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市建设动力电池之都的路径研究

2023-01-23宜宾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6期
关键词:宜宾市宜宾动力电池

◆宜宾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宜宾作为世界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扎根的地方,正迅速成长为世界动力电池重镇。本文对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之都”的建议。

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攀升,市场渗透率逐年提高,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创记录的12%,我国更是高达21%。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带动下,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速,过去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1%以上复合年增长率。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的拓展期,产销量和保有量连续多年世界领先。与此对应,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2%,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前十大企业之中我国占据六席。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涵盖基础材料、电芯单体、电池系统、制造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90%,隔膜材料自主供给率超过90%,生产线智能化水平程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全球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集中在三个区域:美国、欧洲和中韩日所在的东亚地区。从综合技术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技术研发方面领先,韩国在工程化应用方面领先,中国在产业规模方面领先;从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来看,中韩日企业地位突出。2015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十均被中韩日企业包揽,三国企业整体装机量占比在2021年达到95%。其中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2021年为97GWh,市场占有率为32.6%,连续五年保持全球第一。国内的华东地区目前是我国动力电池产能集中区,截至2021年,已投产产能占比超60%;西南地区动力电池产能位列第二,占比12%;华中、西北、华南、华北地区依次位于其后。当前,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正加速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转移,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签约规划产能496GWh排全国第1位,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布局中占据了领先位置。

(二)现有技术路线

在技术更迭的驱动下,新兴材料体系的电池层出不穷,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明显。以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技术为代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是市场主流,2021年占据新能源乘用车99%以上的市场份额;全固态电池、氢燃料动力电池、钠离子电池、富锂锰和锂硫电池等新兴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随着电动汽车对装备质量、整车安全以及续驶里程等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动力电池向更高能量密度、更少资源占用、更低成本付出;更加绿色低碳、更加高端与智能方向发展,两类技术迭代值得关注:一类是临界点技术,例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另一类是持续技术升级,能够凭借机制、积累、资源而始终引领的技术,如三元高镍化、CTP(电芯集成电池包)方案等。预计2022~2026年世界动力电池市场仍以持续技术迭代升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主(包括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等)。但随着氢燃料动力电池、固态电池(包含半固态)、富锂锰电池和锂硫电池等技术突破并逐步成熟,市场份额也将随之提升,预计到2030年前后,会形成多种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并驾齐驱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动力电池企业主要有四川时代、天宜锂业、锂宝新材料、光原锂电、时代吉利等企业,截至2022年上半年,规上企业18个,产值320.43亿元,同比增长10.42倍。目前,宜宾已建成动力电池年产能75GWh、今年底将达90GWh,预计全年生产动力电池80GWh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700亿元。到2022年7月末,宜宾市已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75个,合计总投资1900亿元,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可实现年产值4600亿元以上,税收310亿元以上。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在短短数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业内影响力与日俱增。当前,围绕建设“动力电池之都”,规划建设了以三江新区为核心,从上游基础原材料到6大组件,再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1+6”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宜宾还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1个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之一,“电动宜宾”工程已进入第二阶段。

(四)产业发展的几个热点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大热点值得长期关注:一是技术迭代持续引领,在研发和创新上占据优势的企业和区域将成为未来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与极核区;二是动力电池低碳化、高端化和智能化三大发展趋势;三是行业标准将进一步完善,未来动力电池的标准化将首先在碳排、安全、检测等方面突破;四是未来动力电池回收的需求拉动将持续彰显,建设健康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实现动力电池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将是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五是动力电池安全、低碳与高效运输问题。

