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勾连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建议
2023-01-21缪羽
缪羽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0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凸显教材的编写特色。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对小学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不仅关注单元教学内容不同板块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注重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发展,旨在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教材中每一个语文要素都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四种能力融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运用中形成并逐步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立足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目标进行细化,要求教师通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而且学会“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1]具体到三年级的教材布局上,不难发现“理解词句”这一要素在这一学段的渗透(见表1)。
表1 阅读要素在三年级教材中的布局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的安排上,前后之间有联系,从理解难懂的词语,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再到多种方法的理解,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又直线上升。“理解”“关键语句”是语文要素得以落地的关键因素。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最后理解较难的句子,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体现。[2]教师作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者,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不同学段中体现逐步的提升?单元整合教学中如何精准把握、整体规划?下面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教学为例,就如何实施前后勾连的单元教学进行探索。
一、细思量,明意图,解要素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作为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引导学生明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多彩童年”,引导阅读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也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和语文园地,既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能力梳理,又是一种运用。
本单元范本都是节选名家名篇,分别从自然、生活、想象、事件等不同的角度表现单元主题。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中,溪边、江上和林中三部分,虽然地点不同,却都表现相同的快乐。秦文君的《剃头大师》、冰心的《肥皂泡》,这些名家名篇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生活,且遣词造句上各具特色。孙永猛的《我不能失信》,承载了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是对写作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作家的语言,彰显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与作家写作的文字创新性。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生活实践、想象思维去品味文本内涵。[3]对于自己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明的句子,如何解决?学法用法是学生在本单元应习得的语文能力(见表2)。
表2 本单元理解难懂句子的多种方法
二、聚范本,促内联,教方法
教材选取“多彩童年”为单元主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体验。但较之不同的是,范文中的童年趣事可能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存在些许差异。因此“难懂”之处必然各有不同。三篇精读课文中“难懂的句子”会难在哪里?课前教者就应该通过设计有目的性的预学单,深度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思考:如何化难为易,如何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从理解到体会再到有阅读者自由的品悟,这样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在本单元中融会贯通?
单元范本的安排凸显引领学生学习的梯度。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作为单元开篇之作,句子短小精炼,学生没有诵读困难,难在对短语现实情境的理解。《剃头大师》《肥皂泡》两篇长文,在诵读上有一定的学习障碍。两篇范文语言看似比较浅近易懂,却难在语句处处彰显作家的个人特点,难在句子处处暗藏着矛盾之处,如“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有些句子如诗般优美、生动、缥缈,如“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这些语言文字没有细细品读,很难读出意境,读到心坎里。《我不能失信》在导语部分明确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一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在精读精学后,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实践操练。
因此,本单元设计的“难”句,有以下几种“难”:一是句子中带有难懂的词语,需要从解决难词入手;二是字面不难,但是句子内在含义较深,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学习经验来理解。教师梳理单元教材、分析教材意图,看到要“教什么”后,需要认真思考在课堂上“如何教”。“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既然是“运用”,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套用,而要通过方法的积累,变为实践的运用。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感受过程,提供多元的学习经验,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产生阅读体验。
三、精设计,巧迁移,扶转放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本单元不同课文之间的关联,而且要关注前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从学到习的经历,实现能力的扩充。教学时,教师在单元视域下整体规划、贯通设计、巧妙迁移、从扶到放,使单元范本教学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感知且能运用理解句子的能力。本单元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各司其职,又能形成合力。针对本单元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法运用时也应各不相同,使每一课习得的理解能力在新一课的学习中得到运用、拓展。
(一)精教细学,品味童趣
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范文势必是一个单元学习语文要素的重中之重。这一单元的教学应该在回顾之前习得的“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提升,这样的学习方法在之前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以及本学段第二单元都有涉及。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上,从解难词到解难句,循序渐进。本单元教材选择《童年的水墨画》中的三首儿童诗,展现乡村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富有韵味,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将生活场景中的“趣”刻画出来。在侧重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识字词—想画面—品语言—悟趣味—巧拓展”的思路学习。教学中,以“为诗作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知有趣的事、有趣的景;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品味语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在感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发现诗歌富有想象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以画趣谈”为解句品读的扶手,让学生在童年回忆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画面中感知自然之美。这也是统编教材希望赋予学生的学习体验,自然之美、自然之谜、童年生活、童年成长等美好的主题一直贯穿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初步的感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之一。
(二)习得方法,自主感悟
自主感悟、由扶到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范本教材有属于自己理解层面上的整体感知。学生习得方法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维去揣摩文本背后的的言外之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朝着文本指向去挖掘更深层的表象。本单元《剃头大师》和《肥皂泡》这两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聚焦“理解与运用”,与书本人物对话,与自己的心声对话。《剃头大师》要求学生学会边默读边思考的方式,并思考和回答问题;《肥皂泡》则要求学生学会找一找的方式,并理解难懂的语句。学生或是“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问题”,或是“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除了运用“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中那些难懂的句子。在“品文析句—聚焦精彩—真情分享—巩固所得”的课堂结构中,学生获得阅读经验的积累,学会独立运用理解方法,感受句子中独特的童年趣味。从学方法到用方法,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过度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将生活与人文巧妙融合起来,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丰盈学生的精神生活有机联系、互相渗透。“你认为什么是‘害人精’?什么事让小沙耿耿于怀?我给小沙剃了这样的头,小沙父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阴雨天为什么适合吹肥皂泡?”这些发问,既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感同身受。同时,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是前后勾连的,“理解词句”为四年级的“把握文章重要内容”以及五年级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语文阅读能力做好铺垫。
四、循规律,重运用,学扎实
略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对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检验。统编教材这一编排策略,让学生在学后有向课外自主阅读“涉水”的尝试机会。略读课的教学,不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深层次分析,只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文章的重要信息,解决本单元所对应的阅读问题。只有掌握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才能完成略读任务。《我不能失信》通过事件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细致的描述。课文中一些信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在平静舒缓中充分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且蓄足了丰富的表达之力,与最后一句话形成匹配之势。该文作为单元略读课文,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回顾与检测。教学时,可沿运用的思路展开。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接着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对照课文导读,圈画相关内容,以提取主要信息,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最后由浅入深,由一句到一段。不仅运用文中的关键信息,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连句成段,实现语言积累向运用的转化。
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也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阅读要素后的运用,“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习作要求。对于写人,三年级上册已进行习作尝试,“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写他”,其目的只是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贴近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本单元范本都是以记事为主,但是事件离不开人物,《剃头大师》中“我”、小沙、剃头师傅、姑父的描写,《我不能失信》中宋庆龄的言行的描写等,都是学生习得写作方法的范本。
研读教材,细读教材意图,抓住语文要素纵横关系,重视精读与略读的顺序交错,重视沟通教材中的实践版块,使同一单元中的文章互相关联。精读课和略读课形成合力,强化阅读方法的习得,帮助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顺利过渡。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悟、实践中,不断积累语文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