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年总目次
2023-01-23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毌丘俭与曹魏中后期政治问题考辨
陈 阳(1·05)
吕蒙形象流变谫论
束 强(1·11)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解析
周振刚(3·05)
魏西晋“并官省职论”考
刘晨亮(3·13)
三国时期曹魏地方武装叛乱探究
李 昆(3·23)
建安七体文创作时间再考
李丰山(3·30)
初唐曹植接受研究
何 燕(3·34)
三国英雄读书论——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为中心的考察
付开镜(4·05)
历史人物形象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的当代意义——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塑造诸葛亮形象为例
王旭晨(4·10)
论《俗文学丛刊》的三国题材歌仔册特点
陈炳坤(4·15)
陈亮的诸葛亮论
刘治立(6·05)
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名录及分类
黄青喜(6·11)
甄夫人被赐死的原因解析
谭良啸,胡 斌(7·05)
论《后汉书》与《三国志》叙史之异——以《董卓传》为例
王雨梦(7·10)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玖]》用字特点
李岚玲(7·15)
吕布、张辽的勇与贾诩的智
梁满仓(9·05)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
张艳丽(9·12)
孙吴大司马职官考
吴湖瀚(9·19)
三国东吴巴丘鲁肃阅军楼不是岳阳楼的前身
舒邦新(10·05)
蜀魏“上邽之战”胡济“失誓”“失期”考辨
李梓豪,王 海(10·10)
《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文化解读
许中康,许中荣(12·05)
《三国演义》的性别空间叙事
游翠萍(12·10)
《三国演义》在柬埔寨的译介
罗 恒(12·16)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
襄阳荆山端公舞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民俗体育文化同源及差异化传承辨析
张华江(1·15)
光未然“文艺的民族形式”观论析
陈燕桦(1·20)
保康城关方言中的“多”
金鸿玉(9·25)
米芾书法在襄阳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杨豪良(10·15)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中的生态实践智慧及其保护利用
朱运海,谢志凌,田方杰(10·20)
孟浩然研究
孟浩然送别诗情感的模式化特征
张晓涵(6·16)
湖北唐诗之路背景下的孟浩然诗歌旅游开发
黄 晔,薛任琪(7·21)
明代唐诗选本中孟浩然诗的接受起伏及其原因
雷正娟(10·27)
宋玉研究
宋玉赋“温度”类词语及其运用艺术
吴宝安,岳良琪(4·19)
哲学研究
人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杨 豹(7·29)
政治、经济学研究
乡村振兴需要重建乡村共同体——基于J市“五员议事”的经验
陈奇伟(1·26)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的三重维度及当代启示
张婷婷(3·39)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科学内涵——兼评科恩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质疑
田安琪(3·44)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我国乡村政策演进研究
赵卫卫,李媛媛(4·24)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孙 艳,宫晓虹(4·3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建设规律与时代价值
高雷雷,徐 俊,王 莹(6·22)
PDCA循环理论下政务服务窗口标准化研究——基于长三角10个城市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高丽虹,张骄云(6·29)
城市社区服务中政社共同生产的形成过程研究——基于上海市H社区的调查
曹逸航(6·3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民生观的出场语境、内涵分布和现实启示
张 文(7·35)
“两个必然”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意蕴
胡晓梅(9·31)
耦合与嵌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
张 威(9·35)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追溯、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
陈 东,袁 华(10·3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
王 硕,肖 芳(10·3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李 伟(10·44)
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别山精神的逻辑联系及时代传承
邹笑寒,伍廉松(12·21)
法学研究
后疫情时代在线民事诉讼发展状况与完善路径
肖 瑞(4·36)
襄阳市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完善
汤正旗(7·42)
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孙立智,张 晶,詹爱军(9·41)
两岸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比较
张 樊,毛 伟(12·27)
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中的伦理困境与实践检视
何晓红,毛 伟,胡婧筠(12·35)
文学、语言学研究
安大简《诗经》尾题“矦六”下四句简文释读
刘 刚(1·33)
“风”“乐”关系阐释
姜旻玥(1·40)
西厢故事演变中的婚恋观
陈禹锡(1·45)
唐诗中“秉烛赏花”意象的形成及其审美意蕴
葛涵瑞(3·51)
凌廷堪戏曲理论的“辨体”意识及其意义
孟 根(3·59)
从副文本看《格列佛游记》重译——以两译本译序、注释为例
陈鹏宇(3·63)
从《汉宫秋》的文学改造看宋元易代时期的文人精神
江 洁(4·43)
语典视域下宋人词话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以《苕溪渔隐丛话》与《能改斋漫录》为中心
孙泽豪(4·47)
辛弃疾登临词的地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裴佳敏(4·53)
苏轼词女性书写的新变与词史意义——兼与温庭筠、柳永比较
仝龙魁(4·58)
新媒体时代黄河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汉字文化传播
张锦柏(4·63)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孟慧敏(4·67)
风物书写与诗风嬗变——柳宗元柳州风土诗创作的变与因
南 超(6·42)
《诗经·小雅》听觉叙事艺术探析
盛 箐(6·48)
