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尔赛文学”视域下“00 后”青年网络社群交往特征呈现、动因与纠偏

2023-01-24贾晓宇

关键词:凡尔赛亚文化社群

贾晓宇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当下,网络社群因其聚集规模、社会影响、群体规范和目标行动等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俨然成为“Z 世代”青年的重要聚集地。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凡尔赛文学”作为时下顶流的社交语言之一,从产生到流行不足2 个月时间,就引发了4 万人自发加入“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学习“凡尔赛文学”。“凡尔赛文学”被《人民日报》评为2020 年度网络热词之一,得到迅速扩散和持续传播,这使得其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负影响得以广泛外溢。对于这一新兴网络热词,国内相关研究多以报刊时评为主要成果。封寿炎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凡尔赛文学”遭奚落是对扭曲价值观的纠偏》的文章指出,“凡尔赛文学的意外走红,对当今网络社会来说喜忧参半,正负向功能并存”[2]。本文围绕“凡尔赛文学”的兴起发展、特征呈现和盛行动因展开分析,从青年亚文化示范角度分析其对社会的危害,并提出教育引导策略,为从实践层面纠正青年网络亚文化失范行为提供参考。

一、“凡尔赛文学”舆论的兴起与发展

(一)“凡尔赛文学”的兴起

“凡尔赛”这一概念最早由微博知名博主小奶球提出。这是从《凡尔赛玫瑰》中得到的灵感,其实是想嘲讽那些爱慕虚荣的为吸引人眼球不择手段的人。微博博主蒙淇淇77 借助于玛丽苏式的日常生活分享,带领“凡尔赛文学”出圈。至今,已有“凡尔赛文学”“凡尔赛式爱情”“凡尔赛终结者”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网络社群的热门话题。

(二)“凡尔赛文学”的舆论传播态势

1.“凡尔赛文学”创作热度

“凡尔赛文学”从小众圈子推向“人尽皆知”大梗,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当下网民以“90 后”“00 后”为主,呈个性化、娱乐化、多元化的特征。围绕“凡尔赛文学”紧密表述的有“网友”“朋友”“炫耀”“生活”“觉得”等,这些关键词确实切中了很多00 后网民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文化心理,进而使他们在泛娱乐化的网络文化场域里化用“凡尔赛文学”的语言风格,来说一些反讽与戏谑的话语,以达到在网络社群寻找归属和获得身份认同的目的。

2.“凡尔赛文学”的舆论热度指数

舆论热度指数是能直观体现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上的关注度、传播声量、热度走势变化的数据。2020年11 月9 日至11 月29 日间的网络数据库检测表明:“凡尔赛文学”的综合影响力指数为76.2,高于同期互联网类93%的事件;相关微博、微信及其他网媒的舆论场占比超过84%,已成为重要传播内容;相关事件在2020 年11 月9 日舆论场排名为第6,峰值传播速度高达534 条/小时[3]。2022 年4 月7 日的百度指数显示:“凡尔赛文学”的整体日均搜索指数值为412,移动日均搜索指数值为347,最高峰值为79 329;资讯日均指数为1987,最高峰值为302 695[4]。

3.“凡尔赛文学”的舆论聚合

“凡尔赛文学”的舆论聚合,主要体现在搜集整理媒体观点和网络意见领袖观点等方面。青年网民在网络上组建“凡尔赛学研习小组”,一起学习什么是“凡尔赛”,并把鉴别一个话题火不火的标准框定为有没有上升到“学”。许多网络媒体注重对网民“审丑”心态的揭露和价值观的“纠偏”,而“00 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喜欢用幽默戏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感知,如被爱、被财富包裹的“甜蜜负担”,或者表达向往、尴尬、调侃、跟风等心态,因而“凡尔赛文学”传达的情感情绪不容乐观。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对3000 篇帖子进行了情绪分析,发现传递积极情绪倾向的帖子占比46.35%,而传递消极情绪倾向的帖子占比53.65%[5]。

