高校党组作为党在学校的一级组织,应该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但吕振羽在检查调研时发现,个别高校党组存在忽视党的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体现为严重事务主义倾向,思想上站位不高,大局意识不强;有的体现为严重官僚主义倾向,工作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他认为:“这种事务主义和官僚主义,都是阻碍我们工作科学化、正规化的死敌。”[4]504要求各高校党组及领导干部要以冷静的态度与高度的党性原则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和政治工作,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加强高校的团结工作。吕振羽强调,“加强团结、办好学校,是关系党与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最高原则”[4]542。如果学校领导干部及教职员工不能团结,整天处于人事纠纷之中,是绝对办不好学校的。因此,高校党组要把学校存在的人事纠纷和不团结问题作为影响高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突出问题来抓。首先,必须抓好自身班子及党内的团结。因为学校领导班子及党内团结,是团结学校全体干部群众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只有学校领导班子及党内带头团结,并由此将全校力量都集中组织起来,才能完成党和人民托付的办学任务,所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来对待这个问题。其次,必须抓好教师之间的团结。当时高校教师中还有许多转聘过来的旧知识分子,存在“文人相轻”的陋习,影响相互之间的团结,这就需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团结教育。要通过教育让这些教师明白,新中国教师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的,需要有新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吕振羽认为,团结不仅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而且也是自己个人做好工作和进步的需要。如果不把教师团结起来,必然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当然,团结不是无原则迁就,而是在团结基础上对教师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第三,加强高校的制度建设。吕振羽指出,通过党组核心领导作用来强化高校管理,“必须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建立上下级间、同级间的正确关系和工作制度”[4]543-544,避免相互推诿和扯皮现象。首先,高校主要负责人在处理问题时要胸怀大局,面向基层,自觉发扬民主作风,深入群众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及时帮助下级解决实际问题。下级对待上级,则要按制度办事,对制度不明了、不太好处理的复杂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报告,主动帮助上级考虑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同级之间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谅解,但不放弃制度原则。这样就有利于形成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群策群力干好工作。其次,要形成协调一致的高校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吕振羽在大连大学时曾亲自主持修订了《大连大学暂行校章》,制订了《教师标准暂行条例》《学生暂行规则》以及日志、周志、月报等配套制度[5]174。他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必须坚决执行,否则就失去了规章制度的价值。每个教职工都要按制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制订计划去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学校领导都要按制度进行检查督促,及时了解工作状态,表扬鼓励先进,教育转化后进。总之,要通过学校党组核心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理顺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形成逐级负责的责任制,从而对学校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

三、突出中心工作:“教学任务是学校经常的中心任务”

吕振羽指出:高校的工作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教学任务是学校经常的中心任务。其他属于研究、行政、人事等部门的经常中心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并为它服务的”[4]611。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就成了应有之义。如果学校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其他工作做得再多也不能说是成功的。由此他强调,教学工作的成败决定着整个学校工作的成败,学校各部门各方面都应立足自身岗位为做好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服务。那么,学校各部门各方面如何协同并完成好教学任务呢?吕振羽提出了以下思路和措施。

首先,学校要围绕中心任务制订计划。吕振羽认为,既然教学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就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教学这个中心工作。一是校行政在校党组领导下,按照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教学中心制订统一全面的工作计划。二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以及各群团组织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从各自的角度制订相应执行计划。执行计划要具体明确,不仅体现为年度、季度,还要体现为月度、周度甚至每一天。对于落实教学中心工作的情况如何,教务处负责人也可分别组织各个类别的师生代表座谈会来深入了解。学校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在此基础上做好总结交流,好的经验要加以宣传和推广。

其次,教师要全心全意提高教学质量。吕振羽在对多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工作是认真的,而且有些教师还教得非常好,但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值得斟酌和注意。他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师以教好学生为天职,以完成好教学工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教师教好书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爱生如子的情怀,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教学技能。因此,教师要严谨治学,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爱岗敬业,精心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从学生的受教程度和具体要求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消化知识,把握教学重点和精髓。如果达不到一定教学质量和效果,那就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再次,发挥好教研室组织的重要作用。吕振羽认为,教研室是新中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民主教学组织,也是新式大学与旧式大学的重要区别。新中国教师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不能从狭隘的个人利益出发,“各人自扫门前雪”,而应该从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学校中心工作出发,相互学习、通力合作。教研室就是教师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重要教学组织。通过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集体编写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讨,还可以一起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所以吕振羽说,教研室是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好组织,学校有关部门及教学系要加强对教研室的领导,搞得较好的教研室要进一步提高,搞得较差的教研室要尽快赶上,还没有建起来的要尽快建起来,目的就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中心任务。

最后,学生要把学习作为中心任务。吕振羽强调,学生以学习为本分。除特殊情况外,学校不应过多增加妨碍他们学习的其他任务。学生中的党团员,“他们也是学生,也同样是以学习为中心任务的,因而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先进分子”[4]614,除了做好党、团组织安排的工作外,应更多地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在学习中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和帮助其他同学去完成学习任务。吕振羽在东北人民大学主持工作时,为了下决心解决学生兼职与会议过多的问题,还专门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请示报告,说明了情况及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在校内形成了决定,加强了工作协调计划性,改进了工作方法和作风,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了学生学习计划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吕振羽紧扣教学中心、力排形式主义的工作魄力令人钦佩。

四、促进学生成长:“成为知、德、健、美齐备的人材”

