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1-21汪高原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校学生

兰 竹,汪高原

(西南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音乐,作为与人类历史相伴相生的永恒主题,始终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广泛利用网络与新媒体这一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渠道,不断推进音乐教育的内容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将音乐承载的情感和故事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自身的行为习惯与情感认同。

一、新媒体的含义、类型及传播信息的特点

(一)新媒体的含义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对信息传播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因此应运而生。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无一个准确的概念,它本身就是相较于报纸、广播等“旧媒体”而言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和概念必然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概括来说,目前所指的新媒体,就是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新媒体的常见类型

新媒体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手机新媒体,即依托手机客户端(App)和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形式。第二,网络新媒体,指依靠个人电脑与互联网形成的媒体形式。第三,数字电视新媒体,即以数字电视或网络电视为基础的媒体形式。

手机新媒体,是近年来最主要的新媒体形式。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全面普及,作为信息时代主要终端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标配”。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86亿,“移动互联”也已基本覆盖手机使用人群。

互联网新媒体,指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和个人电脑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确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主要包括博客、贴吧和论坛等。

数字电视新媒体,是指从节目的录制、存储、发射、传输到信号的接收处理、显示等完全数字化处理的媒体。数字电视信号相较于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画面更清晰,声音效果更好,并且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实现点播、收藏和回看等交互功能。

二、新媒体为学校音乐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一)传播的时效性增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课堂内外合而为一的全媒体音乐教育格局正在各类学校中悄然形成。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提升音乐在校园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和支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快速转变,传播渠道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精准掌握音乐教育的时机与节奏,不断提升时效性。

近年来,各类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文化资源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补充。对于学生来说,新媒体也已成为其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时下热门的新媒体平台早已实现短视频摄制发布、实时直播以及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功能,现在更是能够根据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在第一时间精准无误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具有收藏、转发、即刻回看等功能,还克服了传统媒体“过时不候”的缺陷,使传播效率更具时效。例如,2022年5月4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五四主题网络直播活动,就是由共青团中央、湖南卫视等全程同步直播和实况报道,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技术、环境等手段上的限制。广大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线上观看、与网友互动,或线上线下实时联动。整场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以歌叙史、以曲叙事,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传播形态的多样化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使传播的时效性明显增强,更同时让传播形态更趋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为代表的大众音乐,早已不仅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1]。在此背景下,如何彰显和发挥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适应多元传播新形态,更好满足青年学生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审美需求,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新媒体的全面普及,让音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介全面融通,帮助学生获得了更好的“视听体验”,达到了“浸润式”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革命”深入推进的今天,音乐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有意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进行适当重新编曲,让时代的流行重回舞台,充分运用全息投影、音诗画等表演形式,让歌曲记录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的学校开辟了网络专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流行元素制作小视频上传至互联网,吸引带动更多青年师生乃至普通民众观看欣赏。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了解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所承载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青年友谊圆舞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歌曲再次唤起全国人民的时代记忆,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范本“教材”,更对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集中教育。音乐在给学生带来精神洗礼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奋斗力量,从国家层面全方位、多样化推动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传播,以经典的旋律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

(三)传播的主动性和广泛性

新媒体背景下,音乐的传唱更具主动性和广泛性优势。我国是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数字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国家之一,并通过法定程序将其转化为了国家意志。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新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基础建设的优先任务。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在线教育已悄然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也就要求每一名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把“键对键”“屏对屏”作为“面对面”的有益补充,利用网络与新媒体紧密联系学生、教育学生,缩小空间感、增强时代感。

在此环境下,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发布者,可以在多种平台建立“云课堂”,推送音乐教育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活跃度,使学生可以通过“云课堂”获取与乐理、歌唱技巧相关的知识、动态,乃至带动其他受众一起学习音乐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教师还可以自建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更好地实现教育和传播的主动性,在动态中实现互动式传播。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获得相关资源的需求,同时还扩大了音乐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营造了更为浓郁的校园文化、音乐文化氛围。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困境

(一)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有限

当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育教育发展滞后。因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加之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学生虽对音乐方面的课程比较感兴趣,但因父母的要求、就业的压力等多种原因,学生可能更在意其他学科的教育,使得音乐审美和音乐综合素质长期未能受到正面培养锻炼,直接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鉴赏偏少。

二是音乐教师队伍有限。因部分地区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相对忽视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使部分学生在学期间无法受到较为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对音乐的认知仅停留在课堂粗略学习或自主听音乐时的跟听、自学层面,并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

三是当前欧美、日韩等外来流行音乐和文化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喜欢去追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使得传统音乐的“需求”“供给”双双降低,让学生群体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关注度有所下降[2]。

(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从培养学生的视角分析,学校对学生的美育素质培养还不够重视,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也不够明确。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美育启蒙,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相继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开设“音乐鉴赏”等相关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音乐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不是直观的,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素养差异很大,使授课教师实际讲授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有限,加之部分授课教师自身本就缺少对歌曲细节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学效果时常不尽如人意。

同时,少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单一。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短平快”,使学生参与线上线下音乐类实践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特别是非文科类学校,艺术教育还需要大力加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多数音乐文化活动的方式较为单一,互动性活动较少,对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够、提炼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音乐的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此外,还有的学校因为对美育环节的长期忽略,导致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快速流失,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更加剧了音乐教育力量单薄的现象[3]。

