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深度报道的创新路径探究
——基于江西日报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实践
2023-01-24舒海军
黎 军 舒海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平台、媒介与方式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碎片化信息充斥着各大媒介平台,以追求娱乐化、感性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占据了大量的流量市场,并对深度报道的传播产生了冲击,也给主流媒体构建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深度报道在融媒体时代是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从其本身的传播力上寻找答案。
深度报道的概念源于西方,也称为解释性报道,其鲜明特征体现为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社会问题,从多个角度系统深入地揭示报道对象内在逻辑机理,本质真相及发展趋势。[1]长期以来,深度报道因其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能力,对具有理性认知需求的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从新闻传播的实效上看,深度报道往往围绕重大主题,聚焦社会舆论热点、难点、疑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深度报道对事实因果的入理探究以及对新闻事实的丰富呈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综上,深度报道不但不会衰落,反而会在挑战和冲击面前,发挥出新价值、开辟出新天地。当前传播格局下,深度报道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顺应新的传播环境变化,从围绕重大主题、中心工作,深耕内容生产;创新报道思维,向研究型选题要竞争力;借助新媒体技术,融合传播手段等层面,充分凸显深度报道自身的权威、原创、深度等优势,壮大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
一、媒体融合视域下深度报道的价值贡献
深度报道的对象较为广泛,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报道的主体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现象,还可以是人物。报道的形式包括了单篇通讯、多篇通讯,还可以是多篇消息、通讯的大集合。丰富的传播载体、表现形式的背后更在于其闪耀着理性思辨的光芒,加上其内容的原创性对于新闻价值的提升,凸显了其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的独特价值。
(一)“理性+思辨”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度报道以严密的策划、深入的调研,能够揭示经济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本质,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深度报道的采写较一般报道更加全面、深刻、充分。正是这种深度的刻画给读者展现出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和细枝末节,通过追根溯源,不断探寻对事物发展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及内在机理,满足了读者对深度新闻的需求。深度报道区别于一般报道对观点的简单罗列,其对事物本质的揭露成就了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价值判断等。例如,江西日报在2021年11月2日至9日推出的《奔向现代》《拥抱世界》《融合共进》《“绿”动赣鄱》《利民为本》等“一线观察”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以其严密的逻辑,环环相扣的问题意识,推动着新闻报道对重大主题的深入剖析,直抵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给读者呈现出事物发展的原貌,成就其“深”,也因其“深”而成就报道本身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深度+原创”提升新闻价值
媒体融合的传播现状下,碎片化浅阅读、短视频快阅读的现象在读者群体中较广泛存在。深度报道以其庞大的篇幅,在读者群体中一定程度遇冷。从深度报道传播实效来看,仍然有许多好的深度报道赢得了读者的认可,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其“深度+原创”对新闻报道价值提升。随着移动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读者习惯性地从各种移动端口获取信息,特别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夺取了广大读者的大量关注力。然而,这类平台提供的信息通常是娱乐、新奇的碎片化信息,公众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信息过载的阅读疲劳,深度报道正以“深度+原创”的优势提升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三)“版面设计+多样化”改善阅读体验
观点和思想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完善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则是其内在的骨架。对一篇深度报道来说,除了需要在思想、观点上进行深入考究之外,一个丰富的结构编排,可以让其观点更有力度、思想更加深刻。因此,很多深度报道在版面呈现的设计上也花费了创作心力。例如,江西日报推出的《新宜吉六县合作试验探析》系列报道在版面设计上,综合运用主打通讯和权威解读、评论、图片、专家观点、他山之石、记者手记等多种形式,经编辑精心雕琢,版面美观大方、焦点突出,丰富了文稿的内容,全方位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当然,新闻报道结构的编排需要把握一个分寸的问题,形式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 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
