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影响研究

2023-01-21闫丽敏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中华

闫丽敏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大学生其人格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智力开发与人格塑造并举成为全球教育界的一种潮流,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及阶层关系等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由传统人格迈向理想人格中所造成的焦虑、失范、失落的“人格危机”已然成为超载个体的社会公共危机,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注重以文化之基奠强国之路、以精神之钙铸思想之魂、以精神之力引时代发展,将精神的作用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体育人和中国人的精神引领。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也正如众多教育家所说,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体育外在的魅力,而在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最好的方式。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他们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热爱体育,高度关注奥运会,热心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中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创造了极好的契机。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映射出中国体育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它可以使大学生们在接触体育、参与体育以及感受体育中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坚定意志、磨炼心智,培养正确价值观,树立健康人格,尤其是对人格负面取向有重要的引导和矫正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解读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来源与功能;剖析现代大学生人格危机现状、局限及原因;探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引导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路径,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完善,为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调查现代大学生的人格危机现状包括大学生人格发展情况、人格危机及人格局限。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根据拟定访谈提纲,通过面对面采访、电话、微信及邮件等直接与间接方式,对体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以及高校教务处、学生处等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针对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和专家沟通交流,听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1.2.2 实地考察法

利用课上、课后等时间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在校2017 级-2020 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结构式、无结构式访谈,获得一手调查资料;走访学生宿舍、课余活动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之心,真正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录音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实地考察的数据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解读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内涵、来源与功能

2.1.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阐释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对其内涵的探讨,学者们前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黄莉[1]、郑国华[2]、赵高彩[3]、王梽有[4]、陈国华[5]等学者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领导都从不同视角探讨与辨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概念与内涵,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又选择吸收了西方体育精神的精髓,是“中西结合”的精神文化产物。它主要以爱国、奉献、团结、公平、拼搏为核心内容。学者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有的将其看做是一种思维活动与心理状态,或是一种思想观念与价值标准;有的将西方体育精神中健康、快乐以及娱乐纳入其中;有的则更看重是中国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注重其弘扬与发展。总之,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定义采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的概括、凝练与升华,其内容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2.1.2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追溯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选择性吸纳了我国民族精神思想,筛选、融合以及扬弃西方体育精神核心内容,是有着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更是体育领域的中国精神。追溯其来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孕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以儒家的“自强不息、仁者爱人”,道家的“天人合一、守中致和”,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引导与推动着中华体育精神的构成与发展,“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根基。二是融合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五千年来的发展变迁,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随着时代变换更替,这些精神得到了弘扬和发展,相继出现了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疫情精神、女排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各行各业、特殊重大事件中的彰显与弘扬,而中华体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体现与发展。三是吸纳西方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源自西方文化的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西方体育精神重竞争、重挑战,中华体育精神重和谐、重自然;西方体育精神重个人主义、重英雄主义,中华体育精神重道义、重正义情理;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离不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基于此,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明之后的创新型文化”[6],打上了显著民族特征的烙印与中国特色的时代痕迹,它不是对西方体育精神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筛选、融合以及扬弃产生的结果。

2.1.3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功能定位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价值的中国精神,作为体育领域的精神产物,它不仅在体育的实践与应用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具备独特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众多学者在这些方面已有着深入且开拓性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时代与社会又赋予了中华体育精神更加丰富、多元与强大的功能,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1)有效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中华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对中国体育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行动指导,还可以从社会各个阶层有效凝聚民众的国家共识、社会共识和个人共识,同时通过技能学习以及竞技比赛等振奋民心,强化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带动着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有效输出,是中国特色的话语权的代表,直接推动了我国文化强国战略部署的实现。(3)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其科学体系。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息息相通,且具有高度一致性。它们都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引领与精神支柱;它们有共同的目标,且拥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引领作用;它们在文化渊源、本质内容与价值取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提升身心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除了能引导人们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心理素质的增强与促进,在体育实践中修身性、讲规则、勇挑战、克困难、练意志等等,对德育、智育以及美育的提升大有裨益。(5)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支撑。它不仅能够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还能引领体育各领域的健康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强身健体、端正信念、担当重任、砥砺奋斗、锤炼品德,加快中国体育强国步伐,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2 剖析现代大学生人格危机、局限及原因