二、建设“动力电池之都”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1.主要优势。一是龙头带动与政府主导下的环境优势。宁德时代重大项目的落地极大地增强了宜宾市对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聚集能力;宜宾市正在将动力电池产业打造为除白酒外第二张城市产业名片,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区域协作配套、产业发展基础和成本优势。四川是中国动力电池第二次迁移地,是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完整、协作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以宜宾为核心,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宜宾发展动力电池的产业基础较好,天原集团生产的烧碱、磷酸、纯铁等是生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原材料;智能终端产业可拉动本地产品内需,促进企业跨界协同融合;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是我国较早生产金属锂和锂电池的企业之一。宜宾相比中东部地区具有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三是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水能资源优势。宜宾水资源总量占四川省的54.3%,水电总装机容量680万千瓦,绿电占比达85%,宜宾的水能资源为动力电池产业“零碳”发展提供了保障。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四川时代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四是多重战略叠加下的区位优势。宜宾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大战略叠加部,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川滇黔结合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省委赋予宜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重要中心城市”新定位,对推动宜宾加快发展又带来了新机遇。五是科教兴起及产教融合下的才智支撑优势。宜宾市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地处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正积极实施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必将为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机遇。一是绿色新能源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风口。发展绿色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锂电池就是新的石油”已经成为不少产业界人士的共识,锂以及锂电产业带来的种种红利,正在造就一批新能源城市。四川省《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其中包括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等。二是动力电池产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据摩根大通预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将突破1000万辆以上,渗透率超过35%。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倒逼动力电池的创新变革与市场化推进。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从2015年的15.7GWh增加至2021年的154.5GWh,年复合增长率达46.4%,未来10~20年将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带动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战略牵引,是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川渝作为我国重要的用车及造车区域,亟需加快本地动力电池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据预测,到2025年整个川渝地区汽车年产能将突破750万辆,按照新能源汽车35%渗透率估算,届时川渝对动力电池年需求将突破126GWh,为宜宾建设“动力电池之都”提供了有力的需求保障。

(二)短板与挑战

1.存在的短板。一是要素约束较大。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正极材料、电解液、电镀和电池回收利用等均涉化工工艺,按政策须落户化工园区。目前宜宾市只有江安阳春化工园区一家得到省上认定,但园区规划及空间不足,土地指标、污染物排放等也对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落地形成制约。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再生利用类项目,按规划布局在高县经开区,但该园区化工园区认定还在推进中,产业发展存在隐忧。二是动力电池产业生态未完全形成。宜宾市已建成的动力电池项目多集中在电池电芯制造、正极材料及相关原材料环节,在矿产资源、隔膜、电解液及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还需加强布局。与动力电池产业相关的光伏产业刚刚起步,氢燃料电池仍在酝酿,研发、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平台尚未启动。与国内发展较好的动力电池区域常州等城市相比,远没有形成比较优势。三是创新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宜宾目前主要是作为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引进的项目多以制造加工为主,研发类实体较少;部分企业在宜宾市并没有设立研发单位,对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配套设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也较少,难以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四是后端产业基础薄弱,应用推广不足。宜宾汽车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目前仅有凯翼汽车一个企业投产,年产销量不足3万辆,推出新能源汽车进度较慢。本地汽车产业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小。2021年,宜宾全市注册上牌新能源汽车3094辆,占全年新上牌汽车比例仅为5.31%(市场渗透率),与全国全年13.4%的渗透率差距较大。

2.面临的挑战。一是周边大都市的虹吸效应增大。随着交通的便捷,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增大了都市的辐射半径,成、渝、贵、昆对宜宾的虹吸效应明显增大。尤其是省会成都对优质产业、优秀企业和人才与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高端人才与科技资源难以引进,可能也会影响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力。二是招商政策兑现压力增大。动力电池产业是各地竞相发展的新赛道,招商方式已全面从招商引资转变为以资招商。过去几年,宜宾市大量招引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国有资本潜力挖掘已较为充分,未来面临招商政策力度难以持续的压力。同时,未来几年也是过去几年招引的大批产业项目政策兑现密集期,政策兑现资金压力也将凸显。三是锂矿采矿权争夺激烈。目前锂矿等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需要保障上游锂矿资源的稳定供给。宜宾市、宁德时代、省自然资源厅、甘孜州四方注册成立了四川康德新能源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但尚未取得采矿权,锂矿保供有一定压力。四是行业格局存在不确定性。宜宾与宁德时代深度绑定,收益与风险共存。就总装车量而言,宁德时代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但弗迪电池在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的加持下,装车量增长明显,对宁德时代形成紧逼态势。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厂商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争夺动力电池市场这块蛋糕。特斯拉、广汽、蔚来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也宣布或正在投资兴建自己的动力电池工厂。另外,未来还存在不同技术路线的动力电池之争。总之,动力电池厂商之间的竞争将很快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三、宜宾市建设动力电池之都的路径建议

