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童话教学设计
——以《安徒生童话》教学为例

2023-01-21金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安徒生进阶童话

金旦

(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学习进阶,是近几年美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兴概念,是对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和核心概念时,逐级深化、螺旋上升、依次进阶的思维方式的描述,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特别的意义。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逻辑上缺少明确、科学的梯度,学习进阶理论启发教师不仅要追求进阶式的教,即围绕核心概念或主题设计相互关联、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群或学习序列,更要追求进阶式的学,在相互咬合、相互促进的阶梯式上升和阶段性循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进阶。

“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9 个“童话”单元,童话课文达到40 余篇,在习作中也多次要求学生“编童话”“故事新编”。其中,《安徒生童话》有3 篇选入教材,分别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海的女儿》;同时,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还专门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的整本书阅读。在不同年级阅读安徒生童话,要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阶梯式的升级式目标、主题性情境、具身性体验、共鸣式表达、多元化评价,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并在学习中实现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提升。

一、目标升级——从想象进入现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不同学段与童话相关的目标分别表述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童话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呈现进阶状态:低年段教童话,更多关注童话的原创性和想象力,即以“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到了中高段,要由想象转入对价值的体认、对主题的思考,关注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现实理想目标的追求。

《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时,学生刚刚升入中年级,大多还处于低年段的感知体验阅读阶段,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有趣、神奇。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他们喜欢的听、讲、演等方式,以游戏心态入文,使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相融合,教出童话的趣味性和想象的丰富性。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时,学生面对安徒生创作中出现的众多苦难人物形象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本单元正好是“提问”策略单元,可聚焦“语文要素”,将教学重点放在鼓励学生学会多维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并结合疑问之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深度阅读,并尝试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和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出童话的深度。

《海的女儿》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此时,学生即将进入高年级,在童话故事里,他们将由幻想转为现实,获得更多宝贵的人生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聚焦能激发矛盾观念、推进多元思考的真实问题展开思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能力与意识,教出童话的思辨性和现实感。

二、情境迭代——从意象迈向意义

新课标提出,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童话教学需要创设拟真的主题式情境,以精心设计的锚基任务和驱动问题为起点,让学生身临童话情境,同时与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建立联系。依托文本,教师可以设计三个不同的主题情境,从“童话里的想象力”到“童话里的为什么”再到“童话里的人生意义”,从虚拟的想象到想象与现实交融再到对现实世界的探寻,在螺旋上升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对丰富意象的追寻迈向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中最打动学生的不是女孩饥寒交迫的痛苦,而是她划火柴后出现的幻想,火光中的幻想世界正是小女孩的人生寄托,是她的希望所在。教学中,聚焦以“演”“编”为主的感悟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创设“童话里的想象力”的学习情境,设计“说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三项系列活动任务(见图1)。活动任务一,旨在通过绘制故事发展图、复述关键情节、续写故事结尾等方式,呈现清晰的情节和奇特的想象;活动任务二,旨在通过讲述分享和自由创作的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任务三,旨在依托创编剧本、制作邀请函、剧场展示等活动,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1 “童话里的想象力”主题情境

在阅读《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会产生很多困惑:很多主人公的经历是那么曲折跌宕,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历经磨难。这些思考与疑虑,将帮助学生建立“为什么”的深入探究。教学时,聚焦以“问”“思”为主的思维型学习方式,创设“童话里的为什么”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会提问、迁移运用、评价鉴赏”三项系列活动任务(见图2)。活动任务一,旨在通过自由尝试、小组合作、填写清单等方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活动任务二,旨在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提问策略,并将获得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活动任务三,旨在拓宽知识的维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图2 “童话里的为什么”主题情境

在阅读《海的女儿》时,文中小美人鱼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引发学生对“荆棘路上的抉择”的思考。教学中,聚焦以“辩”“创”为主的思辨型学习方式,设置“童话里的人生意义”的情境,设计“话题的提取、议题的探究、主题的延展”三项系列活动任务(见图3)。活动任务一,旨在通过概括情节、鉴赏语言、聚焦矛盾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索;活动任务二,旨在通过现场的辩论赛,深入思考“幸福”的内涵;活动任务三,旨在感悟人生,讨论“你如何看待爱情、平等、母爱、信仰……”,围绕主题或观点有逻辑地思考,有理据地说,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图3 “童话里的人生意义”主题情境

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用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吸引阅读的兴趣,积淀思维的厚度,拓展想象的广度。对于中高年段的学生来说,童话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更多在于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在阅读、交流、探究、思辨中,获得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以及对“悲剧”的多元认识。

