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3-01-21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普通高校高校教师

邢 程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大,教师资格证实行考试改革,“国考”打破了教师五年一审的终身制度。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许可证,是教师教学入门的基本条件。

严格教师资格证发放的基本条件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及时代化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师范类院校高质量人才输出的必然要求。

对于普通院校体育教育而言,因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及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其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资源优势与知名院校难以相比。因此,建设普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保障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关于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类院校教师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研究、教师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及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等几个方面,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体育类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还是空白。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资格证的过关率。

1 普通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

1.1 科研动力不足

科研与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两大重要抉择。近年来,科研能力在高校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问题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难点。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往往会走向一个怪圈:“所研非所好”“所研必所需”。“所研非所好”表现在:研究内容的跨域。所谓研究内容的跨域则是因为科研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不少教师为科研分不得已进行大量课题的申报,学术文章的发表,研究领域也涉及多个方面,这不仅不能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反而会消耗大量时间;“所研必所需”则是体现在研究时间的断层。据调查,高校教师科研成果集中在职称评审前期,职称评审后期科研成果显著减少。加上“科研致富”现象表明了科研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展现出一定弊端,如,一些具有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凭借人脉优势进行跨域研究,因课题发布数量的限制性,影响了专业教师项目的申报。

1.2 团队文化建设不足

我国高校按类型可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院校等几类[2]。研究型重点大学科研人才雄厚,团队建设比较完善,团队作用和效果也比较突出,它们的科研成果明显比普通高校突出[3]。

近几年,我校虽重视科研团队文化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共有正高级8人,副高级14 人,博士1 人,在读博士7 个,但仅有两个科研团队,且普通类的二本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难以组建高水科研团队。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凭借一腔热血组建科研团队,成立研究中心及研究所,但这却成为资源聚集的平台,研究过程中未能发挥团队效应,团队成员之间没有研究上的有机联系[2],反而造成局部的不和谐。

1.3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不仅自身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和义务,更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4]。由于高校对科研任务的重视,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受到教学及科研双重压力,导致其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大大缩水,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逐年下降。更有甚者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出现“所教非所学”“所教非所专”的情况。领导及团队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进行论证,不考虑自身地理环境、人员优势等影响因素,课程设置略显随意。师资的要求也仅仅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完成,且后续更新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对于体育项目教学而言,最直观的学习方法就是观察法,教师通过直观示范可以把技术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而学生通过观察能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要领,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应根据国家考试要求,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开设与考试对应的课程,请专业对口教师进行精讲,确保学生学之有用,学之有效,学之有成。

1.4 教师职称结构与教学层次不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国家重视高层次、高学历的人群承担本科教学,规定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坚持教授上讲台[5],坚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深入课堂进行知识传授,且要求教授、副教授如果连续两年未能授课,则取消其职务,有效避免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行政、教师两手抓的现象。地方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不规范,聘任流于形式[6],导致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授进行“双肩挑”:占“双岗”而无“双责”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发生。“双肩挑”就高不就低的现象成为阻碍了地方高校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此外,教师行业有一项“按资排辈”的不成文条例,即刚入职及年轻教师必须尊重年长教师,这无可厚非,但是有些资历老、职称高的教师,不愿承担体育核心课程体育专项课程教学,而是希望进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因此,形成了公共体育的高职称教师多、体育专业高职称教师少的特殊现象,这无疑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因素

2.1 教师的职业认同

有学者指出,当下教师出现专业身份危机、文化身份危机及政治身份危机等尴尬处境。据调查,现代学生的道德观念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对教师的尊重性及认可度方面表现不良,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评奖、评优等原因,通过互联网攻击教师,对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的成就感及自豪感受受到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造成挫伤。

2.2 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指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及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招聘注重技术水平同时注重科研能力,然而对于体育项目而言,专业技术技能与科研水平的天平难以平衡。体育项目技能的提高多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获得,如具有国家等级的运动员都是从童子功开始训练,这必然导致了其文化水平的不足;而对于经过“普考”进入体育行列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运动技能则不足。纵观体育界的学术大家及知名学者,多半来自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者。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2.3 教育政策因素

国家和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影响是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外因[7]。高等教育政策分为宏观的目标政策、纲领性的决议及教学行为的指导。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普通高校的教育领域进行管理指导,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和法律保障。这些政策的执行会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积极性。此外,学校政策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原因,比如:在职称评审方面材料的准备应该考虑学科差异性。

2.4 教师科研能力培训体系不完善

普通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每年高校会抽出部分时间进行教师培训,但培训内容及形式较单调,培训效果并不明显。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培训形式以满足学校对新进教师的要求,注重培训的整体性,疏忽教师的多样化、自主性发展;其次,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较陈旧,多以学历补偿为主,重视专业知识培训,对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仍不足。甚至有些教师反映培训内容重理论不重实际,脱离现实教学要求,培训内容只是完成学校政策的要求,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

3 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3.1 构建师德培养平台

师德师风是校风的灵魂,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国家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并以文件的形式要求落实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因此,各个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高校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并通过举办名师讲坛、教师文体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如:聚焦师德师风体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体育学院召开的“师德师风”启动大会等等。此外,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定期开展教师行为考核评定,教学研讨活动,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

3.2 搭建教师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是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普通高校根据学校学科性质、教学情况以教研室、教学小组、试验基地等搭建教学团队。如,我校体育学院除了院内的教师基本功大赛、院内说课比赛之外,形成了老中青合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即给每位新进年轻教师分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及其它教学问题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在现代媒体操作、科研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学习,形成了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宜教学、教研团队。

3.3 教学能力培养平台。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中曾提出教学能力提升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能力平台的搭建应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及特色进行综合考虑,此外,平台的搭建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机制:优化教师考核指标,提升教师评奖评优或职评审中的权重。通过职称结构、年龄层次、专业性质、学习能力等因素开展教师培训、理念更新等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质量评估工作,满足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4 建设科研能力培养平台。

科研是高校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过程[8]。因此,科研在高校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凭借地缘优势、文化优势,积极建设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平台,通过科研论坛、项目建设等吸引学者进行项目研究,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科研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横向课题,形成良性循环。

3.5 完善实践能力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联合办学。且实践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重。如提倡教师通过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完成校外实践锻炼;增加校内、校外的联动关系,将高校教师外出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青年教师分批次每年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感受校企、中小学工作状态,并积极反馈学校,进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修订,完善高校教学,确保订单培养。

3.6 建立分层分类、多元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一般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评价机制进行职称评定和教学评估工作,尤为侧重对科研成果的考核[9]。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普通高校应根据教师成长阶段,制定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管理部门评价等团队与个人、定性与定量、分层分类的多方评价机制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积极性。

4 结论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在现代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做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高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普通高校高校教师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