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实践
2023-01-24张敏程俊
张 敏 程 俊
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等所进行的重点报道工作。[1]广播新闻报道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守正创新,才能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
一、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守正创新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冲击较大,广播节目如何在新形势下守住主流媒体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媒体影响,传播正能量,责任重大。
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有责任通过权威信息,为新时代改革发展加油鼓劲,为社会各界凝聚发展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只有不断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才能在融媒体背景下,牢牢占据话语主动权以及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而从所处环境来看,广播新闻宣传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据赛立信媒介研究2021年全国收听率调查数据显示,从2021年各级电台市场占比情况来看,市县级电台占比较2020年提升3.9%,达55.7%,而中央级和省级电台占比都出现下滑,广播媒体本地化、区域化的特点进一步凸显出来。数据显示,2021年近六成广播用户在车载终端收听广播,且听众占比随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使用智能终端收听的用户占比也在稳定上升,2021年智能收听终端使用率达到48.3%。[3]
如今,市县级广播媒体集中精力深耕本地用户,利用新媒体平台,在交通服务、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方面,打造本地主持人个人IP,服务本地区的听众用户。电视及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也倒逼广播节目向线上融合,广播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守正创新显得更加重要。
从广播新闻内容来看,媒体融合条件下,广播新闻实际提供的服务与听众对广播新闻内容、功能的需求不匹配。特别是随着移动音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广播新闻的话语权被严重削弱。受此影响,不少广播新闻盲目跟风,简单转载报纸和电视新闻,或者“跟着新媒体跑”,盲目地抢时效、拼数量、争听众。因此广播新闻要实现成功“逆袭”,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律,探索出新的宣传路径。因此,做好广播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任重道远。
二、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选题策划的原则
广播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能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展现新作为,让受众点赞叫好,笔者认为,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从新闻选题的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时代性
时代性,就是要站在彰显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巨大变化的立场,揭示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在策划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选题时,要结合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党和政府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什么因素的考量,用小切口来反映宏大叙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档《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广播新闻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并同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云听等新媒体平台上线。这是一个一百位讲述人以“最美声音”讲述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型融媒体报道节目。节目精选了建党百年历程中的百件代表性革命文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真切表达,附以珍贵的历史原声等声音元素,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生动传递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很好地体现了广播新闻节目的时代性。声音档案的第十集《一担水桶挑起鱼水情》讲述的便是秋收起义期间,宜春市铜鼓县普通群众为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送茶水、稀饭使用过的一担水桶架起军民鱼水情的故事,通过表演艺术家韩童生的真情讲述,向受众介绍了那段真情岁月。
无独有偶,2021年,江西广播电视台在全省策划推出了《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五名广播记者走遍江西百县,当他们用一篇篇录音报道通过广播与受众“见面”后,令不少党史专家和烈士后代感慨:记者们抢救性挖掘了“江西百年支部史”,用声音讲好了党史故事,受到了中宣部专报表扬。该系列报道也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
(二)人民性
人民性,就是要通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人民的意愿与情感,并以人民作为主体,让重大主题报道时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于广播新闻节目来说,尤其如此。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不讲好故事,便没有受众,故事好不好听,主要看“人民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人民性”融进重大主题报道里不仅可以让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也更能引起受众精神及情感上的共鸣。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策划“丰收季”,聚焦各地丰收场景,讲述百姓身边一个个小故事,来反映各地发展喜人局面,如作品《寻找伟大的种子》《稻田里的奥数题》《这里的红薯甜如蜜》等。记者用走基层的形式,与主人公面对面交流采访,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又如江西广播电视台2022年策划推出的百姓口述系列报道《十年 我们的山江湖》,用百姓口述的形式来讲述十年来全省各地山、江、湖的时代变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生活环境渐趋向好的喜人场景。作品内容来源于群众,贴近生活,讲述故事的同时,让作品极具感染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播力。
(三)思想性
思想性,就是要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思想深度,做好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必要时发表短评,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缚蛟龙。解决广播新闻的思想深度,关键在于广播记者要深入采访,细致观察,挖掘新闻事件背后呈现的深刻意义,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目前有一档广播评论类栏目《新闻有观点》,该栏目注重陪伴听众慢下来用心听,打破了当下“三分钟受众习惯”的枷锁,让事件不再浮于各路信息表面,为听众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如该栏目2022年4月12日和7月21日分别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障旅游休闲时间等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点评。
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就必须提升舆论引导力。眼下,营商环境一直是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跟老百姓息息相关。2021年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外宣报道组在江西丰城采访途中了解到,当地针对各级干部服务群众存在不同程度推诿扯皮的现象,设置反向奖“踢皮球奖”,对重大项目建设慢作为设置“蜗牛奖”。这样一个选题,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兼具人民性,如果再附上短评,作品的思想性应该会增色不少。于是,外宣报道组在长期的跟踪采访中,采制出了广播评论《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并在新闻节目中明确阐述了观点,对当地出台反向奖,让百姓来做“判官”的做法点赞叫好。该作品也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三、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创优的实践路径
