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

2023-01-21胡兴黎陈祥伟李江涛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学科

胡兴黎 陈祥伟 李江涛

(1.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己成为一种共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为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2]。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作为核心素养的“聚焦版”与“升级版”,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培养[3]。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源动力和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4]。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5]。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

从上述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中不难看出,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源动力和发展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都不是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个学科就能实现的,必需将其落实到各学段各学科之中。适当引入如射艺、龙狮、武术、九子游戏等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学习的内容,不仅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落到实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解读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是最早开始研究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是指涉及多个生活领域的且能够促进健康生活和培育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7]。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等7 个一级指标[8]。辛涛等人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通过接受不同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9]。

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0]。无论是从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界定,还是从我国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设计,均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具有多元核心特性[11]。如将核心素养中包含的情感、态度这一成分应用到某一学科上,即指该学科会对人的情感、态度产生的影响。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核心素养框架建构中的定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还有完善人格的价值[12]。蔡小井认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指的是能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对自己的身心与生活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还包括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看待体育精神、竞技体育等一系列与体育有关的意识层面的认知[13]。于素梅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叠加,而是包含着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大维度的完整体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14]。尚力沛等人认为,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是个体必须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这三者与发展个体的核心素养是紧密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的[11]。胡曼玲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探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15]。

赵凤霞等人认为,体育知识与技能作为体育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是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是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养料。体育学科不仅应作为实现学生个体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与深化体育学科对学生健康素养、体育文化、体育情感、体育道德水平培养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功效[16]。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涉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方面。可见,体育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深挖体育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重大意义。

3 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优秀基因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中的传承?关键是内容的选择。当下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田径、常规球类为主,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少之又少。然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体育娱乐项目名目繁多,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运动项目。如中华射艺、中华武术、九子游戏等项目,较为适合在中小学开展。从项目特点来看,射艺静态练习较多,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矫正驼背,改善视力;中华武术能增强体质,锻炼柔韧、耐力和力量素质;九子游戏的各个项目均有不同的特点,能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素质,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3.1 中华射艺

射艺即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射艺文化体系。尤其是在古代教育体系中,射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射艺是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祭祀、选拔人才、宴会娱乐等方面应用广泛。如自商周开始的大射礼、宾射礼、乡射礼、燕射礼,射礼集礼、乐、射于一体,对学习者要求极高。第二,射艺是历代圣贤所推崇的学习修身的具体技能手段。如老子提出“天道犹张弓”,孔子提出的“君子之争”,孟子提出的“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王阳明提出的“射以观德”,等等。第三,射艺是能够实现“文武兼备”的体育项目。无论是神话故事、成语、诗歌还是经典名著都有射艺方面的内容。同时,“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十一有八而射艺第一”,说明射艺也是个人尚武强体、国家强武强军的重要利器。

由此可见,射艺是一项能真正实现“文武双全”的运动,将射艺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射艺进入校园已经开启帷幕。2018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后,上海市确定8 所中小学为中华射艺基地。随后,全国各地中小学也纷纷开展射艺活动,射艺以体育课、选修课、社团活动、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呈现,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爱,中华射艺也正在由“冷”变“热”。

2018年,习近平对青少年视力健康作出两次重要指示,射艺射箭项目也成为受青少年青睐的运动。射艺射箭运动需要瞄准靶心,聚精会神,长期练习可有效改善学生视力,能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射箭技术的动作要求能有效改善驼背,矫正脊柱弯曲。对青少年而言,学习射艺可谓益处诸多。

3.2 中华武术

“少年强则国强”,在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习武强身。中华武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武尚武的精神。胆小怯懦、好逸恶劳是现代大多数青少年的通病,坚持学习武术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第二,博闻强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锻炼养生方式。中华武术内涵丰富,除了常见的刀枪剑棍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如“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体医结合的理念等。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尤其是近几年来“一校一拳”打造校园特色活动,使得武术的发展焕发蓬勃生机。学校根据自身特色选取不同的武术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武术门类,形成了“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思路,实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17]。将优秀的中华武术作为体育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理念。

3.3 九子游戏

九子游戏是广泛流传于上海民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游戏,又称弄堂游戏,是50 后、60 后、70 后童年欢乐的记忆和写照。九子游戏有打弹子、滚圈子(俗称“滚铁圈”)、踢毽子、盯核子(盯橄榄核)、造房子、拉铃子(拉叉铃)、刮片子(刮香烟牌子)、掼结子(翻麻将牌)、抽陀子(抽贱骨头)。

九子游戏集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一体[18],规则简单易懂,动作简单易学,具有良好的普及性,上海的一些学校进行了实践[19],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传统的九子游戏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游戏来源于民间,贴近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九子游戏资源并加以推广,不仅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度,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体育教学中,从兴趣入手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女生存在“羞于锻炼”的现象,游戏形式的运动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欢乐中进行体育运动,以“玩”的形式上体育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回归童年感,引发共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九子游戏项目众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让体育课丰富多彩。

4 融入传统文化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的挑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等先进教学理念的提出,以及面临诸如肥胖、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如何开展好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第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培养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教学单元设计是这一行动的基本指南[20]。教学单元设计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还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单元整体,学用互融,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要想实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师独享课堂决策权的状况,而转变的关键是赋权于学生。让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做出个性化的行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愿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是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和锻炼并形成技能,在快乐练习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改变“教”与“学”的模式,是传统体育项目教学面临的挑战。

第三,贯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理解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加强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研究,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质量[2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面临挑战。目前,坚持练习传统项目如九子游戏的人才相对较少,受到学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专业技术的人不一定能进入到教师队伍,进入教师队伍的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练习的较少,在实践教学中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5 结语

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学会一门运动技能,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射艺、中华武术以及九子游戏等项目虽然弱化了体育竞技性,但能够体现“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突出大众参与性和文明性的特点,适合成为个人的终身运动项目。将这些传统项目融入体育课堂,不仅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也能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华武术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超学科”来啦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