汉语叙事语篇数量象似性文体功能研究
付 佳(6·55)
公示语日译研究十年综述——基于2012—2021年的万方数据
张 果(6·60)
关于安大简《诗·驺虞》“發”字的隶定与释读问题
刘 刚(7·52)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环保公示语的逻辑关系——以合肥市环保公示语为例
胡 钰(7·57)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7·第3版)动物类名物词义征选取研究
邵文辉(7·62)
论朱英诞新诗中的陶渊明意象
陈若千(9·47)
道人忘我我忘言——解读禅诗中的“我”
梅雪容(9·52)
“三重证据法”的应用——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物研究与文学“考古”
周斌斌(9·58)
汉语方言可能补语式中的同音归并和成分衍生
王自万(10·49)
“变”涵义的文学范畴价值研究
米文靖(10·53)
论《长生殿》植物意象的叙事功能
项乙疌(10·58)
《花月痕》引杜诗研究
黎 婕(10·63)
论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场景转换
汪辉燕(10·68)
商务翻译场域中资本斗争下的译者行为
代 红(10·73)
体量·顺序·媒介·叙事:赋体铺陈的四维特征
刘伟生(12·42)
“书信”典源性借体的借代逻辑及使用主体
何昊豫(12·50)
识解理论视域下宋词翻译的主观性研究——以《雨霖铃》3个英译本为例
尹 航,杜小红(12·55)
艺术研究
从“大义至上”到“个体价值”——国产动画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变化
王立超(1·65)
汉画像对鲁迅封面设计图像表达的影响
苗清华(7·68)
论艺术审美图像的人文性及其当代嬗变
何正刚(9·67)
教育、教学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刍议
陈 梅(1·70)
基于物联网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单玉刚,熊德明,童 雷,牟英华(1·75)
“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 晨(1·80)
“县管校聘”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路径
贾文静(1·8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祝云龙,张中旺,孙小舟,李权国,张 弢(2·80)
教育现代化形势下R语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专业为例
池召艳(2·85)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构建:依据、内容、保障
麻 华,常开起(3·68)
全面育人视角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
罗 荣,罗 颂(3·73)
高校辅导员新媒体平台形象塑造
李 聪,刘 涛,刘心悦(3·78)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刘智欢,范祖承(4·72)
学习空间构建:信息时代学习文化建设的归旨
王小玺(4·78)
大学专业课研讨式教学选题:捕捉、检视与研究设计
王祖山,姚欣雨(5·69)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培养探析
王 慧,卜晓梅,陈钰洵,区 靖(5·74)
自动化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线上虚拟实验室构建
江 维,罗维平,薛 勇,严 新(5·79)
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黎青青,王珍珍(6·70)
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协同、趋势
郑锦阳(6·77)
基于具身学习的“高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审思
翟 莉(6·84)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
闫 岑(7·76)
“建筑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深度学习的视角
陈 鹏(7·80)
“广播电视导播”混合式金课的教学创新探索
李 群(7·85)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复归与路径
杨红兰(9·73)
师范类专业认证循证评估的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
刘 露,曹雯雯(9·78)
金课课改背景下“旅游文化学”教材的重构
马润花(9·82)
从感性启蒙到自由王国:蔡元培艺术教育思想探析
周 畅(10·78)
大学英语高质量写作:三点式行文法
范司永(10·83)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支架式实训教学探析
方 磊(11·83)
“教师专业发展”教材内容体系的审视与重构
杨汉洲,熊丹妮(12·62)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探析
郭 荣,杨 英(12·67)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价值、困境与优化
冯天博,张 燕(12·72)
信息传播
基于知识图谱的汉水文化研究脉络的定量分析
张海营(1·50)
从伦理选择看国产动画电影对神话传说人物的颠覆塑造
林 茜(1·55)
社会加速理论视阈下的电影解说短视频研究
付湛元(1·59)
《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分析——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
宋晗琳(3·83)
关系嵌入: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战略选择
曹 霞(6·64)
时代命题、影像表达与价值书写——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创作特点探析
黄博阳,岳宗胜(9·63)
扩展现实技术介入下的云端演唱会景观——基于元宇宙空间虚拟架构的视角
陈一奔,段鹏程(12·78)
基础理论
一类Kirchhoff方程正规化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丁 凌,王诗颖(5·05)
一种改进的D数聚集方法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莫泓铭,徐建林,肖万武(11·05)
基于VOF相追踪的液滴撞击不同壁面振荡行为研究
尹宗军,苏 蓉,丁 坚,张子豪,李 勇(11·11)
实践实验
配筋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
杨一晨,龚田牛(8·05)
经济·旅游
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
孔 华(2·0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餐饮优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郊乡村为例
邵志明(2·10)
网购售后服务对顾客重购意愿的实证研究
徐雪枫(2·16)
客户和供应商的集中度与轻资产运营的实证分析
陈卓君(2·24)
供应链网络接近中心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济平(2·34)
供应链融资能否降低企业风险?
