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12-27屈文谦
文| 屈文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深刻阐述,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远部署,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进一步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刻理解更高要求,把好正确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更高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深入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与艰巨。“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惟其艰难,所以伟大。我国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不同于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我们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能量来源和动力保证,我们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伟大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蓄积人才力量,夯实人才基石。
要主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意义重大。我们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要致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内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对外切实展现大国担当,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不同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路子,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积极、深度参与各领域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化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盼。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要始终把好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通过构建大学工内循环、大思政外循环、校院层级循环“三个循环”,通过优化网上网下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三个协同”,抓好骨干队伍,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学生思政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精细化、精准化,擦亮青年学生信仰底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夯实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重要地位。要始终践行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加大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精神、中国精神的涵育,提高青年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青年学生创造性运用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积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要着眼人类未来,塑造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解决当今全球性问题、局部性冲突的根本所在。只有立足于共同价值,各国才能更好增进理解与互信、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高等教育要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大力弘扬和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着力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全球治理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全球发展事业注入青春活力。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021年,武汉大学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试验班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高度开放和包容的现代化,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互利共赢是我们的开放战略,我国现代化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对外开放的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紧缺专业、急需领域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长远规划,久久为功,为我国打造一支数量众多、布局合理、质量优良的人才队伍贡献高校力量。
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接我国国际合作新需求,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聚焦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层次产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大批在相关领域具有一流的专业能力、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专家,切实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要着力推进人才国际化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发展的优越环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高校,让高校成为一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推动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国际化,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期交流等方式培育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推动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要加快推进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代形势,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在通用语人才培养上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固化的语言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外语能力、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也要大力推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小语种语言人才的培养,将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与国别区域研究贯通,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储备人才。
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视野培育,通过推进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全球治理课程等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拓宽学生国际理解实践,强化相应支持保障体制机制,提高青年学生理解、尊重和借鉴其他文化文明的能力,推动更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