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的逻辑体系

2023-01-22熊晓辉

齐鲁艺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1]“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2]可见,“人民性”音乐创作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政治立场,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根本要求,它坚持以“人民”形象为题材,用积极的音乐素材歌颂人民,充分彰显新时代音乐创作的人民本位。从“人民性”音乐创作的实践逻辑来看,它不仅包含了为人民群众进行音乐创作的宗旨,而且又在音乐创作的叙事逻辑层面阐明了人民与音乐艺术的关系。习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论述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3](P18),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当代文艺创作的本源就是文艺“人民性”的问题,“人民性”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根本属性。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新时代音乐创作的“人民性”逻辑基点,正确认识音乐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事实证明,以“人民性”为核心的音乐创作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人民性”音乐创作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音乐文化过程中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尤其对新时代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理论维度:“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的品格

音乐创作是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往往通过某种具体的、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它却是一种精神上的生产活动,需要发挥创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因素。所以,音乐创作的核心内容就是表现社会性的利益与价值。习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5]他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6]可见,“人民性”问题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认识与把握音乐作品价值导向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性”立场,处理好“人民性”音乐创作的理论维度,创作与塑造出富有新时代精神的音乐形象。

(一)历史叙事:新时代音乐创作的路径选择

习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7]可见,音乐创作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并能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进而又通过诠释美的感染力来影响和赞美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8](P16)而列宁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指出文艺应当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9](P96)。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也曾多次提到“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属于人民”等论断。这一切都为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音乐创作本质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基础和路径选择。实践证明,音乐创作不能脱离人民,人民也离不开音乐艺术,人民群众在不断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他们已经成为音乐创作的主体。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0]“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11]同时还继往开来地反复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2]。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非常深刻地论述了人民群众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作用,希望创作者要自觉地去深入现实生活,自觉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创作时必须考虑人民的喜好和需求,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总书记在遵循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民性”的概念,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3]。人民才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习总书记的一系列经典论断为新时代音乐创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人民性”音乐创作的丰富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政治价值。

“人民性”音乐创作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马克思文艺理论指出音乐创作需要物质资料作为基础,但我们的音乐创作却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更看重内容和意义,因为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的精神内容,而生产、消费、交流等手段都是为了到达这一目的的途径。习总书记非常明晰地看出了当下我们音乐创作的首要问题就是浮躁问题,并指出:“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4]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精神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果违反了音乐创作的自律性,就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从叙事角度来看,“人民性”音乐创作是论述“人民”与“音乐”两者关系的重要体现,是音乐审美中“音乐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祈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主张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所以,坚持“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音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音乐创作的必由路径。“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已经成为音乐工作者们的价值认同,它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前行,使全国各族人民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的根本内涵就是“人民”的概念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在音乐生活中体现广大群众的主体价值。

(二)核心要义: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一论断,因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高,精神生活更显得突出,从而对多彩的音乐活动要求更高,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15]新时代,由于人民群众对音乐作品质量的更高要求,迫使创作者们去大量创作能够反映社会的无数审美形象,把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写入音乐作品之中,充分体现音乐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作经验。实践告诉我们,音乐创作者不需在舞台上,而是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把思想与情感投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到音乐创作里,这样的音乐创作才能接地气,音乐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需要新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语境下,音乐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具体表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上,把“人民性”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把追求真、善、美的音乐标准作为音乐创作的社会价值,用“人民性”音乐创作观念来振奋民族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和文化观。赵季平的音乐创作充满着“黄土”以及“乡愁”的复杂情感,其中《红高粱》《嫂娘》等许多音乐作品就是活脱脱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因为扎根于人民,深受群众喜爱。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表达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和愿望。

(三)规制创新:推进中国音乐创作的新发展

新时代的音乐具有炽烈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它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了新时代音乐的根本原则。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他们既是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音乐创作的目的与归属。音乐创作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因为人类对音乐活动的需求时时刻刻存在,音乐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是评价音乐活动、推进社会进步的最佳尺度。社会需要发展,音乐需要创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不断进行生活与音乐艺术的积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16]可以说,音乐创新对发展新时代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发展与繁荣新时代音乐的基本方式,创新应把“人民性”作为最高的价值目的和价值定位。

“人民性”音乐创作是新时代音乐发展的首要因素,而音乐创新又是满足人民需要和艺术规律呈现的动力和依据,音乐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了群众的朴实感情。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都应该勇于创新,弘扬社会正能量,用精湛的艺术手法推动音乐创作发展,充分体现音乐作品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原创性。习总书记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在精准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创新与传承的辩证关系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经典论断,笔者由此引申出发展与繁荣新时代音乐的新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音乐创新是音乐发展的本质要求。音乐创新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其直接目标就是音乐繁荣与发展,以“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为导向,才能将音乐创新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第二,音乐创新有着现实基础。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变革,也正经历着一场宏大的实践创新,已经将“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价值定位。第三,音乐创新有着丰富的滋养和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音乐的精神血脉,它赋予了音乐作品的中国特色,而且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作为音乐创作的评判标准。

