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汉简本与传世本语句主要差异辨析(二)

2023-01-21王方庆

孙子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世汉简传承者

王方庆

汉简本《孙子兵法》与传世本相比,在语句上有很多不同。经校对整理,发现有通假字百余个,语句差异180余处,其中较大的语句差异有30余处。限于篇幅,以下拟将《势篇》《谋攻篇》《行军篇》《军争篇》主要差异处进行简要辨析。为直观显示其差异,原文以汉简本文字为基础,将传世本增益或改动文字以括号标注,改动文字位置附后。

一、《势篇》语句主要差异辨析

1.可使毕(必)受敌而无败(者)

本句汉简本为“毕受敌”,传世本为“必受敌”。必,必然、一定。按传世本,本句意为部队必定与敌作战而不会失败。毕,有全部之意。按汉简本,应该是所有部队都与敌作战也不会失败,与张预注“人人皆受敌而无败”相合。“必受敌”与“毕受敌”相比较,“毕受敌”态势更加凶险。“毕受敌”态势下的“无败”,才能凸显“奇正”的价值;而强调“必受敌”状态下“无败”,则并无多大意义。辨析孰长孰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能不能通过“奇正”之术达到“毕受敌而无败”的目的。“毕受敌”,一般来说双方兵力相当,或稍处劣势,并不意味着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这种情况下,“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战者”怎么做能够实现这个目的?那就是“以正合,以奇胜”了。“以正合”,是以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基础,按照最有利于己的策略排兵布势,在恰当时机和正确方向采取守势或攻势;“以奇胜”,对敌多方以误之,“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而击虚”,发起攻击时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善战者”依靠一定实力基础,奇正运用得当,自己不犯错,诱敌犯错,或采取的措施超出敌之能力,使敌无法有效应对,从而保证不败,而且时机把握恰当,故而取胜。与《形篇》“先胜而后战”,与《军争篇》“先知迂直之道”,与《实虚篇》“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而击虚”,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此句汉简本义长。

吴九龙先生主编的《孙子校释》也持相同观点。这里出现改动的原因,应该是传承者对“毕受敌”态势量化认知不足,对奇正的意义理解不透,对作战用兵“以正合,以奇胜”的作用认知不足,前后文没有联系起来,认为在所有部队都受到攻击全部参与到作战中去的严重态势下,有多大本事也难以做到必定不败,于是认为“毕受敌”应改为“必受敌”,才可能做到不败。

2.以此(利)动之

本句汉简本为“以此动之”,传世本为“以利动之”。上文“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提出了两种动敌方法。“予之”当然要以利,但“形之”则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隐藏实力以利诱敌之形,也有“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的声东击西之形;有“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也有“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者,出于其所必趋也”。善动敌者,绝不会仅“以利动之”,因为利于敌可动之而害于敌也可动之,“形之”“予之”结合运用会更加有效。

此句仍以汉简本义长。改动的主要原因,可能因为后一句“以卒待之”——估计是传承者认为“待之”有被动等待的意味。待敌自至,当然需要以利诱之,但声之于东待之于西、围点打援也是“以卒待之”。由此可见,传承者对“待之”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

二、《谋攻篇》语句主要差异辨析

3.知可而(以)战与不可而(以)战(者)胜

本句汉简本与传世本的主要区别是传世本多“者”字,并且后续四句同样都比汉简本多“者”字。

多此“者”字,使语义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容易使人认为两军对比具备某个条件的就会胜利。就本句来说,加此“者”字,容易使人认为“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的一方会取胜。实际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如果双方对比得算少于对方,这种情况下“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者如何一定会胜?如果只有“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没有“知众寡之用”“上下同欲”等等条件,也会胜吗?本句应是强调“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在取胜中的作用,是取胜的优势因素。这里的“胜”与《计篇》的“得算”意义相仿,文中“知胜有五”其实已经明确界定了其“知胜”的范围。当然,这里的“胜”又比《计篇》的“得算”对取胜的意义更进了一步,应该是“胜算”的意思。“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明显是对预测胜负的进一步深化,是动态的“知胜”。当然,“者”字也可以理解为“的”,用以指代前文,同时也不妨碍把这里的“胜”理解为“胜算”。但是,删除“者”字,既不会改变意思,更不会引起歧义。

