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实践与创新
——基于“二十大报道中Vlog报道精品案例”的分析

2023-01-24

传媒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二十大受众

李 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围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重大主题报道一直都是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其内容以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会议决策、重要活动部署和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热点为主要方向。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也体现出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和职业发展能力。“Vlog+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新闻跨媒介的表现形式、全媒体转型发展的新鲜尝试,为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Vlog+新闻”的兴起

全媒体时代到来,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全员媒体”将话语权递到了每个民众的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此背景下,被称为Vlog(Video blog)的视频博客应运而生,更成为人们记录生活、释放个性、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作为Video Blog缩写的“Vlog”一词在2002年首次被荷兰籍的电影制作人和音乐创作人卢克·鲍曼(Luuk Bouwman)用来称呼自己在大学期间记录旅行的系列视频[1]。而就“Vlog+新闻”这一衍生品而言,中国媒体在这一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逐渐走出一条全新的新闻报道之路。2018年,国内多家媒体纷纷开始尝试通过记者掌镜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将会议会场内外的情况分享给观众。2019年,Vlog被更多的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网在内的主流媒体运用于全国“两会”、国庆阅兵等时政类新闻的报道之中。2019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更是主流媒体“Vlog+新闻”尝试的典型案例,引发媒体行业的关注与讨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中央和地方媒体统一开设“二十大时光”专栏,更多借由“Vlog+新闻”模式,推出了许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

二、“Vlog+新闻”在二十大报道中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视角:由单一视角发展为多元视角

叙事视角,即是指构建事物的角度,包含着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2]。由于Vlog本身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使得Vlog新闻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实时记录新闻事件。从受众心理学角度分析,受众更乐意听到或看到与事件关系密切的人的叙述或心理感受。因此,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让受众更有代入感,达到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的效果。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之前,央视频推出了一期《时政Vlog丨二十大开幕会直播的幕后花絮》,展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团队工作的台前幕后。这篇时政Vlog通过营造幕后工作紧张的氛围,拉近了主流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除了记者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之外,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还增加了与会代表的个人Vlog,通过“个人+多人+感受”的展现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二十大与会盛况。例如在看看新闻发布的《二十大Vlog:谈奋斗,收获满满,代表参会这些感受特别深刻》中,从党的二十大代表邱莉娜个人入手,将镜头转入会间休息的场景,通过一张由上海代表带来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留言签,让大家纷纷写下与会感受。同时,通过不同时间段的闲聊探访,让观众真切了解和感受到代表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心得,带观众领略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多元视角。这种多元视角的叙事策略从不同人物或者不同观点入手,使得报道更加全面客观,为观众提供不同角度的观察点和思维点。

(二)叙事情境:从平铺直叙式到故事分享式

平铺直叙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根据事件原本的发展顺序和推进脉络,原原本本、从头到尾的叙述方式。个人Vlog大多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拍摄和剪辑的,给观众一种跟随式的体验感。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大多数的Vlog作品都延续了这种报道方式。例如长沙晚报出品的《聚焦党的二十大·我在现场Vlog》系列短视频作品中,都是跟随着时间轴的逻辑顺序,从启程出发到与会经过再到会后总结,形成逻辑闭环,提供给观众一种在场感和代入感。这种由记者提供的“在场感”与新闻的客观性摩擦出新的火花,第一人称的叙述感和“不太专业”的拍摄角度瞬间拉近了“你”“我”之间用屏幕隔断的距离,调动出一种陪伴式的现场体验。

故事分享式除了创作者照例要根据所见内容进行解说之外,往往还会在体验式报道的过程中夹杂着自己的故事和主观感受,或是在采访他人的同时,借由他人的故事来呈现新闻价值。修辞学家沃尔特·费希尔在其叙事范式理论中,提到“人是讲故事者,同时认为价值、感情和美学构成我们的信仰和行为的基础。换句话说,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好故事而不是一个好论证说服”[3]。在客观事实夹杂主观感受的新闻报道中,故事往往成为情感的链接,让分享者与观众彼此间的情感迅速升温,这种个性化、人格化的语言魅力又使得冷冰冰的信息传播升级为情感共振,快速让两个陌生人彼此间熟悉起来。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短视频《【时政+Vlog】一起来上“会”:党代表的二十大日记!》 中, 记者通过一本党代会日记本, 采访到日记本作者——二十大代表薛荣,在这本日记当中,她不仅分享了与会心得,也通过中国十个维度尤其是中国温度这个主题讲到了许多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从她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十年间中国的巨变,家乡的发展,企业的成长。看似是自我的小视角却传递着新闻报道的大主题,也反映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念。这种故事分享式的叙事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新闻报道的严肃叙事,让“Vlog+新闻”建立起一种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新型叙事话语体系。