二、“凡尔赛文学”的特征呈现

“凡尔赛文学”在网络社交中的传播轨迹,折射了“00 后”大学生交往结构具有“圈式+链式”混编组合、社交心理“异化”、活跃的自组织传播、狂欢式社交表达等特征,这表明“凡尔赛”文化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契合了网络亚文化的特点。

(一)交往结构的“圈式+链式”混编组合

群体结构的分析对于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属性、组织功能和群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从结构上看,传统的虚拟社群(BBS 类)的重要特征是社群有一个明显的边界,但当前一些新社区(SNS 类)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社区成员的互动往往不仅限于话题讨论,很多时候通过“标签”“好友”等功能建立的人际关系链条也能编织出复杂的成员关系网络。有关“凡尔赛”的舆情主要集中于话题发源地新浪微博、豆瓣社区、新闻客户端平台等,政府、媒体、网络公众等多主体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相关话题的演进。网民们起初通过话题点赞、评论、转载、跟帖等行为以此表达个体的态度和情绪,并在社交媒体和群组群聊中进行发酵。这一阶段,网民们建构了基于话题认同、社群赋权的圈式交往结构。借助话题聚集起的网络群体在互动过程中还会发现其他交集或者共通点,比如由“凡尔赛文学”演变而来的“春熙路文学”“凡式火锅文学”等现象。当某些新媒体行业及营销公众号紧追热点以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流量时,超出话题外的人际关系圈便得以产生,使个体动员整合资源的利益诉求得以达成。这一阶段,网民们建构了寻求社会资本以实现更高个体需求的链式交往结构。

从“凡尔赛文学”粉丝的生态圈来看,无论是“凡言凡语”基本要素的掌握及运用,或是“拆凡”达人、“鉴凡”达人的反向助“凡”行为,都具有个性化思维认知、行为偏好等特质,形成了互联网社群中的“社交媒体+群组群聊+微社区”交往模式,其结构趋向“圈式+链式”的多元混编组合。“凡尔赛文学”粉丝圈交往结构呈现出的部落式聚集,无论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还是资源诉求目的,都是个体对网络社群交往价值及自我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

(二)社交心理的“异化”

“凡尔赛文学”不仅是网络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那些怀着渴望被注意、被羡慕心理的青少年借此自夸自娱,甚至用以宣泄压力。近期层出不穷的“拼装名媛”和“精致穷”等网络热搜,反映了网络世界所带来的信息膨胀如同泡泡浴,任凭个体捏造着自己的人设和人生轨迹以满足私欲。而媒介对相关消息和事件消息几乎不加甄别,往往经简单化复制拼接后就进行廉价化的传播。“聚集成群的人进入到一种状态,成为拥有共同心理的群体。”[6]21信息领域拥有共同心理的群体常常习惯性地为兴趣所引导,这种选择性心理极易导致“信息茧房”。“凡尔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一方面,社会上的青年人追捧奢侈品,具有强烈的炫耀性消费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影响了“00后”青年;另一方面,“凡尔赛”行为将个人构建的经修饰后的形象展示于公众,并以炫耀的方式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追求的是聚光灯下被万众关注的感觉。流量为王的时代,部分个体为了寻求在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开展了追逐流量和注意力的速食型文化创作,甚至不惜以“伪富人”身份、无底线的“审丑”等手段高度透支人设,毫无羞耻之心,在失去了话题主导权的同时失去了身份、地位、人气等社交心理导向,使得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信息的存在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化。