此句汉简本更加精准。传承者增加“者”字,一方面可能是受“此五者,知胜之道也”的影响,但最大的可能,是把“胜算”理解为“胜利”所导致。

三、《行军篇》语句主要差异辨析

4.汲役(而)先饮

本句汉简本是“汲役先饮”,传世本是“汲而先饮”。“汲役先饮”特指“汲役”这个群体,有先保证部队饮水的义务。连专供饮水的役工都忍不住先饮为快,说明部队确实是“渴也”。而“汲而先饮”,没有特指“汲役”这个群体,“汲而先饮”仅能反映汲水之人渴了。不指出“汲役”身份,不足以反映部队“渴”的程度。两相比较,汉简本义长。

对本句的改动,可能是因为传承者对“汲役”身份特殊意义认知不清,认为“汲役先饮”不如“汲而先饮”读起来更顺畅所致。

5.卒已槫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本句主要区别是汉简本为“则不用”,传世本为“则不可用也”;另外,“槫亲”与“亲附”意义也有一些区别。

汉简本“则不用”意思是可用但不用,是指“卒已槫亲”后可用,但如果面对高度危险的战场,不以行使惩罚措施为保障,会有一部分人消极应付,所以相当于放弃使用。综合兵法内容来看,孙武对用卒区分了六种情况:一是“卒未槫亲而罚”,为“难用”;二是“卒已槫亲而罚不行”,为“不用”;三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为“不可用”;四是“合之以交,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五是“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六是“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由此来看,孙武对“难用”“不用”“不可用”各有特指,在这里传承者用“不可用”替换“不用”不妥当。所以,此处亦以汉简本义长。

传承者在这里进行改动,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卒已槫亲而罚不行”影响用卒的程度理解不够精准,而且并没有将整部兵法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是认知偏颇造成的。

四、《军争篇》语句主要差异辨析

6.先知迂直之道(计)者胜

本句汉简本与传世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道”和“计”。

本篇开篇即点出,“迂直之计”是在已经陷入被动境地之后,通过迂其途、诱之以利的方法,达到后人发先人至效果,从而获得有利作战条件的“军争”之法。但是,“迂直之计”有很大风险,为了达到后发先至的效果,多数情况下需要超常规行军,从而导致部队数量下降、疲惫困乏。这样的军争之计可能成功,也可能因此而失利,故只能称之为“计”。针对这种巨大的风险,后续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下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等内容。如此,通过正确决策、有效行动,使己方不落入被动境地,始终处于主动态势,才是“军争”的有效方法,称之为“迂直之道”和“军争之法”。“迂直之道”同时也是王霸之兵的标准,《九地篇》的“四五者”就是对这一方法的进一步肯定。

但是,如果依传世本,此处仍为“迂直之计”,则容易使人理解为强调的是前面所说后发先至的方法,而且也容易让人产生疑惑。在讲了半天的“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等等内容,又强调“迂直之计”,使本篇显得逻辑混乱、难以理解。所以,本处仍以汉简本义长。

传承者对本处的改动,应该是对孙武提倡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等内容的作用理解不透,对“后人发,先人至”的“迂直之计”又过于重视所致,认为“后人发,先人至”才能显示高超的兵法智慧,但忽视了“迂直之计”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和难度,忘记了孙武所提倡的“其所措必胜”的原则,以及对“无智名,无勇功”的“胜易胜者”的“善战者”的定义。

7.……背丘勿迎(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遗(必)阙,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此用众(兵)之法也。

本句汉简本与传世本文字差异较多。汉简本为“……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传世本为“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必阙,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其主要差别有以下几处:一是“背丘勿迎”和“背丘勿逆”的差别,二是“围师遗阙”和“围师必阙”的差别,三是汉简本无“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和“穷寇勿迫”,四是“此用众之法”和“此用兵之法”的差别。

