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策略与方法思考
2023-01-24熊言亦佳
熊言亦佳
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日渐频繁,在此背景下“国家形象”概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急需一种全新方式来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形象,宣传中国文化,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纪录片作为一种借助影像技术对国家历史发展、多元文化、经济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纪实记载的艺术形式,能够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载体[1]。因此,有必要发挥出电视纪录片的价值,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一、电视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作用
(一)有效促进国家交流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通过镜头语言真实记录下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完全源自现实,均为真人真事。通过相关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能够从其中了解的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国民状态、经济成就、政治制度,而这些纪录片在播出后,不仅会引发国人的关注,同时也有许多国际友人关注,向他们真实展现了中国的情况,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
(二)有效承载本国文化
电视纪录片不管是前期策划,还是后面的拍摄与剪辑,都会对细节进行艺术化处理,而对一部纪录片的艺术性进行评断,需要看通俗艺术语言能否在纪录片中充分应用且将本国文化精华完全展现。所以,一部优质的纪录片,一定要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充分基于事实。比如,《望长城》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内容的丰富与具有吸引力,而且还体现在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层面,凝练了中国独特的纪实美学手法,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而言有着极大帮助[2]。
(三)有效吸引观众观看
电视媒介有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娱乐教化的功能。其中,娱乐是大部分人收看电视的主要出发点,而源自生活的纪录片不仅能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其内容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情感,能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追求,促使其在观看之余深入思考,获得感官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
二、新世纪电视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能力建设
(一)提高跨文化叙事能力
借助纪录片实现对国家形象的有效塑造,是目前大部分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做法,研究西方主流纪录片,不能只关注其技术、画面等方面,而要依据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风格特点,重点提高跨文化叙事能力。比如,美国会将国家形象以纪录片的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虽然国家形象在美国的纪录片中随处可见,但却几乎不以官方宣传的形式存在。而在英国涉及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当中,也多以意识形态为主,不过外化表达形式几乎是宗教伦理、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日本的纪录片常用温情的故事,搭配众多代表性文化符号,展现出国家与民众形象。
所以,电视纪录片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有国家政治、经济层面的“硬实力”,还要兼顾民族文化、国民认同等“软实力”,唯有提高跨文化叙事能力,才能保证纪录片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中发挥作用[3]。比如,在《我的铁路,我的故事》中,改变了以往大段解说和宏观叙事的做法,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个奋斗在中非一线的铁路建设者,借他们之口,巧妙回应了外界的不同看法和纠正了错误认知,体现了中方严谨、务实的形象,也展示了中非友好的国际形象。这部纪录片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获得了上百万次的点击量,在非洲地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整合影像生产能力
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以及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中,应当牢记“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不管是非官方渠道的民间外交,还是国家层面的建交,对外交往的形式、渠道、载体已然十分完善,但是在纪实影像作品方面,现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对外交往的切实需求。许多纪录片在制作、播出、评奖和表彰过后,便被存档起来,并没有全球传播的思想认识。此外,许多纪录片更看重“短、平、快”,以期在短时间内通过几部片子出成绩,而缺少对长线题材的跟踪记录[4]。20世纪90年代,上海电视台以“中国人在21世纪”为题材,制作了《毛毛告状》的纪录片,对毛毛一家人20年的生活进行跟踪记录,这一做法在当今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在对外传播中能够与公共外交形成配合,在对内传播中能契合“大宣传”的传媒理念。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纪录片中不能过于单一化,而要是立体化、多维度的,所以完全靠政府、官媒发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民间的表达。政府的资源与力量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支持与公共产品协调方面,成立更多纪录片发展基金、展览会等,增强纪录片在传播“中国形象”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三)增强融媒国际传播能力
通过纪录片形式助推国家形象在全球传播,一定要合理应用融媒体、大数据等技术。伴随着碎片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基于社交媒体的互动式传播已成主流,要跟随用户的脚步重新考虑内容的投放渠道,才能保证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结合工作经验来看,一样的题材在对不同地区进行投放传播时,除了要搭配对应的语言版本外,还要综合考量内容方面的差异和电视、网络渠道的版本差异。
在选择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网络平台时,不仅要选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还要在世界各地找寻特色化的播出平台;不仅要用我们自己的媒体发布,还要与他人的媒体合作共同发布。比如,现如今许多国内的纪录片往往会选择在YouTube等国外主流视频网站平台发布,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随着“抖音”APP与其国际版TikTok的火爆,还可用短视频的形式推广纪录片内容,借助抖音等平台的算法,精准地推送给国内外用户,实现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扩大。
