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以沈阳师范大学MTA硕士点为例
2023-01-21毛金凤
毛金凤
(沈阳师范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人才供给缺口较大,呈现总量短缺、结构不均衡的状态。在此背景下,2010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了《新增设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 称MTA)名列其中,并于当年批准57所高校拥有MTA硕士授权点,列入2011年的国家研究生统一招生计划,由此开启MTA教育的历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22年4月,全国有近130所高等院校开设MTA硕士点。由于我国MTA教育开办时间不长,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都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的研究比较少。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为主题,使用高级检索,截至2022年6月,共检索到文献93篇,剔除重复或与“MTA教育”主题相差较远的文献,共搜索到41篇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是MTA教育现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学员水平等,而针对MTA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很匮乏,中国知网(CNKI)只检索到1篇相关文献。在实践运行方面,各个MTA硕士点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沈阳师范大学依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2010年成功获批MTA硕士授权点,十余年来,在“全国旅游管理硕士(MTA)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国家MTA教指委)的指导下,依托学校、专业优势,持续开展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一系列MTA教育的实践探索,致力培养MTA创新创业人才。
二、基于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明确(MTA)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育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的指导准则,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清晰表述是MTA教育的首要任务。沈阳师范大学通过相关政策文件梳理、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论证,经过“调研-初步确定-实践-再调研-修正-再实践”的多次循环,确定MTA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沈阳师范大学的MTA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深度掌握旅游发展理论与规律、旅游管理方法与原理,具备从事现代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管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具有先进发展理念、良好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卓越领导技能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培养目标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教指委的要求
国家MTA教指委在2011年9月发布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指出:MTA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MTA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目标包含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高层次、应用型等要素,沈阳师范大学MTA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国家教指委指导性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的,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
(二)依托学校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显特色定位
沈阳师范大学MTA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托学校“立足东北、服务地方、多学科、综合型、高水平师范大学”,依托旅游管理“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优势,围绕毕业生任职和行业岗位需求,注重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的高标准化,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聚焦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沈阳师范大学MTA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焦需求、聚焦服务,依托“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围绕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等优势研究领域,紧抓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需求,以毕业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实现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兼备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三、深化教学改革,探索(MT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沈阳师范大学在MTA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施、实践实习指导、学位论文指导、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探索教学改革,助力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课程内容
沈阳师范大学MTA教育的课程包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核心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遵从国家MTA教指委课程规范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等9门必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依托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开设旅游资源学、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游文化学、遗产旅游研究、休闲学、现代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旅行社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旅游管理前沿专题等十余门课程。课程设置突出创新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课程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清晰,培养过程对目标的实现有足够的支撑。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包含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等三方面的内容,体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环节,都涵盖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例如,专业必修课程“旅游规划与战略”,这是一门融知识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既是MTA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工具和基础,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为后续的专业主干课程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前沿性,为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开展旅游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方法论指导。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旅游规划领域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同时,可以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具体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选择科学路径,为旅游开发、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做出科学决策。本课程实施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完成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行业调研等教学过程。此外,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讲座、学科专业前沿讲座、行业实践案例分析讲座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使创新创业意识内化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二)构建“三三”联动机制,凸显实践育人效果
沈阳师范大学MTA教育构建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创新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维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培养全过程。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参与MTA教育的全过程、全环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遗产旅游研究等课程均设置实践板块,探究相关领域前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产业调研、课题研究、寒暑假实践、重大节庆实践、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强化产教融合,多维度吸引校外资源参与办学
沈阳师范大学MTA教育重视产教深度融合,吸引校外师资、产业运行资源参与办学,实施全过程、全环节的联合培养。依托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加强与辽宁省景区、酒店、旅行社、文化创意等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与省内相关政府部门、知名文化旅游企事业等单位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或联合建设实践基地。建立学界、业界双导师制,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题讨论、专业见习、实习等方式,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强化MTA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旅游管理理论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优势和服务地方优势,与朝阳千佛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简称基地)。基地紧密结合MTA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有机链接教师、学生和校外企业单位资源,形成“教学-学习-职业发展”培养闭环。双方自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以来,从实际出发,结合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优势和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服务地方优势,采取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中心,重点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训练、综合性过程性考核”一体化,构建了与朝阳千佛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需求相适应的实践类内容体系,同时朝阳千佛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来定制化地设立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共同建立了“基地观察-产业诊断-研究问题-解决对策-反馈基地-效果评价-毕业论文”的7环闭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动培养体系,形成“教产融合”双循环,促进MTA教育培养主动适应文化旅游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组建校企联盟,助力MTA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简介
校企联盟建设是辽宁省政府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旨在促进人才供给质量、结构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自2016年以来,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了50多个校企联盟,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简称联盟)是2017年5月由沈阳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联盟的成员是自愿组成的,采取理事会制度。成员主要包括辽宁省省内开办旅游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旅游行业企业、旅游类协会。联盟的组建、运行,都是在省教育厅的指导、监督、管理下实施的。着力解决全省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中旅游服务业面临的问题,提升学校与旅游行业、企业的融合度,开展旅游服务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区域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截至目前,联盟成员涵盖47所高校、116个旅游企事业单位。
(二)凝聚联盟优势资源,助力MT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沈阳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在校政企、校校、校企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合的桥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践基地、学界和业界专家等优势资源,助力MTA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即时行业资讯
结合省内旅游相关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实际,建设联盟网站,设置通知公告、供需信息、行业资讯等板块,打造联盟的信息对接、供需对接、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建设联盟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做好联盟信息工作。设置联盟单位联系人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微信群,提升联盟信息的即时性和共享性。
2.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高峰论坛研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联盟吸收高校、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组建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高校实践教学计划,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联盟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联盟以“围绕产业规划,做实精准服务”“大连旅游”“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师能力提升”“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旅游产业与旅游人才培养”等为主题,陆续召开高峰论坛。沈阳师范大学MTA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国内外著名学界专家和业界精英的精彩报告,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和研究热点话题。
3.开展调研等实践活动服务联盟内企业和地方经济
依托联盟,沈阳师范大学MTA学生在景区、酒店以及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中,主动寻找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在推进“全域旅游”“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开展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旅游景区规划与运营管理、旅游服务标准化培训、旅游礼仪培训、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工作,先后为辽宁省旅游投资集团、辽宁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抚顺文体旅集团、沈阳康平卧龙湖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酒店、泰古旅(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提供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规划报告、咨询报告。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旅游产业发展对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MTA教育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沈阳师范大学MTA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