“背丘勿迎”,指作战时我处高地,敌处低洼,我应该坚持高地优势,不要由高处向低处去迎战。如果按传世本,仅从字面来看,大概有三种解释:一是敌“背丘”占据高地,我不要向高处攻击;二是我“背丘”,不要放弃高地优势逆向攻击敌人;三是我“背丘”,不要由低处向高处逆向行动。第一种解释,我低敌高,与“高陵勿向”重复,不可取,而且与本篇以我为主体视角的体例不符;第二种解释,由高向低逆向攻击敌人,“逆”字不如“迎”准确;第三种解释两军对阵,在我占据高地情况下,没有逆向行动的可能,而且如此也不合理。“背丘勿迎”既与“高陵勿向”明显区别,用语比较精准,与“背丘勿逆”相比,汉简本“迎”字义长。

“围师遗阙”与“围师必阙”相比,在于程度上的不同,“必阙”更加绝对。要分析哪一个义长,需要从为什么“遗阙”来分析。将敌人包围后,敌陷入穷途末路,为防止敌死守,形成消耗战态势,需要留出阙口,使敌心存希望,在敌逃逸过程中,以我预先布置的阻截、伏击或侧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可以大幅度减少我方损失。通过“遗阙”来变阵地战为运动战,从而减少战斗损失,加快作战进程,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战术策略。但是,并非所有情形下都能“遗阙”。大概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被围敌人力量很弱,战斗意志不强,不“遗阙”更能使敌人丧失抵抗意志而投降,取得全胜;或者我方地势占优,围困状态下对我消灭敌人最有利,则均不需要“遗阙”。另外一种是若“遗阙”则可能纵敌逃逸,或使其会合援救力量,不能保证消灭敌人,如此也不能“遗阙”。“围师遗阙”是一种非常好的作战策略,但是也有不适用的情形。“围师必阙”过于绝对,故“围师遗阙”义长。

汉简本无“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和“穷寇勿迫”。传世本这些内容,与兵法内容不够合体,要么是与其他内容重复,要么是于理不合。联系上文,本段内容是“治变”内容的延续。前文提出“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的“治变”措施,但是还不够具体、不够全面,于是进一步补充了“高陵勿向,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归师勿遏”等内容,相当于“治变”内容的补充和深化。传世本增加的三个内容,其中“锐卒勿攻”,相当于说对敌精锐之卒不要攻击,因为硬碰硬得不偿失,从而与“无击堂堂之阵”意思重复。“饵兵勿食”于理不合,如果知道是“饵兵”,没有谁会贪小便宜,如果不知道是“饵兵”,“勿食”也没有依据。是否是“饵兵”,关键在于判断,食或“勿食”是其后顺理成章的行动,在这里强调“饵兵勿食”意义不大。“穷寇勿迫”,意思是对穷途末路的敌人不要逼迫太紧,防止敌狗急跳墙,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对穷途末路之对手,终归要灭掉,不近身逼迫,如何消灭?不逼迫近紧,其仍有生存空间,如何使其认识到穷途末路,从而放弃抵抗?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穷寇勿迫”都不是终极解决办法,只在放缓消灭敌人的节奏、疲敝敌人上倒是有一些意义。除此之外,传世本的三个内容,“锐卒勿攻”是对敌部分部队的处置,“饵兵勿食”是作战过程中的细小情节,“穷寇勿迫”是无关大局的局部策略,与汉简本“高陵勿向,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归师勿遏”相比,都不具备影响战役战斗整体的意义,掺入其中意义不大。

汉简本“此用众之法”与传世本“此用兵之法”相比,汉简本义长。一是,本处内容先有“故用兵之法”,使用“用众”可以避免与前面文字重复;二是,使用“用众”,进一步强调这里讨论的是大兵团作战,与《势篇》“用众”“斗众”相合,也以此明确了其讨论内容的层级是涉及战役战斗整体,而不是战役战斗的某些环节。

总起来看,传承者在这个地方的改变或掺入,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忽略了作战中统军将领视角的基本特点,掺入了局部或过程性内容;二是忽略了兵法内容的紧密联系,没有能够从整体上、从前后联系中来理解兵法具体内容,而是片面理解所致。

猜你喜欢

传世汉简传承者
豆腐是怎么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