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2023-01-22周小雪
周小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动世界新经济与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校包装设计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课程内容呈现很强的专业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既包含艺术审美又涵盖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为使包装设计课程符合高校对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也为提升人才素养提供专业的知识储备,课程深化学科融合,以新时代、新需求的视角加强课程内涵。
1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 授课内容陈旧单一
包装设计课程呈现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征,目前学校所用的教学用书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同时,在学校进行封控管理下,学生在包装设计材料的采购上遇到些许困难,封控期间,学生的惰性增强,创新点较少。前期授课也多为线上教学,限制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导致部分学生的专注力较低,前期理论基础打不扎实,即使后期恢复线下课程,学生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创新力较低,作品呈现方式单一。
1.2 课堂缺少活力,学习效率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自身面对包装设计课程投入时间较少,沿用旧时课件,案例较为陈旧,没有紧跟时事进行调整,因此学生听课效率普遍偏低,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内化转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实践上进行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之学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不积极与授课教师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较少,课程上不能进行思维碰撞交流,限制了创意点的产生,故而导致课堂氛围活力度不高,学生积极性较低。
1.3 学生参加设计类比赛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设计类比赛知之甚少,不会主动上网查询相关设计类竞赛,对于教师发在课程群里的比赛链接也很少有学生打开去了解。对于竞赛的作品要求和投稿渠道更是一无所知。学生对竞赛的了解,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着重且再三强调,很少有学生主动询问教师竞赛知识。对于已经了解,且想参加竞赛的学生,在做好相关主题作品投稿时,发现需要交竞赛报名费,纷纷打起退堂鼓,不再愿意参加竞赛,主动放弃竞赛资格。
2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与课程管理实践路径
2.1 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需要根据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递进关系和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定上,授课教师须将理论知识通过单元内容形式,以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到实践设计层面,授课教师通过分享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课程内容学习,并增添教赛融合的授课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对课程考核方式重新规划,实施理论学习考核、自主学习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将三种考核方式结合,最终得出课程成绩。通过全新的授课方式,促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还使学生多具备一项运用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运用高新网络,查找筛选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授课教师不仅引导理论教学传授学生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扩展知识的能力是所有课程的最终目的。
2.2 增强课程实践训练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结合且并重的授课模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包装设计的优秀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开拓学生的眼界。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课程内容教学。授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重点解析包装设计操作实例,加深学生对项目实践过程的印象,在解析案例中提取理论知识点,增强学生前半段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记忆,通过对直观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点深入探究的兴趣,在课程内容上着重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现今的大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实践练习。课程的主题设计作业、实训练习、学生的问题解答、针对性的设计指导、课程内容的主题调研以及作为课程结课作业的综合性命题设计等都是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实践练习的形式。有条件的话,授课教师在课程实践上也需注重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将实践主题与课程内容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课程实践训练中的理论讲述部分,授课教师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再让学生经过点对点适量的设计训练后,确保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的训练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修改课程考核方式
在教学理念方面,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是需要授课教师重点关注的,所采取的考核方式也应贴近学生的个人能力,能体现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而获得的学习成效。包装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偏实践类的课程,授课教师通常不采用试卷考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情况和在实践训练中获得结果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将阶段性作业平时成绩及综合设计作业的评定成绩,通过设定二者的成绩比例作为课程最终成绩。一般会设定为30%和70%或者40%和60%。授课教师在注重作业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平时成绩。如出勤率、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都设置好相应分值,作为学生的课程平时成绩。学生在课堂上所了解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拓展知识的自主学习环节,授课也应该设置相应的考核成绩,以督促学生熟练掌握。
包装设计课程的设计作业特色是理论和实践并重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教师拟定能够体现课程学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反映训练成果的设计选题。设定明确的命题要求和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注重既需要展示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1]同时,也通过课程考核促进授课教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 包装设计课程教赛融合
在所有课程里,教学者与学习者观察、思考并发现问题都需要从新的视角去切入。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等与包装设计相关的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深层次的技术探寻精神。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包装设计思维、外观美学和包装实用性是课程中重点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表现意识、包装材料的认知和设计敏锐力也是需要加强锻炼的地方。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以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构建为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做的主题设计、实训练习的专题指导遵循“分层次、个性化、针对性”三点指导原则,此为实践教学内容。
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作为实用型民办高校,注重教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以赛促学。授课教师在决定课程教学的选题训练时,注重与主题竞赛或者企业命题项目融合,丰富平时教学活动,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包装设计课程内容相关的原理、方法及设计程序学生在经过前期理论部分的学习后,已基本了解并掌握。为巩固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知识体系,授课教师通常以命题设计项目加强训练。开展具体设计实践训练,合理设计相关实践项目内容需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2)充分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势。主题类设计选题,按照课程内容设定不同训练要求的主题选题,自拟选题开展设计。竞赛类设计选题,结合当季设计竞赛,选择合适的主题作为课程作业,设计内容要与竞赛要求保持一致,这类选题局限性和限定性高,有时并不能找到合适的选题。企业项目选题,结合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实际项目,选择设计类命题,增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课程后期的教学内容中,讲授内容围绕包装设计方案展开,方案命题可为竞赛类设计选题或企业项目选题。授课教师可选择重点讲解实践和前沿理论的结合,通过贴近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促使学生了解专业设计流程及内容,掌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各种设计项目的设计规律与表现技法,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具备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之后,授课教师可选择让学生分类探讨设计案例,鼓励学生积极投稿竞赛,参加社会实践项目,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表现语言呈现出有思考的设计作品。教赛融合可以在学生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对专业有相应基础时,对标“人才需求”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培养特色,检验教学体系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偏差,促进提升教学和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学生以效果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是教赛融合的项目教学特色,教赛融合的课程教学方式成为辅助培养新一代设计人才和强化提升未来设计师设计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同时,高校需加大跨学科构建课程体系的比重,强调课程中艺术、设计、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思考不同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可行性,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2]在包装设计课程上,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包装设计的课程内容,并结合现今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思考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践行绿色包装概念。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思考时对安全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侧重,对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是设计方案的升华,最终将其融入到学生的设计实践中。
4 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需要平衡好课程与专业培养及相关知识体系的关系,科学整合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尝试以教赛融合为引领,以信息化教学为保障,采取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多种途径增强课程训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艺术创新表达的设计方法,拥有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教赛融合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超越的过程,帮助其形成独立的设计意识。竞赛与教学实践相互依托,是创新务实的课程重组和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3]教师对课程发展的思考,有利于提升专业课程品质,促进专业课程发展,最终目标都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水平,加强各专业知识理念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