(三)活跃的自组织传播

当前,“凡尔赛文学”成为网络热词,相关话题在微博获得了超过9 亿次阅读、18.2 亿次讨论[7]。此前,创建于2020 年5 月的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充斥着大批“鉴凡”达人与“拆凡”达人,其UGC 社区与社交属性大大激发了“00 后”豆友们的表现欲与表达欲,成功吸引了大量网民进行模仿创作并主动“交作业”。网民的这种主动参与加速了事件演化和舆论扩散,使良性的自我展示逐步转向妖魔化。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指出,“借由社会化媒体网络社群中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无组织的个体将不再是一盘散沙,他们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8]7。那些依靠微博、朋友圈、社区、群、组、标签等聚集人气的网民,通过活跃的自组织行为制造热点,推动口碑,发动聚集,引发注意,制造舆论,在网络互动中赋予碎片化信息以“生命力”。然而,这种生命力的流动是无序的、混沌的,舆论传染性极强。“凡尔赛体”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时间+地点+夸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抱怨”,如“别墅里的柳絮到处乱飞,弄得我的LV 包包和头发上都是,我刚花了5W 块做的头发啊!姐妹们,我好烦”。“00 后”创作者成为话题传播迭代和反馈的推手,正是他们的互动热情使得信息得以不间断传播,也为舆情造势扩展了空间。“凡尔赛”事件在网络碎片化传播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更多的信息源与观点,由此循环下去直至被质疑而走向自然冷却或消解,转而又获得进一步的优化聚合。比如,在观点碰撞中涌现的“凡尔赛式爱情”“凡尔赛文学大赏”“最早的凡尔赛文学”等话题热帖持续引发舆论潮流,随后“反向凡尔赛文学大赛”“拆凡达人”等话题轮番上场。这类文化现象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在全民中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狂欢,并借助戏谑、狂欢、反思、消解、抗议等情绪诠释了亚文化真正的文化内核。

(四)狂欢式的社交表达

“凡尔赛文学”的相关讨论显示,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为满足参与“快感”可以将网络流行语、梗中暗含的反讽、讥笑等视为幽默风趣,为了追求表达“权力”不惜将严肃高尚的语句进行娱乐化以消解其价值。最早的“凡尔赛文学”话题讨论中,有网友借题发挥,称“凡尔赛文学”的鼻祖是“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瞬间掀起了一股网络公众对传统文化表达的别出心裁的阐释之风。尼尔·波兹曼曾预言,传统的、理性的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化即将变为以娱乐为核心的基于电子媒介的“不良”文化,“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9]32。他的预言恰恰反映了网络媒介重塑文化的本质所在,即信息可以没有内容、没有历史,但不能没有娱乐性。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在群体社交中常常冠以“泛娱乐化”口吻,达到重塑自我、获得认同的目的。他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意志对流行元素进行加工、传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色彩。在“围观吃瓜”名义的“加持”庇护下,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转发,甚至以极端化的方式表达情绪。显然,这些做法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蓄意发泄的狂欢。这种群体狂欢极易滋生出非理性表达,比如抱着炫耀心理的社交、对文字的过度曲解,都是为了以获得浅表性的精神愉悦和身份认同的安全感,在娱人娱己的背后隐藏更多的是寂寞的狂欢。有人指出了其弊处所在,“不良网络语言的群体追随,层层转发传递着非理性的价值观,既不符合逻辑事实,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10]。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由此而滋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网络空间用户的接受底线,导致网络言论自由已然走向了失范。

三、“凡尔赛文学”盛行的动因分析

尽管“凡尔赛文学”具有网络亚文化的某些特征,网络亚文化却无法对“凡尔赛文学”在青年特定阶层中具有的传播性极强、与青年生活方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等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些表面上自我贬低实则进行自我炫耀的泛娱乐化表达,严重扰乱了青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容易误导他们偏离主流价值观。马斯洛说:“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个人天性的需求。”[11]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给青年人带来了失衡感、差异感和压迫感,使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更加渴望被尊重。“凡尔赛文学”凭借“虚伪的谦虚”的本质在网络青年群体中盛极一时,其过渡炫耀、“无脑”蹭热度、娱乐化解构、参与式狂欢等特征契合了青年的多种需要,如社交认同需要、寻求刺激需要、炫优越感需要、自我满足需要等。