(三)叙事内容:从宏观把握到聚焦化呈现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强调宏观把握和全局把控,全景式展现时代变迁,彰显主流价值观。新媒体时代,则强调以聚焦化呈现来构筑社交平台上个性化的叙事空间。所谓聚焦化呈现就是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通过聚焦某特定的事物、人物、事件再上升到宏观层面来提升整个作品的传播价值。“Vlog+新闻”结合Vlog本身短小、精致、迅捷等特点,通过捕捉微观视角,传递细腻情感以达到传播效能最大化。例如重庆广电第一眼新闻推出的短视频《二十大时光·上会Vlog│外币上的“中国建造”彰显大国担当》,通过记者聂莹与斯里兰卡记者卡龙的一段对话交流,引出了一段藏在斯里兰卡纸币背后的故事,在这张印有普特拉姆煤电站纸币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力量,是中斯友谊的丰碑,也是大国风范的体现。。

还有一类则是通过呈现正面形象起到示范作用,从小人物出发反映大时代背景。例如人民日报出品的二十大代表Vlog《浙大女孩14年从电表工成长为劳模》,通过介绍电力工人徐川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在工作中的开拓创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普通人在事业上的坚守以及对梦想的追逐。她的那句“只有努力向下扎根,才能不断向上生长”更是一度成为网络热词,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这一系列的Vlog作品都展现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己救人,兢兢业业的职业形象,而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也通过人物的聚焦呈现出来。

(四)叙事语言:由刻板生硬到个性独特

电视新闻叙事学学者欧阳照,将叙事语言划分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三大类别。就画面语言而言,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专业设备,固定镜头,对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有着相当高的专业要求。而Vlog新闻的叙事画面是有声有色的,是运动连贯的,内容没有过多的刻意安排或策划,最大程度的还原出现场的本来面目,更具真实感,也更容易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Vlog特有的“自拍式”的镜头成为报道的主体镜头;还有机器人式的人声音效、自由跳动的变速画面以及颇具网感的片头特效、转场方式。这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视听元素的加入,瞬间拉近了传受者间的距离。

在有声语言方面,Vlog新闻一改古板老套的表达方式,使用口语化、平民化的语言,甚至加入“新言新语”和“网言网语”。这种亲和、质朴、接地气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消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降低新闻严肃正经的刻板印象,营造互动感,使得新闻叙事语态变得更为生动鲜活。除此之外,在Vlog新闻中,还可以根据创作者个人喜好自由搭配各种声音特效和背景音乐,输送标签化、个性化的新闻体验,输出独到的、特别的思想理念。

而文字语言运用一般用以弥补视觉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主要起到叙事画面说明、补充完善新闻背景和串联画面语言的功能[4]。字幕作为视频中文字语言的一般表现形式,还可以弥补声音不清晰和不同语言的翻译功能。而对于Vlog新闻而言,字幕除了基本的文字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幽默调侃、活跃气氛的任务。在Vlog新闻的字幕中大多会选取或圆或斜的趣味字体,使新闻更加生动活泼。除了画面底部的同期声字幕之外,画面上还时不时地会出现跳动字体或者可爱贴纸,给严肃的视频增添了些许活力。

例如在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的Vlog 《【小彭直击二十大现场!】那些报道二十大的外国人都在忙什么?》中,有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跳动闪烁的字幕,亲和随性的语言,甚至有谈笑风生的对话,有热烈爽朗的笑声。虽然报道外媒不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她的视频素材丰富,同行之间的沟通对话、与会感受、闲谈热聊,视频里总是充斥着笑声,也洋溢着大家对自己工作的热情。这种自然的镜头语言和原始的现场声音更能增添观众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后期制作时添加的特效音和背景音乐也能够适当削弱时政类新闻报道的严肃性,让观众共情于重大政治事件背后的故事,活泼的叙事语言也使主流媒体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Vlog+新闻”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独特优势

