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抢抓机遇 为建设“双高”团结奋斗
2023-01-21龙治刚
龙治刚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双高”建设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之后,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又一次全面内涵提升的历史性事件,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时代需要,是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学校未来发展、立足当前办学实际,统一思想、汇聚力量、思考对策、形成共识、开创新局面的一次实践大考。
我们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抢抓机遇、凝聚共识,在全面建设“双高”过程中团结奋斗。
一、提高站位,强化责任,深刻认识“双高”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双高”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双高计划”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全国共有56所学校入选国家“双高”,141个专业群入选高水平专业群,陕西省已有4所学校入选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年建设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的建设经验和成绩对于今年入选“双高”的我校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双高”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囊括了党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等各个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学校建设基础,扩大办学吸引力,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争创国家“双高”学校,为以后创办职业本科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双高”建设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好平台
“双高”建设可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将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健全双主体教师培训体系、培育省级教学名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重点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些都为广大教职员工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好、更高、更广的平台。
(三)“双高”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宽了发展路径
“双高”建设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核心是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最终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五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双高”各项建设任务,学校将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将大幅增强。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21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16%,“双高”院校就业率达到93%以上,“双高”计划中的A类院校就业率高达96%。[1]“双高”院校作为被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支持的对象,不仅能提高学校在行业、企业的认可度,更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升学路径。可以说,“双高”建设是一个联动过程,直接体现到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以及教职员工的职业理想和发展。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们要深刻领会“双高”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起步就要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精气神,积极推动思想再解放、共识再凝聚、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工作再抓实。
二、筑牢根基,争先创优,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一)搭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高速列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作用、类型结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呈现出新的格局。截至2021年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3]从2019年教育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2021年重磅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擘画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蓝图,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并颁布实施,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8月召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重要的讯息表明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期。我校也进入了高起点改革创新的谋划期,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提速期,高效能综合治理的攻坚期,高站位提升层次的关键期。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优势特色的“双高”学校,将紧密依托“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与区域支柱产业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凸显学校服务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发挥学校事业发展积淀的良好基础
回顾过往,学校事业全面发展为“双高”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办学区位优势较为突出。学校地处丝绸之路起点、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南郊,主校区东接曲江新区,西邻高新区,产业高端资源富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特色和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配套体系,为学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一定空间,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2.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效能。调整学校办学格局,优化办学资源,各校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学校法治工作,健全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科学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修订100余项规章制度,内部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3.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国家骨干专业引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支撑、校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三级体系。建成了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中央财政专项建设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首批试点。
4.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打造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占比超过55%;高级职称317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现有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技术能手1人,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3人,建成名师工作室9个。科学制定人才周转池使用计划,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辅导员入编工作,两年引进优秀教师33名,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获批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近年平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1.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连续四年承办省赛赛项;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奖项134项,其中在2022年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9项的可喜成绩,实现了学校“互联网+”大赛金奖零的突破。
6.校企合作助力跨越发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与“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君悦酒店”“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头企业签署《产教融合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等,发挥强强联合优势,实施优质校企合作。
三、认清形势,攻坚克难,切实增强“双高”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双高”建设是一项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既为我们打开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窗口,也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存在客观制约和主观挑战两个方面因素:
(一)客观因素的制约
1.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连续3年的百万扩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引发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面对国家重大战略新部署、国家职教改革新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向,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1年这个数据达到2100万人,预计在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4]面对庞大人才缺口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课岗融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还需持续发力。
2.学校核心竞争力还需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校师生同舟共济、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办学体系建设、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但与省内其它几所在建双高学校相比,在取得国家级、省级等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成果上还有很大差距。
3.存在“双高”降级退出的风险。“双高”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建设机制。“双高”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在项目建设期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建设单位进行中期考核评估,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并适时替补。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即将对列入“双高”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评审,我校明年将迎来中期检查,2025年将面临结项验收。对我们来说,获批省级“双高”院校只是开始,“双高”项目建设体系庞大,项目繁多,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只有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才能在动态调整中不被淘汰。