司 璐(2·43)
基于“蔓藤”理念的风景道规划探析
朱其静,杨 钊,蒋鹏飞,刘昌琪(2·51)
乡村振兴背景下襄阳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汪胜兰,赵倩楠,刘俊秋(5·10)
期望落差对企业冒险行为的影响——基于独董比例与行业竞争水平的调节作用
杜美珊,李季鹏,姚 曦(5·18)
基于IPA分析法的旅游直播质量提升研究
王雨晨,周文丽(5·27)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旅游助力民族村寨振兴研究
潘 芮(5·33)
场景视域下乡村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
张 莹,郑 颖,李 贵(8·10)
企业ESG表现对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尚若彤(8·16)
国内外旅游物流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楚玲,秦 学,李梦雅(8·24)
旅游企业资源资本化与复合计价模型
肖岳峰,陈宇卓(8·31)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差异度的双重视角
热比亚·吐尔逊,罗俊梅(11·17)
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金融科技的调节作用
陈燕玲,杨 晨(11·24)
多方博弈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邹蔚然,曾冠萍(11·30)
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述评
王金晓,笪 玲(11·38)
创客视角下的民宿经营模式及创新发展——以西双版纳旅游民宿为例
刘道璇,李庆雷(11·43)
调查研究
高校科技经费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段平忠,姚子叶(2·56)
襄阳长渠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何 珍,王 鹰(2·63)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国内研究总结与展望
陈阁芝(2·67)
民宿地方性构建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路径探析
梁欧孜,邓 敏(2·74)
乡村振兴视阈下地域民宿精品化发展研究——以安徽环巢湖为例
朱梦姗,王 群(5·39)
近10年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于智伟,李 东(5·44)
随机需求下仓储网络能力分配模型研究
王承娜,徐光明,秦 进(5·49)
面子导向的顾客沉默行为与品牌关系疏离实证分析
吴巧芳,陈雪琼,王雷君(5·55)
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强遥遥,马伯凡(5·62)
旅游者文化感知、文化认同与地方认同关系研究——以古徽州旅游目的地为例
李东和,刘圣余(8·39)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及其与产业集聚互动响应
刘依飞,王 凯(8·48)
中国省域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胡 奕,李智慧,余芳芳(8·57)
品牌延伸情境下品牌态度的前因机制研究——品牌延伸相似度与象征性价值的交互效应
崔 琛(8·64)
共生视角下公共充电桩多元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研究
梁月锋(8·74)
主管支持感对制造型企业员工人工智能焦虑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刘 嵩,鲍 超,曾海洋(8·81)
高管薪酬激励对制造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风险承担水平的中介作用
王会艳,骈子涵,钱佳亮(11·50)
地方特色小吃原真性感知维度构建研究——以武汉户部巷汉味小吃为例
张君丽,秦 仪,蔡子墨(11·60)
基于“灰水足迹”测度的河北省水污染评估及影响因素
殷阿娜,卢改娟,王殿茹(11·67)
湖北省主要湖泊分布及形态特征
晏志伟,肖贵清,周彦洲(11·72)
服务型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一个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模型
王迎冬,凌雪婷,夏媛媛(11·76)
医学理论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本科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湖北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秦 鑫,王 媛,陈华波,翟立红,张文静,刘倩蓉(5·84)
其他: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问题、原则与路径
张锦龙(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