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电影视效工业生产流程化的新探索
2023-01-21陈向正
孙 璐 陈向正
1.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2.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1 中国电影视效工业生产的现状及困境
技术与艺术是电影的两翼,在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电影历经三次技术变革: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模拟到数字。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技术也迎来了跨时代的变革,从硬件更新到软件迭代,3D、动作捕捉、VR、高帧率、沉浸式音频等技术的成熟,数字电影无论是在拍摄过程还是放映过程都让电影制作突破原有的想象力,从而呈现无限可能。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电影的数字化推进步伐十分巨大,大致可以分为数字剪辑技术的普及、数字录音技术的应用、全流程数字制作技术的推广三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是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数字剪辑技术促进了线性剪辑转向非线性剪辑的技术革命,丰富了创作者的视听表达。电影数字录音技术的使用是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电影由最初的单声道逐步发展至立体声,使得我国数字电影技术飞跃升级。2000年左右,我国电影技术迎来了第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全流程的数字电影制作工艺开始在国内推广应用,中国数字视效就是在这一阶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
中国视效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的中国视效行业内由Base FX、Pixomondo、天工异彩、MOREVFX 等几家龙头企业引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随其后。相比21 世纪之初的视效技术,如今我国在软件技术应用层面与国外的差距愈来愈小,但在视觉经验、软硬件升级以及整体的生产流程化设计等层面,中国的视效行业整体与好莱坞相比,仍有着相当的差距,目前国内的视效公司正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迭代填补产业发展的不足。
1.1 现状:跨地域跨团队的协同与工业生产流程化成为新局势
随着视效工业的不断发展,一部电影的视效制作已经成为一项艰辛且制作量愈加庞大的工作。电影《刺杀小说家》项目使用的摄影棚超过20个,部分摄影棚在青岛东方影都搭建,外景大部分于重庆实景拍摄,跨地域的团队协同工作已经成为当代影视从业者工作的新模式。[2]同时,受疫情影响,远程协同办公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方式。
电影《流浪地球》项目中MOREVFX 承接了800多个镜头,制作人员200 多人参与其中,内部制作了400 多个高难度镜头。部分特殊的大镜头,需要Layout 持续跟进,如 《流浪地球》中从北京矿区采石场一直拉到太空中看到太空站的镜头,调整期大约持续了7~8个月。《刺杀小说家》视效制作受限于机房场地等因素,项目迅速扩大导致生产力以及计算机存储力和显卡等生产工具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电影需要多方合作,随着项目的不断扩大,数据同步和技术支撑上需要越来越紧密的前后期之间的联系,因此,电影工业生产的流程化成为势不可挡的新趋势。
1.2 困境:高端视效人才的缺乏与视效流程化受限
近年来,由于游戏行业在疫情中的扩张使得其对人才的需求激增,而电影视效行业与游戏行业的人才及技能需求存在大量重合,游戏行业大规模向电影视效行业挖取人才,导致电影视效行业人才大规模流失。特效分工是一种资源配置管理优化利用的方式,在工作流程中需要处理的是创作和制作之间的关系。在后期特效制作中,实时进行问题的沟通和反馈对于项目整体进度至关重要,这需要剧组制片人员与特效公司的后期制片人员实现及时的沟通对接。针对渲染工程量大、存储成本高以及远程办公对接阻力增加等问题,如何优化流程成为各大视效公司的难题。
2 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电影视效的成就与新探索
在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电影在一次次实践中突破技术壁垒,中国电影视效达成新成就并面向未来进行新的探索。作为国内头部影视公司,MOREVFX 主力承担了《绣春刀》《流浪地球》和《刺杀小说家》等影片的特效制作,并且已经开始了 《流浪地球2》的筹备工作。
2.1 《流浪地球》筑建视效里程碑
2019年,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 《流浪地球》上映,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实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从无到有的迈进。据不完全统计,该片在后期制作和特效工作两年过程中,由中国团队承担完成的特效约占影片的75%,而他们所经历的概念设计项目大约为3000个,实际拥有的特技道具则达到了10000余个,所使用的特效镜头和大量的计算机图形拍摄镜头约为2000余个。
在视效制作阶段,为了使 《流浪地球》的制作实现高效生产,视效团队增加内部渲染农场机器数量达380台,在高峰期视效计算力需求大的情况下,使用外部的行业渲染农场,大幅提高了渲染的效率。
《流浪地球》无疑是中国电影视效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视效行业的一次较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从技术的各个层面展示出我国当前电影视效技术水平及其成长前景。《流浪地球》仅是我国电影视效技术发展的起步,其构建技术的具体实践与经验将成为我国电影视效技术未来发展创新的重要参照。
2.2 《刺杀小说家》挑战技术高峰
