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瑞平治疗胃癌常用药对经验采撷

2023-01-21李青青窦琦璐王瑞平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0046江苏省中医院南京3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莪术太子参

★李青青 窦琦璐 王瑞平(.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0046;.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3006)

中医古籍中未出现胃癌病名,但有关于类似症状的记载,如“翻胃”“噎嗝”“积聚”“心腹痛”“心之积”等。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曰:“饮食不下,膈塞不同,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难经》也曾记载:“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上,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曾云:“凡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王瑞平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由多种因素所致,但大多在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发生,复因情志不遂、饮食内伤进而导致痰湿气滞,瘀血热毒互结而发为本病[1]。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则致水湿痰饮内停;恼怒则伤肝,肝火横逆上犯于胃,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瘀互结,日久生癌病。此外,暴饮暴食、饥饱失常及恣食肥甘厚腻等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输布受损,进而导致气滞湿停,日久生癌病。因此王教授认为在治疗胃癌时应以扶正健脾为主,同时辨证辅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正确对待攻与补。以下分类介绍其临床常用药对。

1 扶正为本,健脾为要

(1)太子参-黄精: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本草再新》中关于太子参记载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黄精味甘而性平不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效。医籍《别录》中记载黄精可“补中益气,安定五脏”。两药均可用于治疗脾虚食少、周身乏力、久病倦怠等。王瑞平教授认为黄精性平不偏,具有健脾益气、养阴填精之功效,但其质滋腻,长服恐伤脾胃,助生湿邪;而太子参性平,不温不燥,不滑不壅,既能健脾益气,又可益胃生津,药力和缓,为补气药中临床常见的清补之品,二药合用,太子参可制约黄精滋腻之性,使补气而不滋腻碍胃,共奏益气健脾之效。王师“以虚为论”认为胃癌患者以虚为主,用药不宜太过峻补,以防患者虚不受补,因而选用药力平和之太子参,而不选用人参等补气功效更强之品。两者临床常用剂量为太子参15 g、黄精15 g。

(2)茯苓-白术: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医籍《用药心法》中记载茯苓可益脾逐水,为除湿圣药。白术甘苦燥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效。医籍《本草求真》曾言白术专补脾气,为补脾气第一要药。王师认为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利,白术甘温而燥,甘则能补,燥则胜湿。两药合用,作为补脾要药的白术偏于补脾,而为除湿之圣药的茯苓则偏于利水,两者相合,则一补一泻,一守一通,作用和缓平淡,祛邪而不伤正,使土旺而湿衰,湿去而土强,则脾健而运化有权,渗利而水湿自除。临床常用剂量为茯苓15 g、白术15 g。

(3)山楂-六神曲: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相关实验研究[2]表明,与生山楂相比,焦山楂中对胃有一定刺激性的有机酸含量下降,并通过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使其消食导滞的作用胜于生山楂。此外,王云等[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焦山楂所产生的焦香气味能够作用于大脑的神经中枢系统,进而增强胃肠动力,明显改善食积症状。六神曲是在面粉中加入杏仁等药物发酵晒干后所得酵母制剂,其中包含大量酵母菌和复合维生素B,能够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王师认为“有一分胃气,有一分生气”,因而胃癌患者应当注重健脾和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两药配伍使用可健脾和胃,消食散积,使脾胃之气得以恢复。王师临床中两药多炒焦用,较生用更有助于发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剂量为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若效果欠佳,可加用鸡内金15 g、炒麦芽15 g、炒谷芽15 g。

2 疏肝理气,补而不滞

(1)陈皮-梅花:陈皮性温味苦辛,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云陈皮“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梅花味微酸性平,具有疏肝和中、化痰散结之功效。《饮片新参》记载:“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二者同为理气药,陈皮芳香醒脾,作用温和,长于行脾胃之气,为理气健脾之佳品;梅花芳香行气,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理气和胃、理气化痰。两者配伍使用,芳香行气入肝脾,肝脾同调,升降得宜。医学古籍中多次记载七情内伤、气机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圣济总录·瘿瘤门》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瘤所以生。”《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曰:“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现代医家郁仁存教授在中医治疗胃癌时也将疏肝理气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重点[4]。结合古今医家的经验,王师以“虚”立论,认为胃癌主要以脾胃虚弱为根本,以扶正健脾贯穿始终,疏肝理气为重点,在基础方上配伍行气药对,使补而不滞。常用剂量为陈皮10 g、梅花6 g。

(2)佛手-郁金:佛手辛苦酸温,具有疏肝理气、和胃之痛、燥湿化痰之功效。医籍《本草再新》记载佛手可治疗噎膈反胃,消除癥瘕。郁金辛苦寒,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王瑞平教授认为佛手性温,药力平和,辛行苦泄,主入气分以疏肝理气,郁金药性寒凉清热,行散降泄,主入血分以活血止痛,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寒热相宜,气血同调,起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效。此外,王师认为肿瘤患者因病情、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造成思虑过度,情志不舒,因而常嘱患者放松心情,不要思虑太多,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常用剂量为郁金10 g、佛手10 g。