2.2.1 现代大学生人格危机现状分析

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实现梦想、幸福生活必备的条件。大学阶段挑战与机会并存,是完善人格的最好时机。调查发现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危机现状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对自己的不合理评判。包括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自卑与自负,自卑的学生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有时自卑的人会用自负的方式掩盖内心的脆弱与不安。自负的学生经常过高地估计自己,表现为:自以为是、言行霸道、好勇斗狠、多疑等,而他的优点就是果敢、敢想敢干。(2)对人生的不合理期望。包括完美主义和自我中心两种心理状态。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经常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在细节上,往往可能出现因“抓小放大”而“吃力不精彩”的局面,更容易受到“强迫症”的骚扰。以自我中心的学生经常将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常表现为:少关心别人,与他人疏远;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过度自保,易嫉妒人。(3)偏差的思维模式。这类人格倾向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包括偏激、猜疑、嫉妒、过度自责、敌对与虚荣等多种心理状态。偏激的学生因对事实缺乏全面的认知、对他人缺乏尊重和理解,所以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和谐,别人常对他敬而远之或群起攻之。猜疑的学生都是心有疑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与被动。嫉妒的学生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为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拥有过度自责、敌对与虚荣等心理状态的学生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他们与人相处却有高度相似,爱与人为敌,不好相处,防御性强,外表虚伪内心脆弱,具有偏差的思维模式的学生往往爱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4)有局限的行为模式。这类人格倾向在大学生中比比皆是,包括懒散、茫然和退缩等心理状态。生活懒散的学生活力不足,没有计划,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或事业中,有决心、无信心、少行动。茫然的学生大多具有空虚、幻想、被动等特点,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人生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拥有退缩心理的学生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和信心,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险,回避困难等,这样的学生常常抱怨自身的不幸,却宁愿忍受痛苦而不主动追求。

2.2.2 现代大学生人格局限及原因

通过上述人格危机现状的剖析我们发现,虽然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且个性张扬,但是他们喜欢突破传统、批判陋规、挑战经典、质疑权威、背离习惯、否定现状等等[7],正因如此,他们才更容易被诱导、迷惑、鼓动甚至是走向迷失。现阶段,针对大学生人格局限,剖析其原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己任与职责,我们应首当其冲且任重而道远。

2.2.2.1 传统文化薄弱、道德缺失与人格信仰危机

虽然目前国家与社会共同致力于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但广大大学生能否从中深刻理解其意义,传承其规范,吸收其精华,真正做到“有效吸收”“有效传承”令人堪忧。由于上述环节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仁义兼济”的和谐精神;“天下为公”“大同天下”的理想志趣;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尚德意念;“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生命情操[8]等道德规范与伦理准则传承的流失;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敷衍与形式化,致使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更严重的是大学生没有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人生信仰犹如墙头草,很容易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诱惑和引导,造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和迷失,形成人格与信仰危机。

2.2.2.2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与人格畸形发展

中国传统家庭继续延续“4+1”“6+1”模式,过多对孩子溺爱甚至是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与关爱,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致使“唯利”“惯独”等个人主义思想的出现。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冲击下,很容易被“唯利是图”“利益熏心”“追名逐利”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现象所影响,家庭教育以及父母行为示范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大学生在知识学习、职业选择上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只重眼前,不顾长远;家国情怀缺失,人文知识不足;导致大学生自我化、功利化的行为特点,丧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精神迷失。至此容易形成任性妄为、飞扬跋扈、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等人格畸形发展。