(三)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组织了许多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自然而然成为主要载体和形式。家长对于音乐和艺术教育的认识也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愿意学习音乐。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受众面来看,部分学生往往只在参加学校主办的各类活动时,才有意愿去了解、学习和赏析音乐,并不是主动参与到音乐表演的实践环节。仅有少数学生拥有乐理和声乐基础,或者对表演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学生系统性、全面性学习音乐的机会十分有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传唱任重道远。

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主动“建网、占网、用网”,在各大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建立专栏,加大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传播力度,挖掘其蕴藏的教育力量、育人元素,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音乐教育平台[4],为民众带来音乐艺术的精品。

四、新媒体视域下学校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打造高质量的音乐鉴赏选修课

要讲好音乐教育课程,必须牢牢把握住艺术教育的育人主线,既把音乐鉴赏课程上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要发挥歌曲蕴藏的育人力量,让学生在歌声中、在音乐欣赏中接受教育和思想洗礼。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高质量的音乐鉴赏选修课、音乐教育专题讲座、新年音乐会等,引导学生学习传唱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带领学生了解音乐所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那些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改革创新的新时代所诞生的一曲曲广为传唱的歌曲,无不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无不承载着国人的难忘记忆[5]。此外,音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而要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整体带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一些小型音乐会、舞台剧等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主自发学习、传唱经典歌曲。

(二)搭建音乐教育网络平台

一方面,要重视搭建音乐文化网络云平台。学校音乐教育应面向未来,加强歌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师生可以通过云平台了解更全面、更丰富、更系统的音乐文化资源。首先,要提升师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音乐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管理奠定专业技术基础。其次,要拓宽音乐文化资源汇集渠道,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师生的音乐文化资源库,整合客户端共享云服务平台,提升不同人群的音乐文化线上体验感。再次,要建立与社会音乐文化云平台及资源平台的协调机制,强化平台间资源与服务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是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洪流,对当代青年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要不断推动新老教学方式、新老媒体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音乐文化传播途径,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交互式发展。要重视短视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短视频特点,制作相关资源,发挥短视频传播性快、操作性强的特点,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可以探索开辟相应的音乐鉴赏类视频号或者专栏,定期发布推送或者开辟直播,展示传统优秀作品及师生创作的作品,与其他课程教学、育人形式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育人氛围。当然,也要重视传统媒介尤其是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实景环境,形成多维度的教育教学合力,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

此外,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应用新技术增强音乐的效果和感染力,积极探索“沉浸式课堂”。例如,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在试点学校开展的普通教学活动中,已将3D技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应用于课堂,产生了全新的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教学不能落后,更应发挥美育教育的先天浸润优势,利用新技术推进音乐教学的变革。

(三)创新校园音乐资源供给传播平台

要充分重视优秀歌曲资源的供给,把音乐与影视作品(特别是当前比较受学生关注的影视作品)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让音乐课堂更加鲜活。同时,要加大创作力度,鼓励师生结合实际自编自导一些小型合唱、舞台剧或微电影,吸引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例如,可以组建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团队,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传播优秀音乐,并附加必要的内容介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故事,感受领悟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此外,要运用好新媒体对音乐育人的正向作用,必须关注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其兴趣点。对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大学生和中学生、小学生,对认知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为每位学生打造一名“自动化的音乐教师”,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和歌曲传播的实效性。

(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传播特点的音乐产品

讲好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给。服务地方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使命之一,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音乐文化产品,是做好音乐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牵头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可视化教学资源,把歌曲与故事、人物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精品微电影、音乐剧、舞台剧等。要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将原本相对单调的歌曲通过多种形式搬上舞台,让更多学生亲临现场、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真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课堂、校园成为社会美育进步的主要动力源。

创新文化输出,是现代学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信息时代,师生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音乐文化微视频创作,实现跨学科有机融合,将创作、科研、艺术实践和社会服务联系在一起。例如,近年来一些高校组织师生自编自创歌曲、制作发布主题MV、发布Vlog、开展“红色记忆”微视频接力、举办微视频“直通车”等等,赞美祖国、讴歌时代、颂扬改革,进一步拓展了音乐教育的场域。

(五)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

音乐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蕴含着深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音乐教育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将音乐文化、互联网技术、思政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重庆市有的高校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展演演绎了《周恩来的四次校园演讲》《我的修养要则》《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与社会名流》《沁园春·雪》等剧目,融合了红色歌舞、表演歌唱、视频联动等多种音乐舞蹈表现方式,讲述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诞生的故事、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精彩节目短视频等,让原本仅限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地内的音乐“活”起来、“动”起来,让更多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音乐所富含的智慧和力量。

当前,不少学校对音乐教育课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离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也给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留下了不少的空间。特别是在新媒体视野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重视音乐教育队伍建设,不断丰富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等美育供给形式,拓展音乐教学和育人路径,逐步建立起新媒体视野下音乐教学和育人的长效机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音乐学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音乐
学校推介
音乐
聪明的学生等
秋夜的音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