二、实践逻辑:“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的内涵属性

“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其创作思想内涵的属性问题,它所表达的内涵不仅是要反映人民的需求、表达人民的意识,同时也是将音乐推向舞台,客观真实地演绎社会现实,完成音乐作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17](P1)的使命。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根基

音乐的属性和音乐的目的是音乐创作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切音乐创作活动的落脚点,坚持党的领导又是做好音乐创作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重要指导力量。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8](P857)这一论断精辟地概括了音乐创作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等上的一系列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发展思想,对“人民性”文艺创作的本质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综观音乐创作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人民性”音乐创作是带有强烈阶级属性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观念,关乎我们党性、阶级性的立场,体现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9]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根本要求,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音乐发展就失去了价值标准。“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指向与根本立场,共产党在音乐创作工作中起到领导和统筹规划作用,是新时代音乐创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根基。

(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音乐创作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制度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有力保障,“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20]。音乐创作是社会生产的一种门类,而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音乐作品的生产,恰恰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协调并指导着音乐创作。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21](P70-71)。新时期习总书记针对文艺创作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22],并提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为根本目标。总书记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论断,为我们深刻把握音乐创作本质、探索音乐评价标准、强化音乐艺术属性等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新时代音乐创作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因为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价值判断与定位,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前提条件。要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当作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主角,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

(三)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人民性”音乐创作的目标

习总书记在一系列相关文艺创作的讲话中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人民性”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并指出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上说,“人民性”音乐创作能够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实践证明,“人民性”音乐创作能够发展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继承中国文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够弘扬并树立中国精神。“人民性”音乐创作不仅是人民群众个人的音乐创造行为,还是一项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社会活动,同时又是国家行政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过程中,“人民性”音乐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作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必须首先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理念,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音乐作品。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由音乐创作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要求所决定的。“人民性”音乐创作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创作中“文化自信”的有力表现,是中国走出去,与世界各个国家相互交流的信心保证。新时期,我们应该对“人民性”音乐创作加以规制和引导,充分发挥“人民性”音乐创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巨大作用。

三、价值向度:“人民性”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文艺路线的一条主线,“人民性”音乐创作是新时代音乐创作思想的价值核心,这在新时代音乐创作过程中已经达成了价值共识,而且实现其价值共享。

(一)坚定意志:统一创作思想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4]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性”音乐创作必须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实现其政治价值,其政治价值取向就是“治国理政根本价值取向得以有效转换为文艺学知识域创新知识命题,使人民本体论社会命题具体化为文艺的人民本体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过程中具有本体价值意义的命题建构。”[25](P58)音乐创作者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主体,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形成的,他们创作的作品有着对文艺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本质规定,所以创作者常常具有双重角色,既是特定的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角色,而且还在进行审美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角色,他们除了站在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反映生活外,还一直用特定的社会文化观去观察生活,是构成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统一创作思想,就是要求创作人员必须体会和熟悉人民群众的情绪,重视和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心理,并通过民众喜爱的音乐作品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基础,使人民群众感奋起来,同心同德创造美好生活。

(二)夯实立场:凝聚创作力量

物质本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因为社会生活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习总书记从物质本源论的维度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26]所以,创作主体必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27],这些是我们音乐创作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28](P107)那么,我们的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物化的意识,是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评判,弘扬正能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事业,这需要通过共同理念达成“人民性”音乐创作的价值共识。“人民性”音乐创作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通过建构音乐真实性来打动人民群众的,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完全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聂耳的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何占豪与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民形象,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29]“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完成,共产党人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音乐创作思想的主体,他们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引导者。有的音乐工作者在音乐创作中偏离了政治方向,脱离了生活体验,对客观的现实生活进行虚构、编造、歪曲,导致了音乐作品严重脱离实际。所以,新时代音乐工作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提高阅读与审美能量,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音乐工作者必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三)实践主张:引导广大群众参与音乐活动

历史证明,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在文艺方针上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音乐活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人物之一葛兰西,曾经批评当时的意大利文艺创作者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在艺术形式上表现的十分僵化。葛兰西说:“至关重要的是,新文学需要把自己的根扎在实实在在的人民文化的沃土之中;人民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倾向和诚然是落后的、传统的道德与精神世界。”[30](P453)可见,人民的音乐一定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实际与艺术祈求,人民是一切音乐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事实也证明了,在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不断推动音乐活动的发展,为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不能偏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根本利益。习总书记深情地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31]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同样也是音乐创作的主体,音乐创作活动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精神活动,恰恰是人民群众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民的本质力量是通过音乐作品体现的,是塑造“剧中人”的重要途径,能否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音乐作品,主要还是看创作者能否扎根于人民群众,能否从人民生活中吸取素材。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以及对“人民性”音乐创作的全面回答,无疑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的标志,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从政治价值出发,必须重视“文艺为了谁,文艺依靠谁”等问题,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想,就是对音乐创作最彻底、最深刻的揭示。“人民性”音乐创作的逻辑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第一,音乐家要自觉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创作热情,从人民真实的情感中吸收音乐创作养分。第二,把“人民性”音乐创作思想理念作为音乐发展的根本路线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灵魂。第三,充分调动社会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达成政治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人民性”音乐创作中实现价值共享。

猜你喜欢

人民性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