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
——以苏州S大学为例

2023-01-21苏州科技大学陈琰

办公室业务 2022年24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志愿志愿者

文/苏州科技大学 陈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领跑者。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纷纷主动请缨加入当地疫情防控队伍,冲在疫情防控一线,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筑牢马克思主义劳动理念,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社会劳动中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能有效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能助力高校志愿服务良性发展。

笔者在苏州S大学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动机、类型以及相关保障支持措施等情况。共发放问卷31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6.8%,300名受访对象涵盖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学生,男女比例分别是29.68%和70.32%,大体与学校男女比例相当。通过分析问卷可知,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志愿服务理念,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但是,在顶层设计、培训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方面,问卷结果显示,有96.77%的受访者参与过志愿活动,其中党员、团员占90%。可见,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很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党员、团员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从社会面上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十分高涨,特别是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以来,S大学1000多名大学生申请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开展体温测量、信息采集、辅助核酸检测、物资搬运等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000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青春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上,问卷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活动类型排名前三的是“校园文化维护”“社区建设活动”和“敬老院老人或无人赡养老人”,参与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7%、55%、50%。其次是“防艾、环保、节能”“大型赛事”“家庭贫困学生、农民工子弟”“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支教活动”“自然灾害受难者(如地震、泥石流)”“法律维权援助活动”也有一定比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扶贫帮困、便民利民、就业指导、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这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大学生认同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对学生成长产生了正向作用。在对志愿服务理念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志愿服务不应是富人的施舍,而应成为每个人的爱心体现,人人践行,人人享受。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文化,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志愿服务的动力上,受访者普遍选择了多个选项,其中认为动力来自于“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占84.84%,“帮助有需要的人”占78%。随后是“增加社会见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比例分别是72.1%和71.13%,“多结识些朋友”“倡导社会文明”“需要课外学分”和“使自己有成功感和满足感”等选项的占比也超过50%。可见,大学生认同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也反作用于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较多,导致参与频率不高。在影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问题上,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上实验课、实习等课程较多,无法长期坚持参与”,其次是“志愿者活动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知道志愿活动的渠道”“志愿服务技能缺乏,参与志愿服务进入角色缓慢”“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等因素,占比都超过30%。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学生志愿者不能“一时有热情”“简单做好事”,要主动学习和发挥专业特长,克服自身困难,参与志愿服务。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普遍缺失,严重制约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的提供方面,受访者普遍表示很薄弱,其中“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评估和奖励”“同机构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志愿者责任与相关权利”“对志愿者进行管理、监督、指导”“为志愿者提供的安全保障及适合的医疗卫生条件”“为志愿者提供的人身保险”“服务出现问题时的应急制度”等9项保障,受访者认为获得保障的占比均低于50%。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期间,大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普遍缺失,这严重制约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有待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目前高校在志愿服务项目方面,有的开设了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有的做一些组织管理,但离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还是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不完善。部分高校有自己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部分地方政府也有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但是两个平台并未联通,信息不共享。二是志愿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有欠缺。目前志愿服务平台的管理更多的是对志愿者的管理,而针对志愿服务项目需求的发布管理则很有限,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供需双方的对接。三是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志愿服务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志愿服务已趋近饱和,暴露出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单一、形式简单,育人效果十分有限。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教育有待规范化、系统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特点对志愿服务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前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当前各大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通识性培训,但是离志愿服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高校对志愿服务的培训重视度有待提升。高校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数量和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很看重,但是对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技能深度结合。二是高校对志愿服务培训的专业性有待提高。高校的志愿服务培训往往由学工干部或学生干部来承担,这些人员虽有一些志愿服务管理经验,但其自身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所以难以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性的系统培训。三是高校对志愿服务培训的内容有待完善。在志愿服务开展前,高校所开展的培训有些仅仅走个程序,内容难以满足志愿者的需要,参与培训的志愿者大多是走马观花,实际效果甚微。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也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一活动理应有完善且合理的保障机制,目前《志愿服务条例》《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建立健全,但是落实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现有制度法规对志愿服务项目的保障十分有限,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二是相关资金物质支持的缺乏。虽然志愿服务是公益的、无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不需要资金和物资,志愿服务项目本身需要场地、物资费以及适当的交通、误餐补贴,现在高校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高校争取社会资金、物质支持的力度也不太高,这需要政府和高校通力合作,给予支持,以保障志愿服务项目顺利开展。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拓展服务育人的广度和宽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搭建供需平台、运维平台、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做好志愿服务与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有效对接,拓宽服务育人的广度和宽度。首先,高校要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借助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现有志愿服务平台,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其次,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的运维工作,可在志愿服务平台上吸引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等注册,多方均可在平台上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也可在平台上寻找自己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服务,优化志愿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最后,高校要善于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品牌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高校可以从共青团社会公益、关爱扶助、环境保护和社区扶助传统项目入手。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结合社会热点,响应社会需求,在大型活动与民生发展、治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走出校园,升级志愿服务项目为公益项目,参与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可以基于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去对接社会的需求,将志愿服务项目向专业化、精准化转型。培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学促做,以做带学,学做结合,借大学的专业性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提升所在地的志愿服务水平,提升高校的社会美誉度。

(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管理,提升服务育人的实效性与专业性。志愿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专业化、精准化、项目化是志愿服务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十分必要,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管理应从规范制度、优化内容、创新形式三方面着手,提升服务育人的实效性与专业性。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化,让志愿服务培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完善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服务培训,引入“专家+社工”的培训模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课程体系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中,规范志愿服务课程体系,优化志愿服务的培训流程,完善志愿服务的培训评估。另一方面,要促进志愿服务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应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等方面,通用培训是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深刻理解认同志愿服务精神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了解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专业培训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础,包括职业技能和技术规范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是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工作、业务、服务规范等岗位技能培训,保障志愿者在参加完规定的志愿培训后,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此外,还要创新志愿服务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介开展培训,打破时空界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微课传播相结合,团队辅导与连线指导相结合。在课程中可引入“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训的积极性。

(三)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推动服务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能够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必然要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这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基础条件。首先,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根据《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章可循。要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在地方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条款,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做好开源节流。一方面,高校应在政府层面争取资金支持,包括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直接支持指政府直接资助项目资金,间接支持指政府通过社会组织孵化园吸引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入驻,帮助其组织建设,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参与政府公益创投或者购买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资源的开源,向广大校友企业、青商会、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投入志愿服务。同时,做好对校友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宣传,实现共赢。此外,高校要做好资金的节流,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用,让有经验的学生做基础的培训,志愿服务的场地可以选择免费场地。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要善于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对高校志愿服务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让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从而切实推动服务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标准的设定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