(一)发展思路

坚定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抢占产业发展风口,以赛道、伙伴、集群、承载能力为重要抓手;打造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聚焦动力电池制造、关键材料生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三大核心环节,补链、延链、强链,完善产业配套、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瞄准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推进“产教融合”,健全产业服务平台功能支撑,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创新水平,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之都。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2022~2026年,强龙头,谋升级。在现有基础上,主动承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重心转移,积极引入全固态电池、新型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的“行业龙头、隐形冠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建成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研发、配套基地,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特色鲜明的动力电池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建成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之都。2027~2030年,上台阶,大发展。积极谋求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采用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各有侧重发展的布局策略,建成集动力电池、电池组件及材料生产和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综合基地,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之都。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动力电池产能突破225GWh,产值突破1600亿元;材料配套产业产值1400亿元;电池回收利用产值100亿元。引进或培育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链主企业40户,其中产值超1000亿元企业1户、2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3户、50亿元企业5户、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3户。到2030年,动力电池产能突破300GWh,产值突破2400亿元;材料配套产业产值2300亿元、电池回收利用产值300亿元。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上企业100户,其中产值超1000亿元企业1户、500亿元企业1户、200亿元企业3户、100亿元企业5户、50亿元企业10户,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5户。

(三)发展路径建议

1.高位求进,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

一是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汽车产业是成渝地区重要支柱产业,宜宾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建设“动力电池之都”,是推动成渝地区汽车电动化转型、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要支撑。为此,应积极争取将宜宾建设“动力电池之都”各项工作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局中考量:第一,推动提升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省的战略地位,争取省级层面成立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吸纳宜宾市及相关市州党政主要领导进入,建立和完善省市合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宜宾在产业发展上的作用;第二,推动制定全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动力电池产业区域布局,围绕行业领军企业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建设,支持宜宾建设宁德时代西南总部,明确宜宾作为全省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川省万亿动力电池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构架四川“一核(宜宾)多点发展版图”;第三,积极推动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协同,省级层面优先支持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落地,优先批复重点城市化工园区,涉及的用地、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要素指标纳入全省统筹,予以单列保障。

二是抢抓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巩固和扩大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取得的成果。世界首次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召开,让宜宾在“动力电池之都”的建设中赢得了先机。下一步,要充分运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带来的影响力,积极巩固和扩大大会取得的成果。第一,积极力争宜宾作为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永久会址,形成以产助会、以会兴产、产会互动、相融共进的良好势头,吸引全球创新优质资源向中国汇聚、向四川集中、在宜宾落地;第二,积极协调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牵头组建具有宜宾元素的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抵御外部带来的竞争风险;第三,积极持续跟踪、吸纳出席此次盛会的政要、学者、企业家对宜宾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意见,在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组建动力电池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宜宾市提供客观、科学的咨询建议和决策支撑。

三是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打造宜宾第二张城市产业名片。凝心聚力,将“动力电池之都”打造成与“中国酒都”齐名的城市产业第二张名片。科学谋划,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产业的整合力度,鼓励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之间,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主动作为,强化动力电池产业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全市动力电池产业的统筹推进力度,尽锐出战,挂图作战,以赛道、伙伴、集群、承载能力为重要抓手,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宜宾‘动力电池之都’”精神落地落实。