三、体验递进——从共情转为哲思

童话阅读是要让儿童快速置身于童话文本,在情境中代入角色,产生具身体验。儿童要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切身体会人物的处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2]在不同年级教《安徒生童话》,要关注童话的意境、现实的情境,并由情趣向理趣过渡,最终将童话的理趣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具身体验中,形成从共情向哲思的进阶。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由于生活条件、现实状况、国家等差异,学生缺少与主人公同频共振的体验,难以对小女孩的遭遇和苦难产生共情。因而,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说故事”的方式再现画面;通过提炼人物变形策略、经历坎坷策略、环境奇幻策略、施展魔法策略、语言夸张策略等,让学生学着“编故事”;通过“演故事”的方式,表现经典童话或者自己创编的童话。童话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审美是“感性”的,课堂中不需要太多的理性分析,而应采取“感性”的策略,通过有递进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读、讲、编、演童话的过程,不仅身临其境地悟情,更能设身处地共情,体验想象的乐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安徒生在童话创作中,常常有意识地注入个人的体验。教学《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在学生多维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半年之前,我读安徒生的作品,没有读懂。半年之后,我重读,这一次我读懂了。安徒生很孤独,强烈的孤独。”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联想、感受与判断。教师相机出示安徒生的传记资料,引导对照作者本人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仔细思考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人物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人物的经历大都是曲折跌宕的?这些人物和安徒生本人的经历有没有联系?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展开一场开放性对话,将自己置入文本的场景中,在提问、阅读、思考、释疑中,明白安徒生丑陋的外表、贫穷的家庭、亲人的离世等,都让他感受到孤独与自卑,因而在豆荚、丑小鸭、汉斯、补衣针、衬衫领子上很容易找到安徒生甚至自己或周围人的身影,增添课堂之外的哲学性思维。

教学《海的女儿》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传达的美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应进一步感悟深层的情感,思考思想、精神的价值和力量,深刻认识到:童话里不仅有想象力、有疑惑、有哲理,还有正在过的人生。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全文,聚焦三次矛盾,引出全文三次最主要的冲突式情节:人,救与不救?药,喝与不喝?刀,刺与不刺?引发思辨:小美人鱼这么做,真的值得吗?你怎么理解小人鱼的每次选择?其实,每个选择背后的价值指向不尽相同,第一次选择拯救王子,是选择奔赴向往的人类世界;第二次选择喝下毒药,是选择过人类一样的生活;第三次选择不杀害王子,是选择对爱和生命的尊重,表现小美人鱼拥有人类一样的高尚灵魂。在思辨、争论中,学生感受小美人鱼凄美无言的自我牺牲,理解小美人鱼最终获得不灭灵魂的痛苦选择,领悟童话的价值与哲理。

四、表达进阶——从生动跨向证据

阅读中的共鸣表达是指阅读者被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深深感动,产生难以抑制、不可名状的心理或情感反应,并通过复述、讲故事、创编等可视化、形象化的方式,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小学低年段注重培养学生生动地表达,到了中高年段,学生要尝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双向提升。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遵循“感知—理解—运用”三维路径来读童话。[3]发挥选文的例子功能,向文本学想象,在生动的模仿中学会创造性表达。如选择“王子与公主”型、故事新编型、“主人公逆袭”型、“奇幻世界”型等童话类型,展开想象,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生动展现属于自己的童话形象。

教学《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时,聚焦“语文要素——学会提问”,鼓励学生多维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通过列提纲、品词析句、画思维导图、查资料等各种方式,将文本结构、事物异同、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和清晰性,并引导学生展开评价鉴赏式阅读,提出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

教学《海的女儿》时,设计议题:“你认为小美人鱼幸不幸福?”在课堂组织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和拓展的资料中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证据。同时,将童话与人生勾连,进一步设计“‘幸福是自己给的’还是‘幸福是别人给的’”议题,通过演讲、辩论、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进一步领悟“童话里有人生,人生即为童话”的深刻内涵。

五、评价跃迁——从质性走向量化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过程性评价,既能考核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现状,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且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的方向和流程,保证教学和评价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学中除了关注现场关键表现,如课堂表现、思维导图、记录清单、自我反思等质性评价外,还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和学进行量化评估。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童话创作”评量表(见表1),在教学《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时,设计“我的提问清单”(见表2),在教学《海的女儿》一课时,设计“主题辩论”评价表(见表3),采用打分或画星等方式,准确清晰快速地诊断学习成效,使评价呈现多种样式和呈现状态。

表1 “童话里的想象力”之“童话创作”评量表

表2 “童话里的为什么”之“我的提问清单”

表3 “童话里的人生意义”之“主题辩论”评价表

表1 既有普适性的要求,比如“语句通顺流畅”“字迹工整”;又有针对性的评价,考虑到学生在创编童话时容易出现的想象力匮乏、故事情节不具体、语言夸张性不强等现象,设计相应的评价要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向文本学写作,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表2 旨在鼓励学生多维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并结合疑问之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深度阅读,尝试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和解决提出的问题,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表3 旨在以思辨性话题统领,以相关议题贯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能力与意识。同时,在评价中融入评价技巧和要领的指导。

总之,基于进阶理论的童话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站在学生的立场,把准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准确预测进阶起点和落脚点,从文体特征出发,制定层级性目标,创设主题性情境,设计具身性体验,鼓励学生共鸣式表达,并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围绕不同的主题,螺旋上升、逐级深化地完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趣味性、探究性阅读中,感受童话蕴含的丰富意义,最终达到“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进阶。

猜你喜欢

安徒生进阶童话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进阶中的北汽新能源
童话镇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
午夜童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