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3-01-23靳国辉卢红朵宋菲湛博
靳国辉 卢红朵 宋菲 湛博
【摘要】目的:探討脑卒中偏瘫患者提升躯干稳定性及步行能力时选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遴选出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模式下,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含40例患者,将常规护理干预用于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运用于观察组,对两组干预后的躯干稳定力、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得分展开统计学计算。结果:干预前,两组躯干稳定力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以更高分值呈现(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行能力5级人数更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总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各分值均呈更高水平(P<0.05)。结论:将平衡功能与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干预中,能进一步改善其躯干稳定力及步行能力。
【关键词】平衡功能;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脑卒中偏瘫;躯干稳定力;步行能力
The effect of balanc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isokinetic trunk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on trunk stability and walking abil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hemiplegia
JIN Guohui, LU Hongduo, SONG Fei, ZHAN Bo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Baoding First Hospital,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alanc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isokinetic trunk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on improving trunk stability and walking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 80 cases of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to December 2021were selectedas the study object,under the random mode,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contained 40 cases.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balanc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isokinetic trunk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cores of trunk stability,walking ability and motor func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trunk st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two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higher scores(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grade 5 walking ability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upper limb,lower limb and total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balance function and isokinetictrunk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trunk stability and walking ability.
【Key?Words】Balance function; Isokinetic trunk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Stroke hemiplegia; Trunk stability; Walking ability
脑卒中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会在患病后伴随偏瘫现象,这对其平衡功能以及步行能力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1]。对于亚急性患者而言,随着下肢运动功能的降低,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使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回归社会的信心大打折扣[2]。开展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进而强化平衡效果和肢体协调控制能力,使运动功能有所恢复。对此,本研究将探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匯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出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模式下,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含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于,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2.25±3.66)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78±3.69)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①病例选取对象均为首次发病者;②患病前研究对象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均正常;③无异常生命体征现象; 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表示知情,签署我院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病例合并严重器质性损伤,合并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伴有精神病史;③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④有颅脑损伤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需给予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常规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平衡功能与等速躯干肌力训练:(1)训练平衡功能:借助平衡仪开展训练,指导患者将平衡训练仪作为训练辅助器械,按照训练仪上脚印踏板的方向进行站立。在患者左右以及前方含有安全扶手,护理人员则站在患者身后起到保护作用。通过完成躯干中心、左右和前后的移动后,将平衡仪设定为投、接球模式,将球体的弹射速度调为合适范围,遵循由慢至快的训练方式,对患者统一时间内的接球数量进行计算。在患者接受训练期间,需指导其进行双手或单手的扶持动作。此种训练模式每日开展2次,每次控制在30min以内;借助功能性平衡板展开训练,指导患者完成半弧形底功能性平衡板训练。将训练目标转移至双杠外和脱离双杠模式,通过选用直径较大的平衡板,逐渐过渡至直径小的平衡板。使患者能够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逐渐过渡至自己独立完成。此种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借助一字形步开展训练,选择宽15cm,窄5cm的两种木板,进行连续步行训练。较窄的木板用于训练时,迈步、抬腿后屈膝练习,较宽的木板用于训练迈步以及左右腿的协调,训练时需依据先内后外的模式,由前后跨步转变为侧方跨步,最后实现交叉跨步。以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渐完成训练目标。(2)开展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开展等速向心训练,在训练前需嘱患者进行充分的热身,完毕后协助患者以坐位姿态固定身体,充分放松肩部,对下肢及肘关节进行固定,使腕关节处于中立位置,双手需握住操纵感把手。在训练期间,手肘部伸直需为0°,向60°以及120°模式下进行屈伸。每个训练角度为1组,重复10个循环,每次开展2~3组练习,组与组之间可间歇休息30s。
1.3 观察指标
(1)躯干稳定力对比:对两组研究对象肢体功能及平衡能力展开分值评价,分别采取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BS量表作出评分,前表格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强;后量表包含患者坐位起立、无支持站立、站立位坐下等14个项目,单项按照4分予以分值评价,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强。(2)步行能力对比:依据Holden步行分级量表展开级别判定,以0~5级展开说明,0级表示患者无法行走,或需要在轮椅或2人以上的帮助下完成行走;1级表示患者需拄拐,或在1人帮扶下行走;2级表示患者能通过间接性的帮助完成行走;3级表示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4级表示患者可独立完成行走,面对坡道及楼道时需要辅助;5级表示患者在任意状态下均可行走。(3)运动功能比较:予以干预前后,对两组研究对象上肢、下肢及总运动功能展开分值评价,采用简式FMA量表开展,表格为百分制,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躯干稳定力对比
干预前,两组躯干稳定力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以更高分值呈现(P<0.05),见表1。
2.2 两组步行能力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步行能力5级人数更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总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各分值均呈更高水平(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死率逐渐下降。然而,偏瘫依旧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3]。为提高患者患病后的步行能力以及躯干稳定性,需开展对应性干预措施,改善临床症状。脑卒中偏瘫患者受中枢神经受损影响,其肌力、运动功能控制能力出现障碍,使其步行和平衡功能严重下降。而纠正患者躯干核心稳定性,是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和核心肌群能力的有效方式[4]。通过恢复臀大肌、臀中肌、腹直肌、腹横肌等肌肉群,能强化躯干稳定功能,并起到力量传导等作用。
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是对患者展开阶段性的评价,帮助患者开展康复干预,但恢复效果并不显著。借助平衡功能与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能实现患者躯干和步行的稳定性。在平衡功能训练中,借助平衡仪、功能性平衡板、一字形步行訓练等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人体平衡的感觉,使核心肌肉群的肌力与步行稳定性得以强化[5]。开展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能使躯干中的肌肉群,在各个角度承受阻力,并反馈出肌肉对最大力矩输出的效果,是改善患者肌肉功能的显著方式,能更为直观地强化患者躯干能力和核心稳定性。就上述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观察组开展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后,该组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步行能力中5级人数比例更高,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改变,进一步突出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将平衡功能与等速躯干肌力训练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干预中,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躯干稳定力及步行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竹青,石岩,闫文佼,等.运动想象疗法联合PNF躯干模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步行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9):3728-3732.
[2] 李琳,马亮.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9):228-231.
[3] 罗晓华,陈丽玲,何素玲,等.平衡功能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8):3502-3506.
[4] 聂志强,张灵虎,门艳军,等.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0,35(6):299-302.
[5] 秦胜利.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