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与陈望道留学报国的历史启示

2023-01-22杨阳

神州学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陈望道归国共产党宣言

文 | 杨阳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勉励留学归国人员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这是对留学归国前辈为中华民族复兴所作贡献的肯定和褒扬,也是对当下留学归国人员的寄语与厚望。自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以来,100多年的中国留学史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血肉相连,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由于中日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留日学生,他们不计名利、孜孜以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特别是1920年面世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它在风雨飘摇中问世,在炮火连天中传播,在时代变化中更新,它的译者正是留日归国学者陈望道。

一、从奇闻到见闻:诞生背景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出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很快,《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据统计,到1895年夏恩格斯逝世时,市面上已有18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1]然而,直到1920年,《共产党宣言》都没有完整的中译本面世,只是一直被零散地翻译成中文。

(一)《共产党宣言》早期译介情况

《共产党宣言》在早期只作为知识被单纯地介绍,并没有过多地引起重视和探索,主要通过三个群体开展翻译与传播:一是传教士与晚清士大夫,他们将部分词汇从英文音译成中文,如1877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口译、蔡锡龄笔述的一段文字,将communist音译为“康密尼人”“康密尼党”;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日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日文将《共产党宣言》节译成中文;三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除了通过日文部分翻译《共产党宣言》,还尝试通过英文、德文、法文等语言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2]

(二)《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情况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在救亡图存道路上探索的国人打开了一扇窗,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先进知识分子们创办杂志、广开言路,潜心研究、发表文章,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他们凝心聚力,形成研究团体,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唇枪舌剑,以杂志为战场,展开了“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的论战;他们深入学生、工人群体,激情演讲、深入调查。[3]而《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在由片段翻译向完整翻译迈进。

二、从见闻到全文:诞生回溯

1920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无目的走向有计划,《星期评论》物色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选,邵力子得知后,力荐陈望道,举荐理由有三:中文功底深厚、精通英文日文、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翻译的不二人选。[4]

(一)留日学生陈望道

关于自己的学习经历,陈望道自己介绍:“我是在农村读国文,绣湖学数学,金华攻理化,之江习外语,到了日本,则几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无不涉猎。”在日期间,他先后在日本的五所学校就读——在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在早稻田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和中央大学法科学习,还参加了东京物理夜校的学习,修习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以及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他还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学生组织,结识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留学归国时,还带回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这些都为他日后开展翻译、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奠定了基础。[5]

(二)教师陈望道

1919年,陈望道回国,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教学之外,他笔耕不辍,陆续发表《扰乱与进化》等多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文章,同时还参与编辑《校友会十日刊》。他与同事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一起,在同样有留日经历的校长经亨颐的支持下,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但此举招致当局政府的不满,特别是学生施存统刊登在《浙江新潮》上的《非孝》一文,引起了当权者的恐慌,省教育厅、省府和军方一致通电北洋政府要求禁掉《浙江新潮》,教育厅还责令经亨颐开除施存统、解聘陈望道等四名教员,后又解聘经亨颐,省长直接下令解散一师。这一风潮在1920年3月随着警察的进驻达到了高潮,4月,“一师风波”在学生的坚持和社会的声援下落下帷幕。虽然这场风潮以学生取得胜利告终,但在这之前,陈望道已经离开了杭州一师。[6]

(三)译者陈望道

在邵力子的力荐下,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启了“播种”事业。为了避免被发现,他在家乡的破旧柴房里,靠着一张桌子、两张长条凳、一盏煤油灯,参考日本《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所收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7]借助字典翻译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因需要对《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进行中文翻译,这本花费比平时译书多五倍功力的小册子,让他发出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感叹,也留下了“墨汁当红糖吃”的趣闻。终于,在暮春时节,陈望道呕心沥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有了最初的模样,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设法出版。

(四)共产主义信仰者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翻译完成后,1920年5月,陈望道来到上海,任《新青年》编辑,并参与创建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草拟工作。年底,他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复旦大学、平民女学等校担任讲授,此后的陈望道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底,陈望道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后因与陈独秀政见不一致退党。然而,陈望道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爱党爱国的脚步,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爱国民主运动等,致力于修辞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直到195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0月末,走向生命尽头的陈望道将自己毕生的积蓄交给了国家。[8]

三、从文本到实践:价值启示

1920年8月,位于上海市辣斐德路成裕里的“又新印刷所”出版了第一本全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初版的1000册很快被抢购一空,次月再版的1000册,将封面的“共党产宣言”更正为“共产党宣言”,很快也售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篇章,早期中国很多共产主义者就是在其指引下,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为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浴血奋战。此后,《共产党宣言》又被多次翻译、出版,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必读篇目。时至今日,其宝贵的时代价值仍在持续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背景和理论价值,强调信仰的力量。

(一)时代价值: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考《共产党宣言》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二是共产主义者的目的,三是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及奋斗目标,起到了临时党纲的作用,并通过党员内部学习,在提高早期共产党员和接近共产党人士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宣言》为我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亮明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这是中共党史上以中国共产党命名的第一篇历史文献;二是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与列宁主义这两者的核心思想结合在一起;三是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成为早期共产党员内部学习资料;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召开和党的正式建立起到了促进和奠基作用。[9]1921年7月,经过短暂的准备,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共一大正式召开。自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他们制定了纲领、明确了奋斗目标,革命道路变得清晰可见,革命方向明确可握。这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更是无数先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所学努力传播的结果。

(二)现实启示:为留学归国人员指明了方向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完整中译本的面世凝结着大量留学归国人员的汗水与智慧,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无声的红色资源,默默地在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示历史的足迹,对坚定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它又是有声的红色故事,透过纸上的文字讲述着一群热血留学归国人员的爱国故事,对当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启示:一是要胸怀“国之大者”,不在功名利禄中浮沉。从百年前的陈望道,到新中国成立时的“两弹一星”元勋,再到21世纪的黄大年们,他们无一不舍弃个人名利,执着于理想,倾尽毕生所学,服务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在多元文化中迷茫。百年前的留学归国人员见识到国外的种种不同,仍立志于用自身所学改变祖国面貌。与百年前的单向输入不同,新时代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对每一位留学人员提出的要求,因此,为中外交流搭桥架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成为新时代留学人员的光荣使命。三是要发挥专业所长,不在故步自封中彷徨。1900年,由第一批留日学生戢翼翚担任社长的翻译团体“译书汇编社”在日本成立,这是留日学生成立的第一个团体,距离晚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仅仅过去3年多,他们竭力翻译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日文书籍,希望能为祖国的改变作出自己的贡献。当代留学人员也应怀揣经世济民的理想和抱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陈望道归国共产党宣言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吴士文与陈望道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