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策略

2023-01-21朱欢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逆向作业目标

朱欢欢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99)

当下,许多一线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路径设计教学:先进行教学设计,再组织课堂教学,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作业和评价。这种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在于无目标导向,教学评分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逆向教学设计”是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威金斯和迈克特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后提出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所谓“逆向”,是先确定学习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的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由“大概念”统摄,强调“单元整体”“目标导向”,是以终为始、评价先行的设计。“作业即评价”的理念在“双减”背景下得到广泛认可,“评价先行”意味着“作业先行”。在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关照下,先设计作业,再设计教学体验和过程,可以改变教学评分离的现象,让作业成为教学指南。

一、目标结构化——指向“学习结果”

逆向教学设计首先确定学习预期结果,是目标导向的设计。“逆向设计要求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1]这一要求意味着作业设计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搭建作业目标框架。“单元作业目标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内化,呈现一定的结构性”,[2]清晰指向“学的结果”。单元作业目标应包括重点目标与课时目标,制定单元作业前,应先理清二者关系,建构单元作业目标层级体系。

(一)提炼大概念,确定重点目标

逆向教学是“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提炼单元学习的“大概念”是确定单元作业重点目标的靶心。“大概念是关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论断,是可迁移到各种情景的概念性理解。”[3]基于语文要素提炼形成的“大概念”是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结合每课课后思考题、交流平台、习作要求等内容,提炼出本单元的大概念“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梳理信息,能帮助概括段落大意”,将“能找到关键语句,对关键语句进行增添、删改,概括段落大意”确定为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课时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推进。

(二)着眼大单元,细化课时目标

制定单元作业目标时,应聚焦单元的共性,考虑单篇课文的个性,将重点目标细化、分解成课时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梯度。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一课的小泡泡、课后思考题提示了本课的目标应有“认识关键语句”“发现关键语句的位置”“增添、删改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等。略读课《小虾》的导读提示要求“说说第3 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据此可将本课目标定为“运用学到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从精读课到略读课,通过课时目标的细化、进阶,实现单元重点目标的达成。此外,单元内各课时还有常规的基础性作业目标,如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日积月累等。这些作业目标也应一并呈现,让重点目标与基础性目标构成单元作业目标体系。为了让作业目标可视化,清晰地指导作业题目编制,可制定单元目标框架图(见图1)及单元作业目标细化表(见表1)。

表1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目标细化表

图1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目标框架图

二、内容工具化——提示“学习路径”

传统教学过程中,作业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端”,学生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完成作业,作业功能长期被窄化为“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评价先行,并与教学活动如影随形。“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将评价‘嵌套’其中,对学生认知、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追踪’,实时了解学生学业成就水平”。[4]此时,完成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作业内容可转化为学习工具,提示“学习路径”,促进自主学习,发挥导学功能,为达成学习结果创造条件。

(一)设情境,联系真实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语文教育的语用学理论来看,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情境下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产物,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需要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5]包含真实情境的作业,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水平,体现逆向教学设计素养导向的育人要求。借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命题建议,情境的创设可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和学科认知三个方面入手。

1.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提升参与感和新鲜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之适应,作业中生活情境的创设,可关注社会现象、家庭场景、学校活动等,让学生在作业中提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劝告”,联系社会生活经验,可设置作业题目为:

暑假期间,为了遏制本地突发的新冠疫情,社区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检测过程中,不文明行为屡有发生。请你记录一种不文明现象,并对有不文明行为的人员进行劝告。

2.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呈现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创设个人体验情境,注重强调学生的“自我”身份,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凸显自我意识,生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或完成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创作等。个人体验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融入知识世界,让学习自然发生。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单元中,《乡下人家》一课的课后思考题有想象画面,为课文配图的要求,选做题要求学生用一段话介绍眼中的乡村景致。受单元习作主题“我的乐园”启发,结合本课目标,可为《乡下人家》一课设计个人情境体验作业如下:

还记得你见过的最美乡村景象吗?洗一张照片,在照片的背面写下你愉悦的感受。把照片带到学校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和大家共赏美景和美文吧!