新中国的高校是为人民的国家服务的,这与旧时代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学有本质区别。吕振羽指出,新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人民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不但需要有较高的科学理论水平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适用人材,并要求能成为知、德、健、美齐备的人材”[4]572。学校所有教职工都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种“四育”人才的提法在当时来说是有创新意义的,对后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吕振羽认为,高校是为适应人民国家建设需要而开办的,而“知”是各类人才具有建设能力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门科学知识。于是,吕振羽要求学校各系各专业须引导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上下狠功夫。一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尽快达到当时国内的科学理论水平,甚至要努力赶上当时世界先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理论水平;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努力与国家建设实际密切结合,及时为国家有关建设部门提出相应的理论问题并为其服务;三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虽然这不是专业科学知识,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是人民高校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总之,要给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此,吕振羽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校长时,还亲自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吕振羽看来,“德”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他能否对社会做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影响的结果。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那么,高校怎么去开展好这个工作呢?吕振羽认为,“进行的方式是由党、政、社团在党的统一领导与布置下,从各自的角度去相互配合”[4]655。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一定比重设置思政教育课程,同时在其他课程中尽可能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二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报告学习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组织学习励志方面的书籍以及英雄模范事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五是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明辨大是大非、善恶曲直、义利得失,有理想守纪律,学习目标明确,从而顺利完成党、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学习任务。

第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吕振羽经常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认为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因此,他在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1952年下半年他在东北人民大学进行调研时发现,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太令人满意,有些学生经常出现头晕疲倦、上课打瞌睡等现象,甚至还有学生存在神经衰弱和失眠情况。其中原因,有来校前体质虚弱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学生大多是工农子弟,经历过解放前的艰苦生活);也有来校后学习负担过重、伙食条件跟不上的问题;还有学生文体活动开展不够以及清洁卫生方面的问题。因此,吕振羽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意见:一是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尽可能创造相应条件,不断改进学生的伙食质量,保证学生的基本营养;三是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娱活动,增强其体质,愉悦其心情;四是进一步组织开展清洁卫生运动,进一步改进学校医务工作,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

第四,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吕振羽认为,“美”与“知、德、健”是相辅相成的,“美”育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给学生以思想影响,还可以促进其身体健康,因此对学生开展美育工作非常必要。美育可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的文艺活动、欣赏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审美情趣活动进行。他充分肯定了东北人民大学中国语文系开展美育的做法,认为该系组织的系列活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美、加强审美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大力推广[4]657。吕振羽将美育与智育、德育、健育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关于学生全面成长的人才观与我们至今强调的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是基本一致的,这也充分显示了他在教育上的远见卓识。

五、重视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一环在于提高师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二是教师质量还不够高。而且许多教师是从旧的学校留用下来的,其思想意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吕振羽认为:一方面要尽快做好教师补充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养工作,并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一环在于提高师资”[4]505,要“逐步提高其业务水平,改变其旧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去除雇佣观念,树立主人翁的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4]547。为此,吕振羽提出了以下几点工作经验。

一是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吕振羽认为,“解决教学干部缺乏和不够的问题,办法不外是:争取、提高、培养”[4]608。所谓“争取”,就是尽力引进更多高水平教师。他在大连大学任校长以及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校长时,常常亲自出面或派人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争取了许多知名专家和优秀知识分子来校任教[6]142,145-146。所谓“提高”,就是尽快提高现有的教师尤其是不称职的教师的水平,以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所谓“培养”,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新的师资,这是我们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办法”[4]571,要按照逐年的要求和可能,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承担各种课程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

二是抓好教师的培训学习。吕振羽认为“提高师资的关键在组织学习”[4]505。一方面要组织教师更多地学习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文化知识,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掌握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具有辩证思维能力,使教师不但成为知识和真理的传播者,而且还成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塑造者,成为有知识、有品行的“大先生”。吕振羽还指出,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用座谈会、系教学会、教学研究会、小组讨论会,等等。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学习会都要有充分的酝酿和准备,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中心发言人,突出问题重点,讲求学习效率。

三是吸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吕振羽认为,要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切实激发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意识。吕振羽在学校管理中,就经常采用民主商讨方式深入教师,与他们讨论学校工作;或者邀请部分教师代表参与学校有关会议,虚心征求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他认真对待,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诚恳地做出解释说明,并做出时间安排逐步解决,以此让教师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他在大连大学工作时,就经常发出“大家都来当校长”的号召。“为了集中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经他(指吕振羽)建议,扩大了参加校务委员会这一权力机构的成员”[7]30,许多老教师、老专家被吸收参加校务会议,经常与校、院领导一起,共同讨论和处理学校重大校务问题。

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吕振羽认为,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和主要任务,但高校教学是具有创新性和学科前沿性的,需要良好的科学研究做保证。因此,他要求高校教师在重视教学工作时一定要参与科学研究,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尤其要重视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来提高学术性。”[4]574那么,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呢?吕振羽认为,这个工作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教学系及其教研室来组织,在学校营造浓厚学术风气,发挥好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作用。他强调,教师要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不致枯燥贫乏,才更有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结语

吕振羽在东北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时期,正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时期,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他探索新型人民大学建设的实践经验,蕴含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我们所做的挖掘和整理只是初步尝试,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现有的挖掘和整理情况看,吕振羽确实为新中国新型高校的建设做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在当时新型高校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对新中国后来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吕振羽提出的新中国高校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立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识形态特性,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管理体制,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工作思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办学关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智、德、健、美”齐备的人才等,对新时代高校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办学学校工作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选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