3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1)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中明确指出半枝莲可用于治疗胃癌。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的作用。《广西中药志》记载白花蛇舌草可用于治疗癌肿。两药常作为抗肿瘤药对配伍使用,刘瑾[5]实验研究发现,蛇舌草和半枝莲两药配伍可抑制H22肝癌瘤体的生长,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前期研究表明,两药配伍使用较其单药抗H22肝癌效果更好。且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1∶1配伍后的协同抗肿瘤效果优于其单味药单纯的剂量加倍。王师认为抗肿瘤药物多苦寒,过多使用恐其败伤脾胃,一般多选用2~4种抗肿瘤药物,且常常调整用药,以防产生耐药性。常用剂量为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

(2)白英-龙葵:白英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祛风湿之功效。龙葵味苦微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结利尿之功效。二药均属于清热解毒类药物,近些年来常配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实验表明,白英乙醇提取物可通过上调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Fas和caspase-3基因表达,促使胃癌细胞发生凋亡,且白英乙醇提取物的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及凋亡作用就越明显[6]。龙葵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长,抑制肿瘤浸润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7]。王师在临床中常用仙鹤草、地锦草及猫爪草等抗肿瘤药物更替使用,若患者出现腹泻等症状时,常减少抗肿瘤等苦寒药味的使用。常用剂量为白英15 g、龙葵15 g。

(3)莪术-三棱:莪术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本草图经》云:“莪术,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三棱同用之。”三棱性味辛苦平,归肝、脾经。《开宝本草》记载三棱:“主老癖癥瘕结块。”两药均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中常作为活血化瘀药对配伍使用。二药合用,莪术为破血消癥之要药,与三棱功效相似,但莪术偏入血分,三棱偏入气分,两者相须为用,共奏破血消癥、行气消积止痛之效。王师认为中医所说瘀滞相当于西医中的脉管癌栓,其与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在胃癌的治疗中,在扶正的基础上辨证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减少恶性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王师在临床中若碰到患者舌有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沉涩,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等瘀血病证重者,可加此药对,且两药多使用醋炙,醋炙后可增强其功效,但用时不宜过久,用量不宜过大,恐伤其正气。常用剂量为醋莪术10 g、醋三棱10 g。

4 随症辨证,灵活加减

(1)酸枣仁-茯神: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干燥成熟种子,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两者性平不偏,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均可用于治疗不寐,是养心安神之要药。相关实验研究[8-9]表明,酸枣仁提取物与茯神水煎液均能够缩短实验中小鼠的活动时间,延长实验中小鼠的睡眠时间,与戊巴比妥钠等镇静安眠类药物具有协同效果,能够起到一定的镇静助眠效果。王师认为失眠多是肿瘤本身、情志失调、西医治疗副反应等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因而在选药时多选用药性平和的植物类安神中药,以防药物过于寒热。王师在临床中使用酸枣仁时多炒用并捣碎,以便最大程度发挥其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药物剂量为炒酸枣仁15 g打碎、茯神15 g。若患者复诊时诉效果欠佳,可加大炒酸枣仁剂量为30 g。但酸枣仁价格较贵,考虑部分患者经济问题,可加蜜远志10 g、合欢皮10 g或者柏子仁10 g以达到宁心安神之功。

(2)当归-阿胶珠:临床中胃癌患者若出现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爪甲舌唇色淡、头晕眼花等血虚症状,王师常常选用当归、阿胶珠这一药对。阿胶珠为小块阿胶在蛤粉中经过炒制后所得,味甘性平质滋润,是临床中常作为补血滋阴之要药使用。当归甘辛性温质润,是补血中气药,在补血的同时,又能行血,使补中不滞,行中有补,二药合用,则当归在助阿胶珠止血的同时,其活血又可制约其质地之滋腻,互相弥补,相互制约,共奏活血补血之效。王师在临床中常用剂量为当归10 g、阿胶珠10 g。

(3)瘪桃干-穞豆衣:患者出现阴虚盗汗、汗多时,王师常常选用瘪桃干、穞豆衣这一药对。瘪桃干是桃或山桃晒干后的未成熟果实,具有敛汗止血的功效,而穞豆衣为成熟植物黑小豆的种皮,具有除热止汗之功效。《饮片新参》及《本草纲目》中均记载瘪桃干具有止汗的功效。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记载的处方中多次用到穞豆衣治疗虚劳失汗。两者相互配伍,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盗汗、汗多。王建敏在治疗小儿汗证时常在牡蛎散中加入糯稻根、瘪桃干、穞豆衣,起到固表止汗清热的功效[10]。王师临床常用剂量为瘪桃干20 g、穞豆衣10 g。

5 结语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数千年医学历史长河中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医学瑰宝。药对不是两味中草药单纯的功效叠加,而是充分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情况后,通过七情相合原理组成的贴合病证、安全有效相对固定且常见的药物组合。王师在治疗胃癌的临床用药中,结合古今医家的临床经验,巧用药对,取得显著疗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此外,随诊时王师常常告诫我们,药对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证加减,以期其方简药专。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莪术太子参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UPLC法测定广西莪术、醋莪术及其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
中药治疗乳腺癌的处方特征分析及辨证思维探讨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结节41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基于成分及药效差异的江苏省莪术临床应用调查分析Δ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