这一作业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体验,在单元作业中承上启下,既为单元习作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3.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的创设指向帮助学生调用和获得学科规律性知识、技能,发展语文学科的认知能力。创设学科认知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有意识地建立学科结构化认知。学科认知情境的作业命题注重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高理解、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例如,三年级上册《小狗学叫》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预测”的阅读方法,感受续写故事结局的乐趣,教师设计以下作业:

故事结局不同,往往是作者想传达不同的道理。请你再读课文,猜一猜故事结局,说一说预测的依据,并填写表格。

(二)搭支架,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作业内容的设置一般仅含题目与答题区域。学生回答问题时遇到难题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经常停滞不前,丧失完成作业的兴趣。在作业设计时,在单元核心任务处、重难点处、易错处设计合理科学的学习支架,有助于点拨学习思路,提示学习方法,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学习支架可采用小泡泡、知识贴士、资料袋等形式。

例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爪”这一多音字的读音,学生经常辨析不清。可利用“知识小贴士”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并自主辨析字音与字义的关系,降低学习难度。作业设计如下:

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爪(zhǎo)

B.鸡爪(zhǎo)

C.鹰爪(zhǎo)

D.张牙舞爪(zhǎo)

作业题目亦可成为支架,提示学习路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的作业,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工具和内容。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肥皂泡》时,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师经常利用实物、动画、图片等手段,教学理解词语的方法。本单元的重点不是“认方法”而是“用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句子,作业可作如下设计[6]:

以上这组题目的题干即学习支架,提示学习思路,循序渐进地唤醒学生学习的经验——复习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测等三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通过第4 题,提示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中难懂的词语,句子意思就清楚了。

(三)添符号,外显思维过程

思维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思维的抽象性让其可视化过程充满挑战。思维可视化的工具极少,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逆向教学设计下的作业,“嵌套”于学习活动过程中,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工具。通过优化设计,增添符号,改变内容呈现方式,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提供帮助,方便教师监测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

1.增添图表符号,概化思维脉络

图表是呈现思维常用且有效的工具,结构清晰的图式、表格可以激发学生想象性、逻辑性、发散性的思考。作业设计时,以核心知识为出发点,多用图表设题,既有助于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有利于教师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秋天的雨》一课,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见图2),让学生填一填,画一画,直观引导其抓住景物和表示颜色的词,清晰感知重点段落的结构,自然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图2 《秋天的雨》思维导图

2.增添媒介符号,活化思维场景

在信息时代,音视频等媒介在日常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作业中增添媒介符号已具备可操作性。教师可把微课、音视频做成二维码,附于书面。在作业中,通过扫码,营造逼真情境,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二维码收集作业答案,快速做出质量分析,为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并调整学习过程。

三、形式多样化——凸显“学习价值”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系统变革,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是根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全面考虑后的最终环节。在逆向的过程中,作业与教学活动是可以相互嵌套、动态开展的。作业功能应然向多元化发展,转变为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这要求作业应凸显素养导向的学习价值,形式多样,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推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一)增加实践性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做中学”,推动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向注重实践性转型。但大部分常规语文作业仍然囿于知识的堆砌,作业中的实践性元素不足,不能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未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设计良好体验,帮助学习者习得知识、追求理解。逆向教学设计视野下的作业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学习的过程可视为完成作业的过程,增加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习与生活的融合。

语文实践性作业应调动多感官参与,综合安排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让作业成为真正可实现的语文活动。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作业设计,综合考虑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密切古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性,具体如下:

《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歌中均出现了可爱的小动物,能分别帮它们制作一张名片吗?(参考语文书第12 面“桃花”名片)画一画,写一写,贴一贴,把你的作业展示出来。

作业设计还可以多嵌入表演、演讲、辩论、劳动、绘画等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二)补充合作型作业

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要技能之一。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充分发挥作业导学功能,语文学科理应增补合作型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作业除了巩固知识,也积极发挥育人作用。合作型作业可分为师生合作型、亲子合作型、生生合作型,旨在转变个体完成作业的状态,让学生在团体中互帮互助,建立自信,增进人际交往。合作型作业一般依托“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由多人共同完成。常见的合作型作业有课本剧表演、制作习作集、社会调查、亲子共读等。

(三)搭配长周期作业

长周期作业的“长”,是指需要一个时间段才能完成作业。与一次性就能完成的作业不同,长周期作业是以挑战性问题为基础,以任务、项目为载体的作业,通常需要坚持几天或持续一个月,甚至贯穿整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通过长周期作业,得以迁移运用知识技能,面对挫折意外,培养探究能力。常见的长周期作业有读书摘抄、观察记录、班级日记、故事接龙等。通过完成长周期作业,学生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系统的知识技能,锤炼坚持不懈的品质,收获较大的成就感。

综上,在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关照下,作业设计的环节前置,通过目标结构化、内容工具化、形式多样化等策略,延伸拓展小学语文作业功能。作业成为教学指南后,指向学习结果,提示学习路径,凸显学习价值,清晰明白地提醒师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为建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的高效课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逆向作业目标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