《刺杀小说家》历经了5年制作时间,而特效制作则从主创加入项目一直持续到最后完工制作,共耗时约3年。《刺杀小说家》从立项阶段就开启了视效制作和工业化流程制作,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第一部全面采用虚拟拍摄技术的电影,以MOREVFX 创始人徐建为首的视效团队构建了特效电影的全流程制作。在 《刺杀小说家》的项目筹备中,全部视效镜头共1700多个,影片中异世界90%的镜头都是通过数字特效创作实现的,视效制作耗时26个月,共投入视效艺术家、技术指导、制片管理人员700余人。[2]
视效团队在《流浪地球》视效流程化制作经验的基础上,优化了流程化管理,挑战了技术高峰。首先扩充了后期制作的计算力,在 《刺杀小说家》的项目中,高峰间云上高配计算节点达到2800台,大幅提高了视效渲染效率。同时视效团队与阿里云合作,共同打造影视行业高性能计算 (HPC)解决方案,结合云专线共同完善混合云典型应用场景及云资源配置,率先将计算力需求最大的渲染任务上云,在云端完成渲染任务。此外,在《刺杀小说家》进入了紧张且高强度的后期制作阶段之际,也正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时期,由于视效团队和艺术家们无法实现面对面线下办公,视效团队使用了符合业界标准、合规、安全的云桌面技术,开启远程生产模式,保障艺术家们的人身健康安全,同时在后续生产中,降低了艺术家们的往返时间成本、沟通成本,艺术家可以申请远程查看视效进度和视效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
《刺杀小说家》的成功制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视效流程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解答,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制作视效环节流程化优化的能力,积累了经验,挑战了视效流程化的技术高峰。
2.3 《流浪地球2》开启技术新思路
2020年11月26日,由郭帆执导,刘慈欣担任监制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宣布定档2023年大年初一。在《流浪地球》和 《刺杀小说家》后,中国电影行业的视效流程化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流浪地球2》将在已有的经验和体系中,开启技术新思路。
未来的视效流程化将向更加自助、高效、安全的方向前进。在 《流浪地球2》中,视效团队从三个层面优化视效流程化体系。首先在更新工作站配置方面,之前以Intel i7和i9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处理器在信息处理和程序运行方面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近两年AMD 处理器技术发展迅速,7nm 工艺更是引发了行业内一阵热议,视效团队将之前的Intel Core i7/i9和Intel Xeon E5/E7处理器更新为AMD TR 3970X/3990X 和R9 5900X/5950X 处理器,并购入全球首款搭载AMD Threadripper Pro 3995WX处理器的64核PRO 工作站系统为视效制作提供强劲的驱动力、性能和灵活性。其次,完善本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包括制冷、供电、网络、运维、监控等。最后,引入APM 运维,解决端到端的智能化问题,并提高视效制作的可靠性和质量,降低IT总拥有成本。
此外,2020年10月,视效团队引入炎融存储,能够支撑HPC 级规模IO 渲染计算场景;2020 年11月,测试评估3 种开源存储缓存方案,大大丰富、优化存储方案,不断解决存储烦恼,为视效制作解决后顾之忧。
未来,《流浪地球2》将在实践中开启技术新思路,进一步丰富中国电影行业的视效制作流程化的经验。
3 对中国电影视效生产流程发展前景的展望
3.1 继续进行解决方案的持续性优化
首先,对于电影的视效制作而言,能否云端完成素材编解码、声音处理、调色、特效等后期工作,是提高视效团队与其他生产部门团队合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持续优化视效工作流程,降低各部门之间的流程衔接成本和沟通成本,搭建未来影视工业化生产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成为影视视效制作团队的共识。以MOREVFX 为例,在未来的项目中,其已经实现以北京为中心2000km 远程生产云平台方案,正在尝试实现全球化远程协同生产方案,最大限度实现制片远程审片以及各制作方和部门的远程协同工作,使导演和艺术家的创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云计算支撑的电影工业化体系构建和产业提质升级增效也将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后续迭代改进。[3]首先项目上云需要严格的行业标准,以避免多方协作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因此更安全快捷的接入方式,更好的流畅度和高品质远程显示必不可少。同时,云端的安全性是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电影的制作过程需要严格保密,为防止制作信息泄露,云计算需要开启多重认证和多重授权。远程协同的工作环境因人而异,如何确保艺术家和制作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安全是项目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将软硬件结合,利用AI行为异常检测技术检测环境安全。
其次,随着中国视效项目规模的扩大,视效行业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存储需求,需要大容量、高性能、成本可接受的存储系统,而现有的存储容量与性能,远达不到项目高峰性能需求。因此,构建起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和满足电影视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电影数据存储和存储数据管理系统成为发展共识。