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明显,也是媒体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随着融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当前深度报道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与困境,只有深入地剖析清楚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更具针对性的解决路径。
(一)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等渠道的兴起,人们注意力前所未有地被分散开来,媒体获得读者的关注变得更加困难。而传统媒体中的深度报道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保持好自身的传统优势外,如何适应新的传播形式,新增传播渠道,创新表达方式变得十分重要。
(二)同质化、套路化报道模式导致质量下降
新媒体大量出现后,深度报道除了需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还需要解决自身“质量”下降的问题。正是因为传统媒体、传统报道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深度报道自身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比如采编人才的流失、创作动力的下降,使得深度报道内容同质化、写作模式套路化、语言材料化等现象越发突出,深度报道失去了“深”的特性后,在激烈的传播竞争形势下,流量的竞争、话语权的竞争将变得更加困难。想要留住读者,必须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破局发力。
(三)碎片化阅读冲击流量市场
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两微一端”的社交媒体形成的“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降低了人的阅读容忍度,催生了浮躁的阅读潮流。人们常用娱乐的心态看待公众事件,事件的实质、意义容易被忽略,需要时间阅读和理解的长篇、深刻的新闻报道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而深度报道因其较长的篇幅,较为严肃的话题,在读者的关注度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此种情况下,深度报道迫切需要新的创作模式来化解当前的窘境。
三、媒体融合视域下深度报道的创新路径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深度报道仅仅克服“快”的短板是不够的,更要保持对“深”的追求。如若不主动求新求变,就如罗杰·菲德勒所说:“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 以及媒介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介做出改变——它们唯一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面对被分流掉的读者,只有解决了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的难题,才是根本。
(一)深耕内容生产,提升舆论引导力
无论传播媒介环境如何变化,好的内容永远是好的传播力的基础,融媒体时代改变的是传播的渠道、方式,好的传播效果仍然离不开好的内容的支撑。当前,各类“流量爆品”的背后,都是创作者对内容精心打磨的结果。内容为王的理念,始终是增强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所在。
优质内容的生产,需要聚焦中心、强化舆论的引导。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深度报道的时代背景已发生变化,但深度报道的使命尚未完成,深度报道需要肩负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导舆论的重任,而这样的使命是其打磨好内容的前提。[3]深度报道对事物逻辑关系的整合及其对意义的揭示,是它在当下新媒介生态环境中生存的有力立足点,其权威性、公信力是对新媒体语境“去中心化”的有力抗衡。对于深度报道而言,聚焦中心工作,提升报道品质,是强化舆论引导功能的重要支撑点,更是其与生俱来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2022年2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和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如何把这一厚重而专业的经济发展命题报道好,是对当时经济报道的一个重大考验。江西日报敏锐聚焦这一重大主题,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等角度入手,在重点版面视线版连续推出“双‘一号工程’调研行”——《“数”造江西》《加“数”奔跑》《“优”无止境》《如“鱼”得“水”》等系列报道。整体报道聚焦江西经济发展中心工作,精心采写编,以融媒方式呈现,总阅读量超过800万,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创新报道思维,向研究型选题要竞争力
深度报道通常事件内容较复杂、关联度高,采写的难度较大。要想寻找背后的真相或者事物发展的规律,除了要有采访、整合信息的能力,更要有对选题进行研究型的报道思维。研究型思维有个特点,即稿件编辑或读者就稿件可能涉及的所有问题,采写记者都能一一应答。他会获悉事物运行的“然”,更会深究其“所以然”,能洞悉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规律。他能抓住“为什么能”“怎么个能”“还有哪些问题与不足”“怎么样才能更好”等等,紧追不放而道出答案。对于重大题材的报道,我们需要这样有观点、有见地的深度分析和建设性思考,有角度、有追问,有态度、有温度、有落点。
