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2023-01-21于润泽赵灯兵吴芳张平胜
于润泽 赵灯兵 吴芳 张平胜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淀了无数的智慧,孕育了不同地区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价值,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推进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因此,挖掘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推进“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十分必要。但是,将“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应避免“灌输式”“生搬硬套式”“泛娱乐化”等传统手段,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创新“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发挥“非遗”的最大效用。本文构建“一轴三着力”的实践新模式,为“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一定思路。
一、何以之能:“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生动诠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系统性工程,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巩固发展和思政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把握[1]。
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教育主体“全员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等,而且也必须把专业课教师纳入进来。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传道授业中,要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意识,充分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加强课堂思政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育人实效。
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教育内容“全过程性”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大一适应期、大二发展期、大三形成期、大四就业期,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都应该针对所在阶段的学生特征,聚焦各个专业的学生特点,伴随着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要善于用中华传统文化和理想信念武装学生思想,奠定深厚的思政基础。
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教育途径“全方位性”彰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开展思政教育,不仅要求在第一课堂中挖掘思政元素,用中国故事激励学生,而且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更要植根于中国大地,弘扬中华文化,通过真实体验、深切感受,巩固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蕴精神、表现形式及其独特传承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体现了浓厚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2]。
“非遗”蕴含了爱国精神。千百年来,无数工艺大师殚精竭虑,将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他们潜心守护民族文化、坚守民族工艺,为的是不让传统手艺失传,为的是展现大国文明,这体现了匠人们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切的爱国情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鲜明导向。
“非遗”蕴含了奋斗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传统名言既包含了古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思想境界,同时也生动形象展现出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匠人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内涵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体系形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非遗”蕴含了创新精神。近年来,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在努力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设计新产品,研究新技法,创新经营模式,使“非遗”文化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承担起了文化惠民的责任,其具有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提供动力源泉。
“非遗”蕴含了工匠精神。每件精美作品都是工艺大师数十年匠心劳动的结晶,是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心血之作。以“燕京八绝”的景泰蓝为例,共有108道复杂工序,一次次精镶细磨,一遍遍火中涅槃,经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景泰蓝的精美绝伦。这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
(三)“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发现
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完善[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纵观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的淬炼、时间的检验,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仍然熠熠生辉,灿烂夺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创新发展[4],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鲜”起来,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1)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青年一代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早立鸿鹄之志。但由于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等方面多元化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的意识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力量,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赏析、实地参观、演讲、情景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形式,可以增进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目标定位。
(2)帮助大学生培养吃苦精神。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甚至是娇生惯养,因此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便动辄轻易放弃,体现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这需要从思想根源找办法,通过让青年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匠人们呕心沥血的奋斗情怀,感悟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吃苦意识的教育,使大学生青年从思想上接受洗礼,引导大学生努力培养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
(3)帮助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青年学生的个人享乐观念逐渐盛行,逐渐减少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减少了回馈社会的行动,并盲目追求自我利益,忽略集体利益。通过融入“非遗”文化,使大学生了解我国非遗工艺大师在一凿一刻、 一针一线中为展现大国文明而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感悟他们为保护民族文化的献身精神,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做到青年服务国家、青年奉献国家。
二、何以之用:“一轴三着力”创新“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本文借鉴各高校在探索“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有实践模式,构建“一轴三着力”新模式,创新“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学术研究等路径,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一轴:以“非遗”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兼容并包的过程,并不是全盘否定旧思路,必须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准线,以学生主动接受为落脚点,去伪存真,提升大学生思想感知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方向是第一位的。创新“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轴”在于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育人价值,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主线,贯穿于“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达到育人实效。
(二)“三着力”:以课程思政主阵地为引领,着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凝聚力
“课程思政”指的是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想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创新“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索中,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育人元素,着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凝聚力,让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推进课程思政要如同“如盐化水”,而非“米中掺沙”,要与学生互动探索,真正做到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非遗”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润物细无声”。
在新时代,许多非遗传承人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成立了“非遗”文化公司,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展示和销售“非遗”文创产品。例如,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历经十年探索,在石景山区承恩寺内建成燕京八绝博物馆和文化公司,弘扬燕京八绝传统文化。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堂中,可以引入以燕京八绝公司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和公司的现实案例,分析当代“非遗”工作者着手建立创新型文化整合平台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战略。通过案例讲授,可以展现“非遗”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创新意识。此外,在《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引入“非遗”传承人创新创业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动实践,在学习中感悟工匠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和奋斗情怀,进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挥传统文化凝聚力。
(三)“三着力”:以第二课堂全渠道为抓手,着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影响力
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感召性,具有鲜明的情感导向,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第二课堂中,要着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1)可以依托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校园,围绕“非遗”传统文化进行专题讲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讲透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2)可以结合党团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非遗”展览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工艺品的精湛绝伦,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益求精。(3)可以组织翻转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结合所看、所听、所学、所感进行展示,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眼中的“非遗”是什么,更要讲出“非遗”的魅力所在。(4)可以依托党团支部红色“1+1”合作共建,开展“非遗”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讲解服务。可针对某项传统“非遗”技艺,使学生形成具有个人讲解特色的讲解词,积极服务到各项文化活动中,通过日常讲解提高“非遗”在社会上的知晓度和影响度,也能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5)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采访非遗传承人、探寻工匠故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具有重要引导功能的教育活动,应紧扣历练主题,契合时代特征[5]。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现场采访,近距离感受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体会“非遗”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三着力”:以学术研究大平台为契机,着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创造力
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非遗”应主动顺应时代形势,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创造力。(1)可以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创新创意大赛,依托专业优势,用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开展非遗传承创意营销大赛。使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营销方案,为“非遗”品牌推广建言献策,或针对“非遗”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提出对策性建议。以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为例,可以探索将“非遗”元素设计到零钱包、化妆镜等日用物品上,以增加“非遗”知名度,或者探究设计“非遗”宣传IP形象,以提升传统文化亲切感,更好促进传统文化入脑入心。(2)可以围绕“非遗”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构建理论模型,提出对策建议,总结凝练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学术研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传统文化成为个人创新思维的源泉,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术研究中拓宽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和思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创造力。
(五)“一轴三着力”的实践保障:运用新媒体增强宣传力度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手段, 强化了“非遗”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的特点,而新媒体传播效果好、速度快的特点更容易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方式,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全方位进行宣传推广,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例如,在“非遗”融入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学术研究等实践中,所积累的小视频、活动纪实等相关素材均可以微信公众平台广泛宣传和传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非遗”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宣传保障。
三、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相结合,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京华大地上形成生动实践,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