2.2.2.3 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亚健康状态与人格发展瓶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信息化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针对新颖的社交方式和虚拟化的生活状态,更容易受到大学生朋友的青睐。于是“网红”、“主播”“直播”以及“电游”等网络化名词与职业扑面而来,大学生面对网络带来的大量的信息、文化、视频等等,应接不暇、毫无抵抗之力;学校实行的“无手机课堂”甚至成为部分手机党、网络达人所不能忍受之痛;“全民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从传统走向经典”等等倡导被部分大学生抛之脑后;“宅居”与“虚拟网络”除了给大学生身体带来严重影响之外,还致使正值青春妙龄的孩子们待人冷漠、人际疏远,过多地陷入孤独、焦虑、苦闷、压抑、低落以及消沉的精神困境,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出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衰退,成为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又一“隐形杀手”。

2.2.2.4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混乱与人格塑造迷失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目睹职业不同、收入差别以及生活质量高低差异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则寄希望于在游戏与虚幻的世界释放情绪与发泄不满,过度“偶像崇拜、追捧明星、大牌消费、贪图富贵、追求享乐、奢侈风、啃老族” 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诱惑与歪曲着大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物欲横流与浮躁的社会不良环境中迷失方向[19]。古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今有“大国工匠、中国女排、道德模范”的精神食粮,都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熟视无睹与过眼云烟,使尚未在大学生心中扎根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造成健康人格塑造的迷失。

2.3 探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引领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路径

2.3.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健全人格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对道德范式和伦理规则的重视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人格塑造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如儒家以仁义教化为代表,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泽足以使人。[7]”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老子的《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代表,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重任,肩负使命,应当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外化为学习与生活的道德准则,坚持“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中真正扎根发芽,锤炼品德,端正人格。

2.3.2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助力大学生人格塑造“正向”发展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中的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可以化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消弭个人主义,有助于引导“自恋型”人格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有效地培养团队精神,在激烈的竞争较量中,团结协作一致对敌,无形中提升精神境界,消解自我中心的牢笼,用集体主义来修正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偏向。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和朋友观看喜欢项目的现场比赛或直播,学习与分享运动健儿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分秒必争、虽败犹荣的赛场品质,升国旗、奏国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体育运动的竞争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采取不同的技战术尝试来取得最后的胜利,真正感受到“胜不骄、败不馁”,“虽败犹荣”的荣誉感,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促使大学生向着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人格塑造“正向”发展。

2.3.3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促进人格完善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本身就来自于东西方体育文化不断碰撞、冲突与融合,它所包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倡导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文明互鉴、互相补充,有助于引导“偏执型”人格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因此,当大学生面对一切身边和网络化时代的大容量信息、文化与视频,要进行甄别真假、审视优劣、有选择地学习与接收,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鼓励大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摆脱网络化的约束与束缚,同时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服务,合理运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摆布。鼓励大学生走出家门,走向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积极锻炼、健康成长,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与自信[10]。建立正常健康的交友方式,以诚信为原则,在学习和工作中,广交友、做实事、赢信任,养成开朗、热情、健谈的性格,健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促进人格完善。

2.3.4 传承“榜样力量”,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中的为国争光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可以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冠军典范”和“榜样力量”,有助于引导“回避型”人格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在奥运赛场上,大到“中国女排、铿锵玫瑰、乒乓神团”,小到“容国团、许海峰、邓亚萍、郎平”等先进事迹,在这些榜样身上所体现的“刻苦训练、奋斗拼搏、锲而不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厚积薄发”中华体育精神,可以磨炼大学生意志品质,激发深埋心底的爱国情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活教材”,为健康人格塑造奠定基础。

3 结论

人格是伴随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个人特征。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人格局限是正常的,他们有无限的成长空间也是事实。大学生人格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和付出,而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将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引领与推动作用,倡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健全人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助力人格正向发展;正视人格局限,砥砺意志、锤炼品德、促进人格完善;传承榜样力量、坚定社会与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新时代,更是年轻一代的新时代,广大大学生应当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人格中华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