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功能为指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探索

2023-01-21蔡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陀螺词语

蔡敏

(福州市宁化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4)

我国《教育大辞典》(1998)中提到,“作业有助于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目前,作业设计多指向知识的巩固功能、习惯的塑造功能等,常常不能凸显教学目标,缺乏与教学的关联,普遍存在重复性的操练、设计单调乏味等问题。本文将以作业的功能,如诊断评估功能、辅学功能、巩固拓展功能等为指向,进行针对性的语文作业设计,以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谋求作业功能的最大化。

一、精准诊测学情:靶向教学,发挥作业的诊断评估功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教什么、怎么教,绝不是教师凭空而想的。作业的“诊断”功能即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掌握情况等。发挥作业的诊断评估功能,无论是前置作业还是课后作业,都将成为教师教学的“定位仪”,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实施靶向教学。

(一)前置作业:巧用课后习题,摸清预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都设有不同梯度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以往,不少教师在教完一篇课文后,将课后的习题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巩固完成,多数学生仅仅是将课上的笔记再“搬运”一次而已。这样的作业不仅重复低效,而且无法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因此,可将一些课后习题转化为预学作业,先做再教,让作业成为教师教学的“先行军”。

例如,《景阳冈》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不少带着古代白话文色彩的语句,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造成一定的障碍。课后安排了四道习题,其中,第一题是:“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哨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笔者将其设计为这样的预学作业:

默读课文,整理遇到的不懂的词语,制作“词语手账本”

1.我通过__方法,猜出(客官)这个词语是___意思。

2.我通过__方法,猜出(哨棒)这个词语是___意思。

3.我通过__方法,猜出(筛酒)这个词语是___意思。

4.我通过___方法,猜出()这个词语是___意思。

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统计后,学情诊断如下:第一,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显单一。学生运用较多的方法是“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其中,使用“借助注释”猜测词语意思的有35 人,能“联系上下文”的有24 人,而使用其他方法的人数较少。第二,片面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有的学生在理解“筛酒”这个词时,通过查找“筛”字的意思,将这个词的意思理解为“过滤酒”,而文中“筛酒”的意思应为“倒酒”。

通过前置预学作业,诊断评估出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此,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并不急于交流“手账本”中的词语,而是让学生开展“词语对对碰”游戏:四人小组为单位,找出共同关注的词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方法。例如“请勿自误”这个词,学生有的运用“拆字法”理解,有的通过“联系生活”理解,还有的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方法各不相同。这样丰富了学生对理解词语的方法的认知。接着,出示两个情境:一个学生利用查找资料知道文中“吊睛白额大虫”的意思,另一个学生直接借用文中的插图理解这个词。在一番交流后,学生明白,理解难理解的词语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要选择更科学、更便捷的方法。以上案例中,通过预学作业诊断出学情,进而优选教学内容,重置教学环节,以达成学生“能掌握多种方法理解难理解的词语”的学习目标。

(二)课后作业:分解语文要素,达成目标

课后作业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要点掌握情况的自我诊断。传统的作业基本围绕新的字、词、课文内容进行设计,比如抄写生字、默写古诗、听写词语等,而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课文一篇篇地层递式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达成,课后作业设计可以围绕语文要素是否达成而进行,发挥作业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功能。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从整体上安排纵向式的规划作业(见表1)。

表1 作业活动分配与规划表

作业项目1“扫码听录音并作答”,可安排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纸的发明》教学后,用时5 分钟。这一作业既是对课内文本内容的拓展,又能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本课学习目标,即“能抓住关键句提取重要信息”。作业项目2 的设计,主要是围绕一个意思训练写话,用时10 分钟。这一作业可以安排在本单元《赵州桥》一课教学后。与前一课《纸的发明》相比,这一课更侧重段落的表达训练。安排这一作业,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发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往往采用先概括再具体或者先具体再概括的方式来表达。同时,设置层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项目3 的设计,笔者依据“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设置练习,[2]其中有单选题、图表题、简答题三种题型,分别指向捕捉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的测评。这一作业可以安排在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检测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实现从理解积累到拓展运用的过程。这样的一项项作业,能有梯度、有层递地检测出学生是否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习目标。

二、搭建学习支架:自主学习,彰显作业的辅学功能

传统的作业设计较少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引,缺乏学生立场,忽视对学生学习流程的关注。二十世纪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学中提出的一条重要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作业应为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支架,帮助其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依托支架,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入,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盲点、疑惑点。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高洪波的《陀螺》一课,围绕陀螺,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字里行间蕴藏着“我”对陀螺的喜爱之情。该课的重难点是“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批注,学生大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设计这样的作业(见表2)。

