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课堂教学重构

2023-01-23王鑫欣

新课程 2022年4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课标新教材

王鑫欣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福建 漳州)

2021年,新高考、新教材的概念被提出,各大学科都进行了教材更新,其中也包括高中历史这门学科教材的更新。对于熟知高中历史教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消息,一方面,教材改革说明原版教材内容及其排版划分需要一次彻底又完全的更新,另一方面,教材改革也说明了教师的未来课堂教学方向和未来高考内容的预测将不再与从前相同。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更为集中,从直观来看,教材变薄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说明新教材内部改变的一个抓手,但教材内容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得更集中、更有关联性。所以新教材、新分析,我们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向。以下便是关于新教材的解读。

一、新教材的特点

和初中历史教材相比,新大纲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一课相当于初中教材一个单元。比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其内容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一和第二两个单元共5课。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则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6~8这3课内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9、10两课内容。第4课“西汉与东汉”,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11~15这5课内容。可以这么说,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层面安排上,高中各科教材大体应该算是初中各科教材的压缩版。

不仅如此,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还有很多新增内容。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这一内容在部编版教材中作为完整的一课呈现,正文约1400字,辅助图片、表格7幅,文字阅读材料约500字。同样的内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安排在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以两段共计约240字的文字呈现,另配辅助图片一幅“北宋文官出行图”,辅助阅读材料“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两段,共约280字。在人民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更少,只是在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以一段约150字的文字概述,无任何辅助图片、阅读材料。

因此,面对新课标内容覆盖面很广、知识点密度越来越大的高中新大纲教材,要确保学生顺利且按时完成课程教学改革任务,有效地达成各科教学工作目标,合理有效地调整和取舍新内容才是当前首要教学前提。对此,新课标明确了建议,即“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内容结构的优化整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深度联想教学、结构—内容联系式教学模式等各种教学结构模式,对高中教科书中的教学顺序、结构方式进行一些适当、合理的调整,将相关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有时间跨度、有学科深度的适当整合。

二、课堂重构的基本步骤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

1.研读课标

教育部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五年规划纲领(以下简称“课标”)草案中首次进一步较为系统详细地全面明确与调整优化了国家当前整个普通教育阶段高中学科和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功能及其定位,进一步系统强调并优化教育学科系统的基础教学及其课程结构,提出与完善了我国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特别突出的是首次系统、科学地完整提出和构建了一整套以全面培养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切实有效提高全体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为课程最根本核心要素的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体系和具有高中素质教育体系的新教育理念。

2.研读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是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师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权威读本,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和基础教育教学人员、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课标解读主要是对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进行详细解读,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仔细研读相关解读材料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理解新教材、使用新教材,这样也便于教师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3.研读教材

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该教材,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同本教材有关联的所有其他有关辅助性栏目。如“学习聚焦”这样的小栏目应以较简洁精练、流畅自然的白话语言来概括该篇课文内容的各部分及基本的单元内容要点,并对各部分要点进行提炼,这样有利于引导高中生系统、高效地做好历史自学及复习备考,并加强重难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帮助高中生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语言知识掌握能力与抽象概括与运用能力。“学思之窗”这个栏目旨在将优秀材料、问题和研究过程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整体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科学思考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纵横”栏目主要从历史时间线和地理空间线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揭示古今中外不同时空条件下我国历史时空的曲折延续、变迁过程与动态发展,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具有多角度、多时间维度全面理解史实和准确构建社会历史空间的能力。“史料阅读”栏目为配合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简要的文献材料,它是相关知识点的重要补充或内容拓展,供高三学生认真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要点的正确理解,提升学生正确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多角度阅读、分析、解释有关史料内容的能力。

(二)关注和吸收学术前沿成果

复旦大学章清教授曾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教材时,各所中学有必要注意结合各校具体地区学情,在加强教材理论研究实践与相关学术应用研究的方面做一些新努力。要围绕教材“结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讲授相关内容”,这意味着一线教师必须关注学术前沿成果。

1.关注和吸收史学前沿成果

高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和吸收史学前沿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借鉴先进且合理的历史研究成果。比如,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可以借鉴王奇生教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讲座论文中阐述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秦朝的强盛不单单来自商鞅变法,更要考虑到秦孝公之前的种种努力、秦国的地理优势和原秦国彪悍的训军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吸收先进的研究内容来优化和升级课堂内容。

2.关注和吸收教学前沿成果

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关注和吸收教学前沿成果。一些教师只重视历史研究,却忽视了历史教学研究。结果造成太多的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明明别的教师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课例可以借鉴,但是有些教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非要自己费尽心力去东拼西凑各种材料。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研究优秀且先进的历史教学研究成果,助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确立教学主线

1.确立教材主线

旧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思想主线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科学民主,从专制人治过渡到现代法治,从现代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从区域文化过渡到多元文化。新教材的主线是不一样的,其目录上半部分介绍华夏命运共同体的由来,下半部分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由来,放在一起就是从华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确立单元主线

确立了教材主线之后,再确立单元主线才能使历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教学才能更加高效。例如,根据“华夏文明的发展”这一大概念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分为七个大单元,它们分别是: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大一统帝国的起源与建立/夷夏文明的交融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崩溃与扩大/大一统帝国的崩溃与重建/胡汉文明的交融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内敛与外溢/大一统帝国的收缩与扩大/农牧文明的交融(一)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隐忧/大一统帝国的成熟与繁盛/农牧文明的交融(二)

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危机与自救/大一统帝国的危机与自救/中西文明的交融(一)

第六单元中华文明的曙光与新生/大一统国家的曙光与新生/中西文明的交融(二)

第七单元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

在新的教育起点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课程教育上的难题,更要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新高考、新教材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有新的内容输入的,希望各位教师共同努力,重构历史课堂的新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课标新教材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