重大主题报道中,认真践行“四力”是广播新闻作品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
所谓“眼力”,指的是“观察力”和“发现力”。对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拥有敏锐的眼力,就是要有对新闻事件敏锐的观察力或洞察力,能够善于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新闻事件中最大的新闻亮点。[4]
《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之所以能够获奖,关键是选题切中了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迎合了百姓期待。又比如,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二等奖作品《搞一次卫生何需9份“痕迹”》,聚焦重大主题报道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过度“痕迹管理”问题;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消息二等奖作品《资溪“两山银行”:存储“绿水青山”收益“金山银山”》则关注资溪践行“两山”理念,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这两个选题,一个是脱贫攻坚,一个是生态文明建设,均聚焦重大主题,给当前工作或予以警醒,或提供参考样本。
所谓“脚力”是“行走力”和“行动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具有坚实的脚力。俗话说“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说到底,新闻是靠“脚力”跑出来的。[5]比如,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作品《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作品主创人员一年间走遍江西百县,行程数万里,采访一千多名党史专家和烈士后代,没有“脚力”作支撑,也就完不成这样一个庆祝建党百年的系列报道。
“脑力”,指的是“思考力”和“判断力”。要通过脑力风暴,让自己所掌握的新闻素材得到最符合逻辑的加工。在《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作品的跟踪采访中,笔者采访了不同岗位角色的十多个人,既有当地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政府部门、获“奖”单位、还有企业、群众等等。要从加起来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找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才能呈现精炼但切中肯綮的录音。除此之外,新闻稿件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还需要脑力风暴加以梳理清晰,只有主题主线、逻辑条理、故事细节等各方面清晰明朗,才能成型一篇好的新闻稿件。
“笔力”,指的是“写作力”和“表现力”。有眼力、脚力和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表现出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能够掌握新闻写作的真功夫,要能写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鲜活生动,而且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我们常说,增强笔力不是单纯地追求遣词造句、标新立异,而是更加注重新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以生动的文字呈现让受众“入脑入心”“喜闻乐见。在采写《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过程中,笔者经历了复杂的新闻素材“挑拣”,理好了文章的表现逻辑,最后的点评通过引用总书记的话语,对全篇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归纳,画龙点睛,尽量做到评论点到为止,让听众听完意犹未尽。题好一半文,标题《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显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既可以抓住全篇的主线,又能让人过目不忘,还具有较强的传播性。
新闻的富矿在基层。只有忠实践行好了“四力”要求,广播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要获奖也便水到渠成。
四、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广播新闻,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媒体的思想舆论,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真正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一)做好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策划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为我们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地方媒体,我们在推出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策划时,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聚焦本地区所呈现的喜人变化,在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上下功夫;要拓展选题广度深度,多结合党和政府关心关注的大战略,多做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策划,多讲老百姓听得懂得语言,多说老百姓爱听的小故事;要善于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多用一个个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真正把好选题做深做活做出特色。
(二)做好广播新闻宣传形式创新
宣传形式不仅在于采制技术创新,还在于报道手段和报道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蹲点调研,走近群众身边,访民情、听民意、传民声。积极探索新路径、尝试新办法,注重强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充分利用广播传播面广、传播迅速、感染力强等优势,强化精品创作意识,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丰收季》节目便是很好的参考样本,通过记者扎实践行“四力”以及调动各方声音元素,创新广播思维表达,使宣传报道有情怀、接地气、暖人心,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三)做好广播新闻思想舆论引导
未来的广播新闻竞争,不仅要求“短、实、新”,更要求作品有思想、有见地,能够充当好意见领袖。我们要坚持以微观现象洞察时代发展脉搏,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探寻其背后蕴含的内在逻辑和获胜密码。我们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就可以坚持阐释引导,全面客观,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反映大时代大战略,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思想舆论朝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的媒体人,理应担负起“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使命任务,尽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媒体责任。
五、结语
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不仅要求我们要把握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民从新闻作品背后,深刻感受到我国发展的喜人变化和呈现出的温情和力量。由此可见,广播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不仅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要打破常规,创新思维,主动做好新闻策划,更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将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闻精品,从而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