(一)场景具象化,建构社会认知

长期以来,重大新闻的报道模式、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过于书面化和“官腔式”,使得新闻中的丰富内涵、权威内容难以有效传播。而Vlog丰富的镜头语言,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的记忆点构成了一个个具象化的画面,人物间不同场景的交往活动、简练精彩的场景再现、活跃生动的音乐渲染、多元丰富的字幕图片,赋予观众参与感,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追本溯源的好奇心,建构正确清晰的社会认知,从而在个人视角中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在现场听故事”的沉浸体验。

(二)内容年轻化,用网感消弭距离感

詹绪武指出:“长期以来,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国家的宣传重任,站位高,立意远,声音权威,但‘庙堂之高’的话语难以深入到各个圈层特别是年轻群体”[5]。而Vlog生活化、故事化、后台化、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新闻严肃叙事的调性,拓宽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提高了整体叙事效果的年轻属性,与年轻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十分吻合,使新闻具有了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和受众接受特点的“网感”,也拉近了与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之间的距离。

(三)个人情感化,引发社会共鸣

情感是影响人们交际方式和传播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短视频近些年之所以如此火爆,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社交属性使得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类社会亲密性”。“他也许并不是我真正的朋友,但观看他的Vlog能让我觉得他在和我像朋友一样分享生活、交流观点”[6]。这种“类社会亲密性”也就进一步激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创作者从个人角度出发,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录制Vlog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观众跟随着Vlog的节奏仿佛也同样进入到这段新闻经历当中,产生“情感共振”,增强亲密感和用户黏性。

四、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启示

(一)挖掘独特叙事选题,降低审美疲劳

不管什么形式的视频传播,其核心依然是内容。坚持“内容为王”是全媒体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是短视频持续走红的根本途径。纵观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大期间的Vlog报道,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线性叙事,通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将记者后台的生活、采访前期的准备、前台官方的发声和代表们的与会感悟结合起来,传达主流媒体的叙事理念。如中国网推出的《二十大记者Vlog》、宁夏日报推出的《亲历二十大Vlog》、海南日报推出的《Vlog|金秋十月,盛会启幕》、甘肃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聚焦党的二十大·Vlog|带您走进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等,关于二十大的Vlog报道上百条,但内容大同小异,这也暴露出当下Vlog新闻普遍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叙事手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采”“写”“编”“评”“播”能力集于一身,还要能够快速优化叙事结构,全面、多角度地呈现现场实况,更要从新闻的广度、深度、温度三个方面进行深化,以保证Vlog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独特性。

(二)善用空间合理布局,强调报道开放性和延续性

全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系统是多元的、开放的、立体的,新闻叙事内容也应是多角度的、未完成的、交互性的,强化叙事逻辑的正确性,强调受众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媒体创造一个交互式的立体空间,发掘多样叙事主题,吸引受众全程参与到Vlog报道中,主动转发或评论相关内容,甚至创作相关话题,表达自己观点,通过与受众建立“类社会亲密性”,引发两者之间情感和观点的共鸣共振。同时可以拓宽传播渠道,不仅在公众平台上、视频号上进行传播,也可以在微信、小红书、B站、抖音、播客、豆瓣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打造更为立体的视听呈现。

(三)打造记者个人IP,形成个性化标签

在以往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公众对于记者的感知首先是特定新闻机构的从业者,而Vlog新闻的出现则强化了公众对于记者个体本身的身份感知。由于个人视野的分享和个性化表达的需要,那些成功出圈的记者都有自己专属的标签。比如提到“温柔大叔”就让人想到央视新闻主播康辉;提到“活泼可爱”就让人想到中国日报记者彭泽萱;提到“甜美动人”就让人想到新华社记者张扬。每个人在传递新闻的同时也发挥着自己的个性,成为独具个人魅力的传播者。这种强烈的自我标签以及个性化人设的打造增强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认同,观众因喜欢而不断“追更”,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五、结语

全媒体背景下,“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冲击了传统的、严肃的、固态的、单调的叙事形态,形成了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立体的叙事空间,为打造更具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新的方向。作为地方媒体,我们更要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将Vlog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结合到工作实践当中,多渠道激活流量,多圈层粘合用户,线上线下多屏互动,屏里屏外多渠道运营,打好融合组合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迈向光辉未来。

猜你喜欢

二十大受众
二十大颂
放歌二十大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童心向未来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