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乡村环境空间设计研究
2023-01-23张箐
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既要确保乡村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又要确保农村重点领域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并为农民而建。为此,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的《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与思考》一书给予了全面叙述。全书共8个章节。其中:第一章“绪论”定义乡村建设行动及阐述乡村建设的历史沿革、现状分析、规划目标;第二章“乡村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进程及体系规划、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实施;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特色资源进行较为详尽讲解;第七章“若干思考”厘清乡村建设总体思路;第八章是相关案例分析。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线工作者,《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及《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与思考》的出版也深深触发了笔者对自身专业——环境空间设计赋能乡村建设行动的多元视角思考。
一是基于生态多样性的思考。山水林田湖草沙和与人类共同生活繁衍的所有生物体是乡村的底色,乡村建设要从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出发,为恢复生态多样性、防止生态系统的失衡,营造人与自然友好交互氛围而“建”。以乡村公共空间建构为例,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农村闲置的公共绿地或古树周边、老井遗址等空间,配以当地野花野草或蔬菜果树,借以平衡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空间复杂性,构建由多形态构成的、具有兼容性和视觉复杂性的多层次空间组合。总之,应积极主动“向自然学习”,遵循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切实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多元平衡。
二是基于文化乡土性的思考。乡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乡村建设应从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自然生境、乡风民俗、地域特色及其内核形成规律出发,为挥洒浓郁乡情、守望美丽乡愁、留住集体记忆,彰显空间差异的地方性文化样态而“建”。以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与利用为例,设计时应注重文化主题定位、记忆轴线规划、节点空间活化、场域氛围塑造中的地方性文化认同,保护好古街、古宅、古树、古道,创造性、创新性地转化和发展地域文化,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活力。总之,应积极反映乡土本色、体现乡土特色之美,遵循以乡土传统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切实维持乡村文化系统的多元平衡。
三是基于农民主体性的思考。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和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乡村建设应从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娱乐方式及其底层逻辑思维出发,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整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建”。以乡村空间整治规划为例,规划设计时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对村庄道路交通、景观步道、农田基础设施、绿化环卫、网络通讯等进行相适应的空间整治,以实现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空间条件和居住空间环境的目的。总之,应积极迎合农民现实所需、满足农民现实所想,遵循以农民福祉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切实维持乡村生产生活系统的多元平衡。
一座村庄有一座村庄的生命“密码”,这个“密码”一定是一个多因素的复合生命体。乡村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揭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会仅囿于生态多样性、文化乡土性、农民主体性的思考,但“借得雄风成亿兆,何惧万里一征程”。让我们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及《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与思考》的出版为契机,坚定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浓墨重彩描绘“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的农耕文明美妙画卷。《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与思考》一书还就加强乡村建设管理、多渠道筹措乡村建设资金提出落地实施建议,希望对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建设实践带去些许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