为解决数据存储的难题,影视行业需要学习国内外超算中心如何解决大规模并发问题的技术。近年来,高性能计算/超级计算发展迅猛,全球超算强国都在加快布局下一代超算和筹划研制E 级超算,E级超算被公认为是全球超算界的战略发展制高点。同时,存储方案的更新也至关重要,如存储弹性方案,“缓冲”方案(如GageshaProxy、Alluxio),提升现有存储的生命周期方案,实现热、温、冷数据分层数据方案等。
此外,针对网络传输效率和计算力分配、规划的问题,视效行业已有的线下CPU 和GPU 计算力规格较为单一,未来需要大规模与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云平台合作,提高计算效能。同时通过OSS+CDN 快速收发数据、DNS域名负载感知+多ECS提升公网带宽、sFTP、Aspera/镭速,结合多功能外部工具包,提升大规模数据网络传输效率。
3.2 注重培养了解视效流程的新型人才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受过一定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有人向新技术迈进”,贾樟柯导演在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接受采访时提到。人才是电影视效行业发展进步的关键,与好莱坞的视效相比,我国的视效行业起步晚,视效人才缺乏,高校和企业对于视效人才的培养教育还不够重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4]视效是电影行业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视效的发展无疑影响了电影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电影工业体系虽然已经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并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了解全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仍比较稀缺,视效行业急需了解视效流程的新型综合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高精尖视效人才的培养,提高视效艺术家的流程化认知水平,才能在多方协作中更好发挥最大创造力做好电影。
同时,针对视效人才流失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影视行业的运行机制使得电影工业体系完善难度加大,让更多的年轻从业者没有从中得到职业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体系滞后也使得人才无法及时供给。为解决人才缺失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影游融合趋势势不可挡,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只有内容才能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年轻人看好电影视效行业。同时,视效行业不应纯粹将教育责任转嫁给高校,企业应与高校联合,走入高校课堂,将行业知识和技能教给更多年轻的未来影视从业者,让视效人才培养更加合理化。
3.3 促进交流,完善行业标准制定
当下的数字时代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基于线性与标准化制作流程的胶片时代。在此过程中,视效行业从业者与行业内团队之间的交流,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5]中国视效起步晚,发展却迅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行业内搭建的交流平台使得技术共享和技术持续迭代成为可能,但仅仅是行业内同行之间的主动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基于此,如何在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共存的行业促进全面交流,有效构建起一种具有良性循环的影视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显然是当下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命题。在这个层面,影视工业网的成立和发展,其定期举办的交流会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影视行业内从业者互相学习交流,为电影行业的工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同时,近年来元宇宙的兴起,引发了电影行业的发展方向如何转向的讨论。笔者认为,元宇宙和电影行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电影行业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比如杜比全景声和动作捕捉技术等,为元宇宙的实现提供技术加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作为高质量、多元化、可拓展的内容产品,本身的沉浸式体验和想象空间也可以在元宇宙的新世界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呈现给观众。当然,元宇宙对于电影技术标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促进交流,实现完备的行业标准制定不仅是电影技术本身的发展要求之一,也给未来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好莱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技术流程上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行业标准,而我国的电影视效在数据安全保障、管理调度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因此,具有指导意义的视效行业标准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