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原点”的“重现”
——情景剧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2023-01-24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刘余建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情景剧原点法治

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 刘余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生命成长过程,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同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探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寻找“原点”。这里的学生成长原点,一定是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相切合的,而非以教师的经验作为判断。情景剧教学法正是基于学生“原点”进行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情景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的意义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将这门学科作为普通的知识传授学科进行教学,而往往忽视了这门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价值探究与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引导着学生前行,学生作为接受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价值输出,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会与其之前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有所偏差。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活动应该从以往的价值说教转向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进而内化得到某种价值观的过程。情景剧教学法为学生生活情景模拟与再现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情景剧的表演或观看过程中得到体验,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实现了学生生活的“重现”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生活的建构。情景剧教学通过表演等形式为学生生活的“重现”提供了平台,教师在情景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情景剧折射出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从而将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感知和发现的情感体验纳入理性层面,为学生道德行为奠基。

(二)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情境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多元化。而情景剧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学单一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出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当中来。同以往讲授灌输方式相反,这种直观体验式学习无疑更受孩子们喜欢。

(三)实现课堂师生的互动共生

在情景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或“导演”角色,师生均是情景剧的参与者。情景剧的创编、排练、表演、评价等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各个角色或分工都是平等的,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互动相较于传统课堂会更加频繁、有效。而且在情景剧的参与互动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课堂生成的道德判断等问题,及时进行价值的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得到提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四)实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期,儿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价值的判断是模糊的、不清晰、不全面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儿童的知和行之间是分隔开的,认知是一回事,行为又是另一回事。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深,往往会形成知和行“两张皮”的情况。而情景剧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将教材内容再改造,将抽象的道德说教变为可知可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因为表演的是身边的事,表演的人员也是自己或同学,学生演的就是自己或者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更贴近学生,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内化为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发生改变。

二、情景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情景剧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形式,能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同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讲究情境化教学。新课标也指出“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情景剧教学法就是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提供了一个“场”,让小学生在这个“场”中尽情将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困惑、问题进行暴露,教师再进行价值引导,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情景剧素材来源的挖掘

情景剧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创设情景剧,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剧剧本的创编、排演过程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认知往往处于懵懂状态,对于生活中哪些“是”、哪些“非”没有明晰的认识。因此,情景剧的“原材料”——素材选择更多应该是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供,紧扣“德”与“法”的呈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景剧素材的挖掘应该把握几个原则。

1.深耕教材含义,适性本体情境

情景剧并不是脱离教材独立生成的,它一定是以教材为基础,必须确实体现教材的深刻含义,但是又不一定就是教材内容的完全呈现。毕竟教材面对的是全国,教材所呈现的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是一种共性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地域特点、校情、班级进行“加工”。教师在“加工”过程中应聚焦于教材内容同学生生活实际中的联结点,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在具体班级教学中的处理与目标落实过程。比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中,教材中提供了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其中,情景一讲的是:周丽同学经常带巧克力请大家吃,显得很受大家欢迎,朋友很多。张华心里盘算自己是否也要请大家吃大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校是不让孩子带零食进校园的,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课堂代入感也不足。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个情景时就不能照本进行。教学中可以找寻本班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事例,如编排“过生日请同学吃饭”的情景剧,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请的人多就代表朋友多?真正的友谊是什么?”学生通过表演、观看和辨析就能明白,并不是请吃东西的人多就代表朋友多,真正的朋友是当你有困难时能够给予你帮助的,朋友看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通过情景剧教学一方面能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价值认知。

2.注重情境体验,关注群体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直指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域,聚焦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点、困惑点。教师将这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冲突点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同时去进行辨析与价值探究,开展自主的道德学习。同样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为例。到了四年级,学生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摩擦、冲突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受影视剧等的影响,部分男生对于朋友之间的信任、相互帮助简单地理解为“要讲义气”。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说教,是无法解决学生这个“思想问题”的。于是,可以编排一场“我该怎么办”的情景剧,主要剧情是:小A同学在上学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被三年级的小B同学取笑,于是小A同学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小C,想在放学途中一起教训一下小B同学。这场情景剧以小A找到小C,小C发出心灵叩问“我该怎么办呢?”戛然而止。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下得出结论:朋友之间要讲“义气”,但讲“义气”的前提是要有“是非观”,即事情的本身是否是正确的。同样的,女生之间也会有别扭产生,通过设置此类情景体验,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进行群体干预。

3.聚焦整体共性,尊重个体需求

“德”与“法”的存在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体现,更要在教学形式上潜移默化地发生。情景剧素材的选择要聚焦于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班级生态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为前提。因为情景剧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情景剧加工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共性的素材,让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剧中找到共鸣点,进而才能广泛地参与到情景体验当中。