表2 《陀螺》作业单

(一)策略支架

紧扣学习目标,在各个任务环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方法、策略上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效果。如这份作业单分为四个学习活动:“读读”“写写”“说说”“填填”。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准确、流畅地读课文,特别“强调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的要领。第二个活动是认读课后生字以及写字,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活动中,有的学生自我反思,容易把“帅”写成“师”;有的学生则关注读音,认为“旋转”和“旋风”的“旋”是多音字,特别容易混淆等。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比较、辨析中,提升自主学习的效度。第三个活动是概括作者围绕“陀螺”回忆了哪些场景,目的指向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作业中的学习流程为“读课文—概括场景—照样子写”,清晰地指明梳理课文内容的路径。第四个活动是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过程。学习单将课文核心问题化解为可操作的学习步骤,指引学生经历“读—思—达”的学习过程,真正为学生提供“会学”的路径指导。

(二)范例支架

为了突破难点,可通过列举范例,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迁移运用。作业单中“说说”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暗藏的线索,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却是中年级学生习文的一个难点。巧妙设计写小标题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给出范例:(说)陀螺,引导学生将场景提炼成一个字,思考的方向更加明晰。学生不难概括出,课文写了“(说)陀螺→(做)陀螺→(盼)陀螺→(得)陀螺→(斗)陀螺”五个场景。这样就将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也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搭桥铺路。

(三)图像支架

图像支架包括导图、表格、辐射图等,把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可以将学生的思考可视化。图像支架不仅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还能直观外显地输出学生的思考,为学生打通从抽象思维走向具象思维的通道。作业单中“填填”这一活动是借助曲线图像,让学生体会作者因为没有一个好陀螺而感到懊恼,后来又因为叔叔送“我”一个陀螺而喜悦,之后又为自己的陀螺感到自卑,最后战胜了其他陀螺,赢得比赛胜利而感到自豪的一连串的心情变化。通过曲线图像支架,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理解、梳理、分析与输出,让碎片化的阅读感受形成整体的认知。

总之,基于学习支架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在一系列的阅读、表达、推理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

三、创设主题任务群:发展个性,展示作业的巩固拓展功能

围绕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创设主题类活动作业,是以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为基础,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群为引领,有思维发展、言语实践、协作分工,能获得学习成果的完整的结构系统。主题类活动作业更注重指向探究创新、实践操作、多元表达。从时间跨度上看,属于“长作业”,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从作业形式上看,可以选用口头、书面、作品、活动等多种形式,侧重考查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观察、合作、探究的能力。[3]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已经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复述故事的一些方法。笔者基于单元目标,设计“探寻民间故事”的主题性活动作业,为学生创设“民间人物我来评”“民间故事我来探”“民间故事我来编”三项子任务(见表3)。

表3 “探寻民间故事”主题性活动作业

任务一“民间人物我来评”。在班级中发起“我心中的最佳民间人物”评选活动,将作业链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了解故事人物特点以及相关的事件,并制作人物名片。如有学生在阅读《牛郎织女》故事后,被执着、善良、不求回报的嫦娥深深感动,制作了相关的人物卡。人物卡包括“基本信息”和“性格清单”两部分,“基本信息”除了有姓名外,还有别名、司掌、封号等信息;“性格清单”则分点罗列最能反映织女性格的几个事例,如“就算被王母娘娘阻拦,也不顾一切地想见牛郎和孩子们”“不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等。这样以“人物评选”任务驱动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务二“民间故事我来探”。这一任务可以安排在课文《牛郎织女》学习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四大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并用不同的方式,如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呈现自己探究发现的各个民间故事的异同点(见图1)。在任务达成中,学生形成运用辩证、批判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图1 中国民间故事的异同点

任务三“民间故事我来编”。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链接家乡的人、事、物,创编具有家乡风土人情的新民间故事。例如,学生以《海力布》的故事为模型,结合福州的地方元素,如榕树、镇海楼等,创编故事《榕树神》。故事主要讲述很久以前,闽江东南沿海区域经常遭受洪水的袭击,于是村民们栽种榕树祈求平安。大榕树为了感谢村民的栽培,保佑着这一方水土,但是要求村民不能把真相告诉外村人。一天,一个村民把真相告诉了外乡人,使村子遭受洪灾。为了拯救村民,大榕树努力挡住洪水的侵袭,直到被洪水冲走。为了纪念榕树神,村民们建了一座“镇海楼”,并将这片区域取名为“福州”。学生创造性地转化民间故事“基因”,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文学审美体验,提高创作能力。

在大任务驱动下的三个子任务,从搜集资料到分析资料再到运用资料,凸显层次感。各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铺垫,随着任务内容由易到难,学习形式也由独立完成升级到合作完成,把碎片化的知识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陀螺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找词语
做个纸陀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