2.创新驱动,确保宜宾动力电池制造产业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宜宾动力电池创新研发平台。当前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大规模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关口,既要加大投入,在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上不断创新,提高大规模制造,高品质交付的能力;也要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布局,做到使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对此,宜宾要尽快补齐创新研发短板,一方面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优势资源,组建宜宾动力电池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争取纳入国家布局;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央地合作,争取央企和国家大型研究机构来宜建分中心或共建共享实验室。通过加速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宜宾集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力电池原发创新高地。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需求拉动,集聚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一,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办法,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增强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现有产业与项目基础,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第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围绕企业所需或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定期、不定期向社会(重点在宜高校和产业研究院)征集解决方案;第三,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研究院、高校沟通合作,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积极吸引、承接发达地区动力电池创新成果在宜宾孵化转化,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建成集动力电池、电池组件及材料生产和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必须构建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由于各区(县)工业园区区位要素等特点以及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不同,导致配套项目建设进度差异较大,已建成的动力电池项目多集中在电池电芯制造、正极材料及相关原材料环节,在矿产资源、隔膜、电解液及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缺失或进展缓慢。对此,第一,全市必须统筹推进“1+N”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布局,由市政府与所在区(县)政府签订责任书,细化工作方案。第二,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市、国资国企与区(县)共建共享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建共享,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第三,探索工业园区与行政区的适度分离,加快推进宜宾市与甘孜州、阿坝州“飞地园区”“飞地项目”的落地,做到采在四川(其它市州),造在宜宾,做大宜宾集群化发展,再做强宜宾集中度和竞争力。

3.外引内培,快速壮大产业规模

一是龙头引领带动,加快发展步伐。紧紧围绕四川时代、时代吉利两个动力电池制造项目,全力支持推动,加快项目规划的各期产能落地建设,确保2026年建成动力电池年产能225GWh,顺利实现产销及税收目标。积极引进其他国内外动力电池知名企业,如韩国LG、日本松下、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实行多龙头战略,进一步做大产业整体规模,2030年建成动力电池年产能300GWh以上。积极引进和培育产业链核心配套环节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培育天原集团成为本土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行业龙头。持续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等动力电池应用市场龙头企业,通过做强品牌、扩大产能、完善配套等做实、做强凯翼汽车;积极创造条件引入长安汽车等知名企业与宁德时代在宜宾合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鼓励支持宜宾力源电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异步交流电动机相关产品,与宜宾市本地整车企业形成整零配套关系,快速成长为宜宾市本地的“小巨人”企业。

二是不断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面对市场的高速发展,迎接即将到来的TWh时代,国内动力电池供应链保供压力仍然很大。第一,以“集聚产业要素,形成配套体系,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重点依托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技术先进的高端项目及企业落户宜宾,建立从基础锂盐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壳体盖板等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实现补链、延链与强链,将宜宾打造成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生产加工基地。第二,稳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聚集并按市场化原则开展兼并重组,推进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合作,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营造“链主”企业牵引、中小企业集聚的良好氛围。

三是实现精准招商,加快做大做实产业增量。第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坚持内生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着眼产业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重点依托园区现有企业,引进国内外相关先进的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在宜宾市落户。第二,聚焦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研究出台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工作方案,切实掌握行业领军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向,特别是项目投资情况和扩张计划,采取敲门招商方式,积极与珠三角、长三角科创中心城市开展合作,加快与市外产业集聚区的合作,形成全面开放的产业招商态势。第三,制定配套产业链招商统一政策,拓展基金招商新模式,增强招商吸引力,提升招商效率。

4.搭建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综合保障水平

一是完善平台功能,建设储能材料与动力电池检验检测评估中心。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国家级储能材料与动力电池检验检测评估中心,填补我省空白,推动宜宾以及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第一,依托四川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时代新能源、宜宾天原科创设计有限公司、丰川动力等企业,重点建设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新产品研发以及评价体系,通过对动力电池的材料、电池、模组及其工艺流程以及成品进行系统的测试评估,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动力电池产业领域相关产品成品质量。第二,利用储能材料与动力电池检验检测评估中心,构建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有效路径,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产业化进程做基础,提升全市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第三,为主持或参与更多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做好技术准备。此外,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主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相关应用场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在宜宾市建设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年检示范平台。