以上是客观因素的制约,从主观因素来看,我们也面临着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性观念性问题。
(二)主观因素的挑战
1.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实践永不停歇,创新依赖实践,思想变革为实践变革的先导。学校进入了“双高”,我们也成为了“双高”学校的教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停滞,不了解国际竞争新局面、国内发展新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不了解高等教育新任务、人民群众新期盼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知识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较为缓慢,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还有欠缺,距离“双高”学校教师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2.教师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陕西省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目前,我校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文件正待发实施,我们将通过人事制度分配改革建立奖励机制,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
3.二级学院办学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学校放管服改革力度不大,二级学院还没有完全做到人财物、责权利的高度统一,还没有真正实现二级学院办大学。二级学院在如何充分发挥主动,如何盘活资源,如何开拓意识,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学院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显著,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办学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这些制约和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抓好谋长远、打基础的大事要事,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我们要积极主动,坚定信念、团结一心,锤炼“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的担当精神,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争当“一心干事”的奋斗者,共同破解制约学校发展难题,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实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荆棘中开辟道路,实现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双高”建设任务落地
“双高”建设提出了“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十项主要任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如何高质量完成“双高”建设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对照建设标准,我们要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师团队、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建设上形成示范,努力把学校办成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合理、教学条件优越、校企合作深入、国际交流广泛、社会声誉良好的陕西省现代服务业一流高职院校。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高层次人才绩效专项奖励基金,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技能传承等工作,不断优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长聘专职和柔性兼职引进机制。建立健全校企教师培训体系,提升专业教师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支持服务能力。
(二)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服务业类高水平专业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按照“更新理念、完善模式、注重质量、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群建设理念,大力发展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会计3个高水平现代服务业专业群,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发展,争取更多专业跻身高水平专业群,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汇聚共建共管合力,提升合作办学层次与水平。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是人才红利的“催化器”。学校要突破传统路径,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二级学院在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品牌,建设具有特色亮点的现代产业学院。紧紧抓住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四)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办学格局。2021年,在深入各校区集中调研基础上,对各校区资源进行了优化,初步完成了各校区的办学格局。“双高”建设对我们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考验。下一步,要在科学研判学生人数、六校区地理位置、土地房屋面积、实验实训条件及各学院办学需求等实际基础上,点面结合,统筹兼顾,优化各校区定位,进一步调整二级学院设置,将郭杜、太白、明德校区作为办学主校区;东大和高新校区高效盘活资源,深化校企、校校合作;含光校区以开展继续教育业务和培训为主,各校区办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科学合理。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校园环境面貌。一直以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作为主校区的郭杜校区办学还存在明显的功能性缺失。2022年上半年,学校出台了《基本建设“十四五”规划》,我们要按照规划既定目标,加强工作力量,启动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图书馆、风雨操场、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尽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优化育人环境,大幅提升师生满意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推动5G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对“双高”建设的支撑能力。
(六)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实施机构改革,做大做强职业培训,探索就业前、在职、再就业等多元化培训模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大学校“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岗位分类与管理办法》《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课时量的计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重实绩、重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做到人财物、责权利高度统一,实现二级学院办大学。
五、凝聚共识,同心同向,为建成“双高”学校团结奋斗。
建设“双高”学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打造全省一流高职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整合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的关键基础,是带动学校全方位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学校“双高”建设目标已经明确、路径已经清晰、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要凝心聚力、同向同行,为建成“双高”学校团结奋斗。
(一)扎实学习,同心谋发展。作为“双高”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学习全国、全省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新时代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新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教育政策法规,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争当“排头兵”,办好人民满意的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二)达成共识,同德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深入讨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与服务,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攻坚克难,同向寻突破。“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建设“双高”学校任重道远,学校各级管理者要跳出学校看学校,对标高水平高职学校,变革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陈旧理念,破解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广大教职员工要发挥聪明才智,创优争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努力把建设“双高”的过程转变为应对挑战、谋划对策、迎头赶上、推动工作的过程,追求“内啡肽”式的快乐,在我校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做最好的自己。
(四)勤勉务实,同力转作风。良好的作风是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年来,学校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严肃会风会纪,建立通报机制,会风得到了明显改善;坚持新闻稿件“不过夜”,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仅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问题至关重要,每一份高质量的上报材料,每一通有效的沟通电话,每一次主动的工作交流,每一位教职员工在平凡岗位中作出的努力都是在为转变学校形象、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全体教职员工要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为契机,结合“双高”学校建设,在工作效能大幅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以扎实的作风建设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齐心协力,同行绘蓝图。43年来,学校筚路蓝缕,开辟荆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创办之初的12个人、12间房,发展到今天,拥有一校六区的教学资源;从一种教育类型办学,积淀到今天,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今天能成功入选陕西省“双高”建设单位,归功于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我们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共同绘制我校“双高”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
重任千钧,实干笃行;征途漫漫,奋斗致远。我们要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认真对照中省会议精神、政策要求以及“双高”建设标准,以主人翁精神和对学校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形成“人人知晓双高、人人建设双高、人人奉献双高”的强大合力与浓厚氛围,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决胜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