(一)过度炫耀以满足社交中的认同感

“凡尔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诉求也随之剧增。“90 后”“00 后”群体既是信息经济、社交媒体的主流用户,又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量。“对于奢侈品的消费诉求,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于商品经济背景下的自我价值表达需要。”[12]“凡尔赛”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青年网络印象的展示行为,也是一种“自我粉饰”的自尊维护需要。他们通过“自我粉饰”将个体形象展示在网络社交平台,以达到小群体“自我炫耀”和“被崇拜”的心理满足需要。从另一层面看,“凡尔赛现象”还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价值认同危机的反映。网络群体的形成并持续发展,需要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性,并展开相对持续而稳定的互动,唯有如此才能展现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成就感。这意味着一个人要想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就要与群体中的他人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并运用群体特有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流行梗,网友们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关心或很快忘记它们的“创造者”和“率先使用者”,它们只是在网民群体采纳后成为圈子里约定俗成的表达,经过网民不断地使用和传播,成为实现社群维系和辨认身份,以及确立身份认同的一种符号。一个人如果不使用、不理解时下群体中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就很容易被边缘化,甚至被踢出圈外。

(二)无思考的蹭热度以寻求新奇感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人都容易滋生炫耀心理,这是人的社会属性之自我表达的需要。过于露骨直白的自我炫耀或盲目攀比已经无法获得同类人群的夸奖和羡慕,而掺杂着“低调式的自我炫耀”“高贵奢华又假装低调内涵”“虚伪展示下的个体谦虚”的“凡尔赛文学”,能够巧妙地满足网络社群的精致展示需要。那些灵活运用“凡尔赛文学”的网络社群一族,被调侃为“凡学家”“凡学家族”。“凡尔赛文学”与詹金斯的“盗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凡尔赛家族”则类似于詹金斯新闻中的“游猎者”角色。在社交媒体中,“凡尔赛家族”和“盗猎者”都善于对各自领域中的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大量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并借助媒体机构进行解码和意义的再生产,最终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话语景观。“凡尔赛文学”一族不断采用“游牧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案例素材,制造新的“放牧”环境。“凡尔赛家族”成员则寻求网络上的体面消费行为,通过不断寻求新鲜的自我炫耀案例和更换新的自我炫耀方式来获得群体的“崇拜艳羡”和个体的“风风光光”。但是,从网络语言梗的长远发展来看,热度易蹭、温度难存,“当同质内容的大量输出后,新奇感消退,它在短暂时间内就可能会销声匿迹,甚至会出现对‘造反者’的群起攻之”[13]。

(三)娱乐化解构抗争以寻求优越感

信息技术下的舆论传媒渠道导致社会公共话语体系不断发生变化,从中心模式不断向去中心化发展,变得更加泛娱乐化、碎片化。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完美的个体形象要同时具备聪明能干和活泼可爱的特征,如果脱离群体兴趣点即便很能干也难以吸引受众目光。“凡尔赛文学”巧妙地将低调的谦虚、高贵的身份、自嗨式的炫耀融合在一起,并努力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当下心态浮躁的社会心理背景下,“凡尔赛文学”杂糅了“虚伪+谦虚+精致”等要素而构建了个体幻想,为爱好者们带来了短暂的优越感和瞬间爆发的流量快感,并使他们沉浸在网络媒介的浅表信息欢愉和通俗快感艳羡。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反过来强化了“凡尔赛文学”的“自我麻醉”效果。

