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及预防机制研究
2023-01-21娄斌斌
王 健 娄斌斌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123)
随着校园体育活动的推广与普及,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区域,相关处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实际处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纠纷和矛盾[1],这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伤害,也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极大困扰和不良影响。甚至有的学校或教师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采取降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减少对抗性体育活动等消极方式应对,这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还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引起了高校、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故本文致力于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因及预防机制的研究,以期引入现代法治观念和校园治理理念,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事故预防体系,稳定教学秩序,破解高校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中面临的困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
1 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内涵分析
1.1 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参照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条例进行界定。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包括体育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运动竞赛),所造成的学生实质性的人身伤害或死亡后果的事故[2]。笔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活动范围明显大于中小学生,将大学体育伤害事故界定在校内举行的各类体育活动,显然不适应目前比较复杂的情况。故分析认为,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校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实施的各种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各类人身伤害事故,既包括校内组织的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活动、经教师批准的体育社团活动,也包括在有指导老师带队参加的各种校外竞赛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健身设施内所发生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1.2 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的原则和法律依据
目前,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追责实际上并没有针对性的、清晰有效的法律条文可依[3]。而直接与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关的两部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尽管制定了一些学校的担责条例和免责条例,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区域,责任认定也较为困难。高校通常依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可一旦处理结果不能令家属满意,就可能引起责任纠纷,甚至进入法律诉讼程序,这对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以往法院受理有关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纠纷时,通常按照普通民事诉讼的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21年1月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侵权责任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审理。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三种处理原则。一般来讲大学生已年满18 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预计到进行体育锻炼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因此在处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纠纷时,应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即谁有过错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法院在审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纠纷时,往往依据归责原则中的公平原则,判定学校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确立了“自甘风险”的原则,这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
按照承担责任的主体进行分类,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主要有高校承担责任、学生承担责任、未尽义务或者有过错第三方承担责任、多方共同承担责任以及因天气和环境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责任五种形式[4]。在处理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时,首先要做的是对事故责任进行裁定,明确责任主体,然后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际事故责任的认定过程中,对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往往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担责。但高校作为管理主体,即使已经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也会在公平原则的推动下,即学生属于弱势群体高校处于强势地位,而承担在体育活动中的管理责任。这在实践过程中加剧了学校的责任份量,学校和教师“谈责色变”,造成了体育开展的积极性下降[5]。因此,对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进行致因分析,从根源上查找原因,减少事故发生率,建立相应的应急预防机制迫在眉睫。
2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始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进入21世纪后,有学者提出“综合致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多重原因综合造成的,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6]。此理论为全面辨识各类危险源,通过多种途径控制事故提供了思路,实用性强[7]。借鉴事故致因理论学说,笔者认为“综合致因论”对于分析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比较符合目前高校的复杂情况。
2.1 大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基础原因
大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基础原因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政府、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政府方面主要是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无法保证健身器材设施的定期维护保养,造成设备老化、损坏,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方面主要是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教师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校园健身知识的宣传不足,对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不深入。个人方面主要是学生本人接触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较少,没有树立正确的运动饮食习惯,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技巧。尤其是进行同场对抗性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训练时,动作幅度过大,使用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极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以上因素都是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基础因素。
2.2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间接原因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间接原因是高校体育管理存在不足,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加强培训教育、教学监督、安全预防等措施,达到提高认识、消除隐患的目的。对物的管理主要是体育器材的规范使用管理、体育场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建设。在目前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难以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硬件设施不足、维护不及时是影响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也是造成体育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社会因素导致的基础原因和管理缺陷导致的间接原因所形成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存在就为大学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一旦有起因,物和肇事人两个因素偶然触发,必然导致加害物和受害人的产生。因此,在“致因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要想防范偶然事件的触发,就需要从人和物两个角度加大防范力度。对人的防范包括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提高体育活动组织者的责任感等,最大限度地防范人对偶然事件的触发。对物的防范包括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设计、维护,对运动天气状况的估计,以及排除其它外界因素的干扰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物对偶然事件的触发。
3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机制
为降低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需要建立一套集制度建设、监督管理、技能培训、医务监督、应急处理五位一体的高校体育安全事故预防体系。
3.1 从制度上完善学校体育事故处理机制
通过法规制度的制定,不仅可以为事故处理提供有效法律保障,而且还可以从法律层面明确学校体育安全事故责任主体,理清高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事故责任关系,为事故认定提供依据,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处理此类纠纷时,可以借鉴美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即学校可以以政府免责权、敢冒风险、共同过失和免责协议等抗辩理由免除自身、学区及教师的民事责任,学校不直接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责任由学校主管部门承担[8]。
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将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处理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求在校学生购买意外伤残事故保险或采用学校统一购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通过保险制度将个人风险转由社会承担,弱化学校和教师在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赔偿风险,将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赔偿社会化,降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赔偿风险。
3.2 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和教学的监督管理
安全的运动环境是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的物质条件,也是遏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的重要方面[9],因此应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配置牢固、合格、安全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高校还要落实责任,加强安全监管,建立体育安全保障制度,严格排除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安全隐患。制定反馈、巡视制度,成立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巡查场地设施、健身器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体育教学和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另外,也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力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将安全事故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考核指标。
3.3 注重师生体育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
体育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应包括教学技能的培训、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场地器材的日常维护使用、各种技术动作的保护措施以及学生社团的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通过培训达到预防事故发生和提升事件处理的能力。由于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学校体育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通过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技能,却可以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一方面,要规范教师上课流程,提高安全意识,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尤其是组织各类校内外比赛活动要考虑周全、科学合理,做好应急预案。同时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应急救护能力,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能够提供恰当的紧急救助,减轻学生伤痛。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事故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技巧。加强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自觉遵守锻炼规律、体育礼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4 加强高校学生的医务监督
加强高校学生的医务监督是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要举措,依据新生入学体检、学期体育成绩、年度体质监测等方面收集大学生体质数据。对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做过较大手术不适宜运动的学生,要做好记录备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为科学分组教学提供依据。高校要严格落实国家发布的有关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文件,做好普通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或者组织训练比赛时,要了解学生的即时身体状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本人也应如实上报身体健康状况,科学参与健身活动。
3.5 建立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急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往往都有其先兆,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导致突发事件的预兆,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则可有效避免事态扩大。首先,应建立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预警机制,加强事故的战略规划,成立由分管校长牵头的体育伤害事故应急机构,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建立事故防治责任制。其次,建立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成立上下贯通的事故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及时对体育伤害事故做出评估,果断妥善处理,尽快裁定事故责任,谨防矛盾激化,确保危机在可控范围内。再次,建立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恢复机制。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客观评估,找出事故产生的诱因和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
4 结语
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由于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通过建立高校体育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及时排除体育伤害事故的触发因素,则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应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首要措施应该以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