二是数字赋能产业,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中心。依托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暨宜宾市大数据产业园项目,鼓励和引导本地研究院或相关企业牵头建设公共数据采集中心,政府或本地企业以购买服务方式获取数据或研究成果。数据采集中心核心功能包括车辆监测管理,充电桩监测管理、资源管理、数据挖掘分析、数据直播及系统管理等核心模块,并对第三方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接口,实现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级新能源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控平台,满足国家的监管要求。通过开展对全市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控,开展驾驶行为和充电行为研究,为宜宾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车辆运行安全、政策制定与评估以及基础设施网络规划提供内容支撑与决策依据,为本地企业在技术、商业模式及回收利用等领域创新提供数据支撑。要持续提高动力电池技术标准,提升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水平,实现增量市场的安全性能提升。健全年检制度,通过电池健康度的科学评估排除风险隐患,加强远程检测和大数据的应用,对车辆及时预警,保障新能源汽车的行驶安全。

5.推动绿色发展,展示“动力电池之都”良好形象

一是场景展示,高质量建设“动力电池小镇”。将三江新区长江工业园的动力电池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从动力电池生产到应用场景展示的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动力电池小镇”打造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动力电池产业为核心、田园小镇样板为示范、产城人融合发展为目标,展现未来现代风貌的新型城镇化试验区、新镇区,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特色的先进制造、创新服务、城镇生活和生态活力四大功能区,培育产业高端、集约高效、形态优美、城乡和谐、治理有效的低碳特色小镇。成为宜宾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窗口,形成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的宜宾模式。

二是政府主导示范,打造电动化样板城市。全面实施“电动宜宾”工程,打造电动化样板城市。全面推进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替换,重点推进实施重卡特色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优化充电设施布局,鼓励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发展,与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融合建设,持续提升本地充电运营服务品质。到2025年,实现公共领域、专用领域车辆保有量电动化率达到90%以上;构建以城市公共快速充电为主、内部专用充电为辅、特定环境换电试点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体系;全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5%以上,建成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先行示范市。

三是推动拓展应用,培育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车用动力电池的载能和储能特性,通过车—网双向互动,为城市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电网调峰的效率,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退役车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电池的梯级利用体系,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积极参与四川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探索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研究制定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加大丰川动力自主研发的智能微电网在全市的推广力度。依托动力电池核心产业及向家坝电站绿电资源,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链,向上游光伏等清洁能源生产存储和下游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装置等新能源应用终端领域多元化发展。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宜宾市动力电池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应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规划、项目、土地、园区和招商等工作,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产品推广应用、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构建科学高效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共建“飞地园区”“飞地项目”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大与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地区和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利用国有企业和国资平台的优势,与甘孜州、阿坝州全方位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共建共享机制。积极争取向家坝水电站的留存电政策,推进向家坝水电站尾水发电项目早日动工。大力支持江安阳春化工园区扩区调位,调整盘活现有园区存量建设用地;大力组织高县等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和认定化工园区,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深化财政金融互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动力电池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对宜宾重大动力电池项目进行直投,或联合组建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国有企业或国资平台、吸收民间资本介入发展,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落实土地、电力等要素保障,满足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是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动力电池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科研团队。依托“双城”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探索由宁德时代、在宜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组建“时代大学”。

四是强化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家定期座谈、深度访谈以及意见收集、解决与反馈机制,筑牢亲清政商关系。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建立企业申报扶持资金兑现绿色通道,按季度通报兑现落实情况。定期从严查处“吃拿卡要”等干扰阻碍企业发展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强对外宣传造势,提高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宣传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市民支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五是强化目标管理。第一,科学制定目标任务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链长制”统筹协调机制,将各项重点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区(县)、市级部门,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加大督查通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第二,实施清单推进,如建立招商引资清单、重点投资项目清单,并由对应部门牵头打造相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政策工具包、战略咨询支撑机构,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宜宾市宜宾动力电池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回收——崛起的新兴市场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动力电池,谁执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