江西日报推出的《“大南昌都市圈调查与思考”系列报道》,聚焦江西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不仅得益于扎实的采访,更来自对大南昌都市圈建设这个实施多年,但是成效并不凸显的省委重大决策的深入思考、研究探寻。该采访组历时3个多月,行程3300多公里,跨两省多市进行深入采访,入企访情、座谈问计、一线求证。稿件全方位、立体式、多手段展示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的亮点成果以及给百姓带来的利好,多层面反映了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深入剖析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举措。
(三)技术赋能报道,打造“1+N”传播矩阵
媒体融合不是媒介与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建构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深度报道除了要打造高品质的内容,还要有养眼走心的“颜值”,呈现要“靓”,通过全渠道传播,放大舆论声量。[4]打造“1+N”传播矩阵,实现一元化采集、多元化传播。
江西日报“一线观察”栏目着力打造报端互动的传播模式,在创新产品形态、创优内容输出,增强“悦”读性上下足功夫。例如,“双‘一号工程’调研行”系列报道采取全媒体融合报道方式:纸媒报道端庄大气厚重,首篇配发编者按,头版对每组整版报道作报端亮点导读,形成报端互动阅读模式。新媒体呈现活泼新颖充满创意,形成了丰富的产品品类和良好的线上线下传播互动生态,即每篇报道见报前一天,在江西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先行推出精心拍摄和编辑制作的短视频报道;稿件见报后,江西新闻客户端对报纸文章、图表、视频进行精编后再次推送;4组报道刊完后,最后以H5形式对报道进行集纳式推送,让文章、图片、视频等“融”进受众心里。
(四)可视化转型,辅之深入“短”出的二次表达
“无视频不新闻”,当前短视频占据着流量市场,视频能够增强传播能力,拉近与读者交流的距离,增强传统媒介与读者的互动性。短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正确的导向和报道思路下,如何实现深度报道的可视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换言之,深度的话题,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二次表达,抑或是深度报道在短视频时代的一个趋势。
近年来,深度报道是否能做到可视化,在新闻业界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与一篇深度长文报道相比,短视频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做到持续性碎片化报道。 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还具有互动性、交互性。读者可以通过留言、评论为创作者补充更多的信息。当然,并不是说直接把这些信息拿来使用,而是作为提供新闻线索的一种方式来挖掘。这些都是深度报道可以借鉴的地方。
对于深度报道的可视化探索,江西日报也有所尝试。如《“数”造江西》,以数字经济大闯关为主题,对我省数字产业化的优势赛道进行详述,增强了视频的可看性、趣味性。为增强传播效果,报道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技术和传播路径,报纸版面运用图表、链接二维码等表现元素,客户端增加视频呈现,打出了一套“一体化统筹、二次可视化生产、多元化传播”的组合拳。
(五)注重选题策划,实施系列报道
当前信息传播浪潮下,受众对新闻信息获知的需求获得了迅速的满足,但也存在一些肤浅性信息内容,受众在碎片化信息的洪流中呈现出对深度报道的一种逆寻找。深度报道要求拥有专业的报道团队,以及较高的选题策划水平,擅长对新闻事件实时跟踪报道。而在进行深度、系列报道之前,做好选题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重大新闻策划是对媒体策划水平的综合考量,也是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制胜法宝之一。党报大主题的策划,首先要有高站位,紧扣中心,踩准节点。2022年2月7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江西日报敏锐聚焦这一重大主题,第一时间制定全年性的整体报道策划方案,其中有一项就是在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及时推出相关深度系列报道,即在7月份推出的“双‘一号工程’调研行”系列报道。这组报道是对我省深入推进双“一号工程”阶段性成效的系统展现,起到了为发展加油、为奋斗鼓劲的舆论作用。
此外,对于一些重大主题的报道,系列深度报道还可以形成重磅火力,各篇报道之间连贯有机,以持续深入的跟进,形成策划的整体性,进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比如“大南昌都市圈”系列报道《圈者:因“大”而成——如何理解大南昌都市圈》《圈者:因“融”而兴——如何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圈者:因“优”而特——如何做强大南昌都市圈》,以及“新宜吉六县合作试验探析”系列报道《跨区域,跨出新观念——新宜吉六县合作试验探析(上)》《融项目,融出新发展——新宜吉六县合作试验探析(中)》《创机制,创出新未来——新宜吉六县合作试验探析(下)》,每项策划中的三篇稿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满足了读者深度阅读的需求,打造出全面的报道体系,成就深度报道的“纵深性”。
四、结语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做好深度报道,是党报等主流媒体履行主体责任和强化舆论导向的内在要求。面对激烈竞争的传播形势,面临不少挑战的深度报道,想要脱颖而出,唯有坚持“以深取胜”,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新的技术,找准在媒体融合趋势中的定位,创新融合理念、提升内容品质、丰富报道载体,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主流声音传得更深远、更响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