三、新世纪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与方法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内容主要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与成就,下面将以此纪录片为例,对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个人命运的跨时代呈现
在以往有关国家形象的电视纪录片中,通常会从宏观角度概括整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塑造,也会极力确保庄严,形成一种“距离感”,无法与人民“打成一片”。但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非常多的同期声以及领导人下基层考察的真实影像记录,有效塑造了领导人关心民生、“接地气”的形象,同期声的使用也能体现出领导人与群众毫无距离感。比如,在植树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孩子们一同植树,并且对孩子们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各个故事中间都穿插着总书记的讲话,向人们展示了更加丰满、立体的领导人形象,不再是过去荧幕上塑造的严肃形象,而是更加充满人情味的领导人形象[5]。除此之外,纪录片还将视角从“大”的国家发展转移至“小”的基层劳动者,记录下了援助西部发展的福建民营企业家、前往山区支教的人民教师,视角由集体转变为个体,但个体却并没有脱离集体。在个人命运记录下的纪录片中,人民与国家的距离拉近,让观众认识到每个人与国家命运同在,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
(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展现
《厉害了,我的国》在播出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上保持着非常高的讨论度,许多网友认为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决策的科学制定;也有的网友认为目前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美国。通过这部纪录片,不仅改变了国人对自己国家实力的固有印象,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国富民强的大国、强国[6]。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的前身是2017年9月在央视播出的《辉煌中国》纪录片。该纪录片创新地推出了“内容众筹”的制作模式,呼吁全国观众通过各类媒介上传普通人眼中的国家成就、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最终汇总为六集电视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全民关注,不禁纷纷赞叹“厉害了,我的国”。有了《辉煌中国》的成功,为后面《厉害了,我的国》的制作奠定了良好的民众基础,提高了民众对政治类纪录片的关注度。在这部纪录片播出前,人民网、央视等渠道纷纷推送预告片,为其积攒了良好口碑,尤其是预告片中以普通民众视角进行叙事,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从中找到归属感。国家通过这部纪录片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并且在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的策略下,促使国家富强、民主的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正确引导了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树立,增强民族认同感,塑造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三)国家形象的数据化表达
在这部纪录片中,不仅有普通小人物的叙事视角,还有大量的数据展示,尤其是其中的旁白解说词,比如在阐述国产航空母舰时,用到了“长度超过297米,宽度58米,排水量接近25万吨”等数据,体现出纪录片的严谨,让国家形象通过大量精确的数据来彰显其强大。而在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珠港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广州港、天津港等重大工程成功竣工;在科研成果方面,天宫二号太空实验站、国产大飞机C919、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等,每一个抽象概念都用直观数据呈现,而在这些数据背后,承载着无数工程人员与劳动者的艰辛,更是国家形象提升的数据化表达[7]。
在纪录片中还有许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航拍镜头,比如在对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全世界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等画面表达时,以壮观的航拍镜头展示出了中国的大国风采。此外,纪录片还记录了中国在路、桥、车、港、网等工程方面的建设成就及背后的故事,在凸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国人的不惧艰辛、勤奋劳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才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四)他者视角的大国形象体现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纪录片,其终极目标均是促使客观真实世界与群众行为、态度密切联系,进而驱动社会和谐发展。同时,纪录片还能让更多观众对社会形成深刻了解,进而通过融入社会而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8]。比如,为了凸显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发展理念,在《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当中采访了许多在中国的外国友人,其中便有“一带一路”政策的受益者,通过“他者”的角度,呈现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携手共进的建交态度。采访过程中,来自非洲的外国友人纷纷表示,中国给许多非洲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让自己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通过这些采访, 真实反映出了中国通过援建非洲、亚洲等落后国家来塑造互助、友好、爱好和平的友邻形象,从“他者”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消除其他国家观众对中国的固有敌意,因为外人的表达远比中国的“自说自话”更具说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价值,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质量,找准视角和整合资源,推出更多高水准的电视纪录片,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章认为电视纪录片能够有效促进国家交流、承载本国文化以及吸引观众观看,所以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能力、影像生产能力以及融媒国际传播能力。同时,本文以具体电视纪录片为例,提出了个人命运的跨时代呈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展现、国家形象的数据化表达、他者视角的大国形象体现等国家形象塑造策略,向国际观众真实再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塑造了积极、正面、美好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