(四)参与式狂欢以寻求自我满足感

相比“90 后”来说,“00 后”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比更大,其家庭结构大多为“4+2+1”的小型家庭组合。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一代”,他们不仅上网时间更多,获取信息的内容更为丰富、渠道更为便捷,而且经济条件更为优越,并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凡尔赛文学”最大的特点便是游离于幻想与现实之间,极大满足了这群青年的游离心态。“凡尔赛文学”的相关流行梗具备网络社群环境中社交的信息价值,生命周期虽短但有极强的调动情绪能力和话题聚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及时消费流行话题和加入信息交互狂欢提供了便利。这意味着“00 后”只要在网络社交中“不掉队”,就有机会实现张扬自我、突出个性的表意追求,即使只是简单地转发消息或句式“重复”套用,也会获得“伪满足感”。

四、“凡尔赛文学”的负面影响与纠偏策略

(一)“凡尔赛文学”的危害

“凡尔赛文学”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有助于它在互联网中快速传播,使“00 后”青年产生的网络社交精神贫困、价值偏离、内心空虚、身份认同危机等负面影响得以溢散,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过度沉迷下的自我麻醉。“凡尔赛文学”给青年群体营造了一种掺杂了“虚伪的谦虚”的精致幻象,给渴望跨越阶层的青年群体以情感慰藉。它吊足了普通人为美好的幻想和别人眼中的羡慕买单的“胃口”。换言之,“凡尔赛文学”不为青年寻求舒缓烦恼的心灵慰藉,但求吸引对他人高贵身份的关注。殊不知,普通人的阶层跨越,并非单纯“贴标签”就能实现的。其二,虚拟身份追求下的价值偏离。围绕“凡尔赛文学”展开的相关讨论显示,网络环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为了满足参与“快感”,可以将网络流行语以及梗中暗含的反讽与讥笑等视为幽默风趣的表达。他们更加注重在虚拟世界里刻意打造“网络人设”和寻求“网上之我”,以获得更多跟风者的认同。这使得他们注重认同的仪式感,而容易忽视“认同”应该遵循怎样的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凡尔赛文学”能轻易地带偏青年的节奏与走向。其三,“高级生活”伪装下的内心空虚。“凡尔赛文学”以“低调的奢华”表达“高雅精致的贵族气息”,进行虚伪的自我炫耀,其文本在内容上大致雷同,模式上千篇一律,技术上粗糙拙劣。这恰恰反映了“凡尔赛文学”一族的精神空白、内心空虚和信仰缺失。“凡尔赛文学”这一网络亚文化现象容易让青年缺乏现实中的伙伴,内心充满孤独感与情绪焦虑,成为外表青春阳光但灵魂深处想入非非、特立独行和孤立无援的个体。如果青年一代沉迷于这样的亚文化取向,就会变得“叛经离道”甚至逃避现实社会,进而异化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而当面对面交流时就会经常出现“语塞”现象。其四,虚荣心攀比下的物质观误导。“凡尔赛文学”成瘾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对社会压力与生活困境的调侃和抵抗,他们借此排遣外部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处于焦虑之中的青年群体热衷于追求梦想式的“奢华生活”,但实际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工作圈子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世界与传统现实世界的多维度冲击。这使得他们选择了近乎零成本的“凡尔赛文学”等亚文化作为虚荣心攀比的方式,以此获得精神麻醉和自我满足,最终导致其形成了过于逐利、精致利己、盲目自大的错误价值观。

(二)“凡尔赛文学”的纠偏策略

“凡尔赛文学”反映了一些网络青年正在深受享乐主义思潮、西方贵族式“浪漫”、无节制超前消费等不良文化现象的侵蚀,折射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凡尔赛文学”等不良网络语言的群体追随与层层转发传递着非理性的价值观,不符合逻辑事实,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甚至有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的底线,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其偏向进行纠正。