作为一门为学生价值形成奠基的学科,“德”与“法”是我们教学的两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要给学生树立道德、法治的典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如果情景剧简单地把个别事件或把个别特点鲜明的学生作为素材,其他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猜到剧中人物的原型,这不仅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观众而言没有收获,对于剧中人物的原型来说可能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情景剧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景剧剧情不一定要完整,情节可能也较为简单,演员表演可能也不那么到位……它的呈现更多是学生生活或道德冲突节点,更注重的是情景剧背后的教育价值,以及它给学生带来的思想碰撞。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

1.在多角度“参演”中引发换位体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道德的高度就在于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演一演”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演一演”,并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改造。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一演”一般情节简单,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编排,课堂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编演,直面学生的道德冲突点。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课“当冲突发生”,教材中对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冲突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冲突举了一个例子:A同学上楼急着去喝水,B同学下楼急着上厕所,在楼梯上两人相撞。这个例子在校园生活中很常见,如果仅仅让学生说说,可能就浮于表面了,学生对于产生冲突的原因的体验不深。如果教师此时让同桌“演一演”,演一遍后再让同桌两位同学互换角色演一演,这样学生对于冲突双方所处的环境和立场都有所体会,既明白了在校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多尝试换位思考。

2.在多维“冲突”中建立沟通渠道

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冲突不单限于生生之间,也有可能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借用“冲突”,打开相互之间的沟通方式。对于学生生活过程中较为突出或较为普遍的道德冲突问题,教师可专门组织学生进行编排,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呈现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一课中,教师就根据班级真实的事件改编了一幕情景剧,主要情节为:小A同学平时在班级经常因淘气被教师批评,一天,班长小B同学不小心将小C同学的笔盒碰掉在地上,小A看到了,大声地指责班长,随后两人争吵起来。这时教师进教室发现两人争吵,批评了两人。小A认为自己没错,觉得很委屈,但他又不敢跟教师讲。这一幕情景剧的编排教师和孩子一起参与,编排完了后在课堂上表演。由于班级不少孩子都遇到过觉得委屈但又不敢跟教师交流的情况,课堂上观看的学生反响也很热烈。而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明白:教师并非不会犯错,当你觉得委屈时,也可以积极同教师进行沟通,将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教师。

3.在多重“原影”中实现内心对话

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载体,在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除了教育学生要成为一个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人,也要注重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让输入与输出同时彰显,才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随着家庭中二孩的出生,以及孩子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的加强,孩子同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由于孩子表达诉求的方式和成年人不同,一些孩子往往会通过一些独特的行为吸引家长的关注,在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亲子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收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冲突情况,在家长配合下编排拍摄了一部情景剧,剧中加入大量孩子和家长的内心独白,让观众明白双方在冲突时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观看情景剧,许多家长表示:“以前一直以为孩子顽皮,没想到孩子只是希望被关注,今后要多和孩子沟通。”观看的学生也表示:“以前以为父母关注的都是弟弟(妹妹),现在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情景剧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这样内容就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通过一部剧了解对方的内心,架起双方沟通的桥梁。

三、情景剧运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成效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性,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价值的实践与体验,完成“学德”历程。

(一)情景剧运用的教学评价

情景剧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将情景剧教学法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非流于形式、徒增热闹。

1.多元评价提升教育效果

对于学生参与情景剧教学过程的评价就同其他学科大不相同,教师评价的重点不是情景剧服装道具准备、表演情况、演出背景、音乐等,而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以及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情景下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情景剧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制作评价量表,结合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写实记录,运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评价。

2.多方评价敦促教学相长

对于情景剧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表达等“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外,还应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坚持以评促教。教师应该通过学生问卷、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对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价值判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判,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情景剧运用的教学效果

要将“德”与“法”的思想精髓有效地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就要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事例感受及情感体验。情景剧教学法相对于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单项输出有着成倍的效果,将教材的知识点通过情景剧进行“原点”的“重现”,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利于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冲突与困惑。情景剧教学法除了让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深入思考、辨析是非、树立观念、增强意识,在编排与演绎情景剧的过程中更是实现了学生沟通、组织、协调、表达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体验—内化—输出—聚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度与法治意识兼备的社会公民。

情景剧教学法是基于学生成长“原点”的生活情景的“重现”,有利于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效,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文献查询可得知,情景剧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应继续探索情景剧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其内涵,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情景剧原点法治
难忘的科学情景剧表演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情景剧)一江之水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