1.加强网络平台监管,管控青年亚文化失范现象

新兴媒体的涌现重塑着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并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凡尔赛文学”等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在网络空间具备了“钞”能力,网络空间亚文化圈群的繁殖能力和“引流”效果就会正向倍增,从而达到更好的赋能与变现效应。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无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4]。首先,微博、微信、抖音、QQ 空间、快手等网络媒体平台作为广大青年社群的聚集空间,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其次,各级责任主体要牢牢树立“阵地坚决不能丢”的强烈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之心,确保网络阵地的可控性、不可抵赖性和可靠性,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思想主旋律,传播舆论正能量。再次,监管部门要严格落实网络舆论的主体监管责任、主体运营责任,不断增强网络管控思维,提升网络语言监管技术,要将青年人主要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商业网站纳入“体制内管控”的视野。最后,监管、运营人员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阵地的运维服务能力和实时监管水平,守好网络舆论阵地。

2.培养网络大V,以正能量对冲负能量

“凡尔赛文学”等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兴起与传播的背后,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各类青年用独特语言体系构建的用于开展信息交流、激发情感共鸣的互联网平台和网络社群。随着网络去中心趋势日趋增强,“在受众对话语权的回归过程中,各类亚文化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纷纷构建自己的网络社群,分割主流文化的阵地”[15],青年亚文化已经成为可以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并相互影响的重要文化形态。为了对冲不良亚文化的负能量,我们必须抓好主流文化阵地网络正能量大V 队伍的培育工作,将网络大V 队伍作为理论武装和思政教育的重要人群。一方面,要加强青年网络大V、舆论领袖、网评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借助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宣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确保网络语言传播示范与规范。另一方面,要构建精准强大的“造大V”平台,持续不断地给网络大V 赋能,增强其网络鲜活力和舆情应变力,确保网络大V 对网络亚文化青年社群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增强他们对网络青年“吸得来、凝得住、领得走”的号召力。在网络舆论主战场,把准网络媒介发展趋势和学生网络社交特征,用网络青年的“轻、快、短、悦”接受方式,优化“内容生产”供给侧,发挥好网络大V 的引领作用,引领青年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积极传播主流文化网络正能量。通过网络大V 更多传播主流文化正能量,从而带动良好的网络文化风气,促进良好的网络环境养成;更多地进行补益性舆情宣传,强化对各类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损益性舆情干预,实现在多元文化中牢牢确保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3.组建网络志愿者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

“凡尔赛文学”等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青年话语权在回归自我过程中趋于多元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设优秀的网络志愿者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构建强大的舆论引领强磁场,保障网络舆论平台的健康良性运行与和谐持续发展。网络青年志愿者可以向网络亚文化青年社群提供政策咨询、网络辟谣、技术解难、民生互动、困惑答疑、弱势帮扶等网络志愿服务;可以发现各种舆论不良因素、不良话题、不良人员,积极劝止或向网警举报;可以传递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温暖力量,在同伴成长中发挥健康亚文化对青年社群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朋辈作用。青年网络志愿者应利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传递好声音和正能量,帮助青年网民提高网络文化素养,带动更多网友参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加强网络谣言的辨别力,不断清朗净化网络空间[16]。相关机构可以在青年亚文化聚集的社群、空间和平台定期组织“网络好人好事”“网络公益竞赛”等网络志愿服务活动,让具有理性和自由精神的“00 后”青年网络志愿者成为建设大美中国、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4.构建人工智能矩阵,防范网络亚文化失控风险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各种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渗透。青年亚文化很有可能被带“偏”引“燃”,甚至可能转而对抗主流文化,引发大规模的线上线下风险,这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加强管控。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产品更加逼近人类的真实意识、思维活动。这些产品的拟合程度愈来愈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能提升网络青年亚文化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效率。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高强度专家训练和大体量“亚文化”文本模拟,会对青年亚文化的萌发形态、运作模式、传播速度、影响网络舆论走势等方面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有助于防范网络亚文化的失范现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对青年亚文化传播相关数据进行深层加工和分析研究,从而实现对域内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全天候监管,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人工智能网络不良苗头监测机制和人工智能网络不利因素举报机制,将网络青年亚文化失范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网络次生灾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凡尔赛亚文化社群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新语
凡尔赛C5X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社群短命七宗罪
把脉“腐败亚文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