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门静脉高压2例并文献复习
2023-01-21张丽丽赵世娇胡建华勾春燕吕文良
张丽丽 赵世娇 胡建华 勾春燕 吕文良
作者单位:100069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张丽丽,赵世娇,胡建华,勾春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感染疾病科(张丽丽,吕文良)
病例1:患者,女性,59岁,主因“腹胀2个月余,加重伴间断腹痛半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半月前腹胀加重伴有间断腹痛,现为进一步诊疗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食量减少,睡眠欠佳,二便不调,体重无变化。既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史5年,未系统诊治。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min,脉搏64次/min,血压110/70 mmHg。神清,精神弱,面色晦暗,肝掌阳性,未见蜘蛛痣,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阳性,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重度水肿,扑击征、踝阵挛阴性。辅助检查: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WBC)24.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RUT)91.1%,红细胞(RBC)6.16×1012/L,血红蛋白(Hgb)192.0 g/L,红细胞比容(HCT)55.2%,血小板(PLT)237×109/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10.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3 U/L,总胆红素(TBil)86.9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4.1 μmol/L,白蛋白(ALB)31.3 g/L,γ-谷氨酰转肽酶(GGT)316 U/L,碱性磷酸酶(ALP)147U/L,肝炎病毒系列Anti-HBs(+),Anti-HBe(+),Anti-HBc(+)。腹部CT平扫提示:①布加综合征可能性大,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下腔静脉栓子形成,大量腹水;②胆囊炎;③脾大,局部脾梗死伴钙化;④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头颅CT提示:右侧小脑梗死可能性大。胃镜结果提示:食管静脉轻度曲张(Rc-),食管溃疡(H1期),胃多发溃疡(A1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急性出血性胃炎。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诊断明确,予保肝降酶、退黄、利尿对症治疗,羟基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多发栓子外科及介入科会诊后无手术及介入治疗指征,患者要求出院当地继续治疗,后自行出院。
病例2:患者,男性,44岁,主因“中上腹部不适伴发热5天,眼黄皮肤黄染3天”入院,患者5天前大量饮酒后出现腹痛,中上腹为主,表现为胀痛,伴反酸,呕吐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体温最高39.4℃,发热时有畏寒、寒战,头痛、心悸。无皮肤瘙痒、灰白便、牙龈出血、鼻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保肝、补液、抑酸、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3天前出现眼黄、皮肤黄。现为进一步诊疗收入我院。患者上腹部不适,余未诉特殊不适,精神可,食量无变化,睡眠欠佳,二便正常。既往20年前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每年定期放血治疗。饮酒史20年,白酒为主(≥42度),平均5两/次/周。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min,脉搏86次/min,血压118/91 mmHg。神清,慢性病容,肝掌阳性,未见蜘蛛痣,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软,中上腹压痛,下腹反跳痛阳性,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踝阵挛阴性。辅助检查: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WBC)4.0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RUT)91.1%,红细胞(RBC)6.92×1012/L,血红蛋白(Hgb)180.0 g/L,红细胞比容(HCT)51.2%,血小板(PLT)98×109/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3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1 U/L,总胆红素(TBil)40.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7 μmol/L,白蛋白(ALB)34.9 g/L,γ-谷氨酰转肽酶(GGT)206 U/L,碱性磷酸酶(ALP)90 U/L,肝炎病毒系列阴性。腹部CT平扫提示:①门脉右支远端栓子可能,伴肝右叶多发灌注异常;②肝右叶钙化灶,肝囊肿;③脾大;④十二指肠憩室;⑤腹主动脉附壁血栓可能。胃镜结果提示:食管静脉轻度曲张(Rc-),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性胃炎。根据临床症状及检查,目前“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诊断明确,予抗感染、保肝降酶、退黄、利尿、抗血小板对症治疗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准许好转出院,定期复查。
讨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相对惰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MPN),其特征在于红细胞、骨髓和巨核细胞谱系的克隆性增殖,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JAKV617F 突变或外显子12突变)[1-2]。该病患者因血液黏滞度增高,患者发生静脉和动脉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终身发病率为20%~30%[3-4]。
PV患者易形成门脉血栓,当PVT发生时,肝脏通过增加肝动脉流量进行补偿,从而维持正常的肝功能[5]。血栓形成的PV可能会发生海绵样变。这可能导致侧支循环形成、腹水、门脉高压型胆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肠道出血等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表现[6-8]。PV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属于肝前性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NCPH)。而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的最常见病因[9]。
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往往因脾功能亢进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但本研究纳入的2例患者均有脾大,但血象检查未见明显降低,病例1可见三系的升高,考虑PV病史在该患者的疾病中起到主要作用;病例2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PLT降低,考虑与基础酒精性肝病的影响相互抵消有关。本研究纳入的2例患者转氨酶处于正常范围内,ALB虽然降低但均高于30g/L,胆红素升高均在5LUN范围内,可见PV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相对较轻。2例患者GGT升高明显,淤胆现象明显,主要考虑基础肝病引起的胆汁淤积。
PV患者易形成门脉血栓且伴高凝状态,在没有肝硬化的患者中,系统性高凝状态通常与PVT有关[6, 10]。报道的 PVT 患病率因诊断方法和目标人群的不同而异,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 10%~25%,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 1%~5%[11]。临床常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降低,多种原因加重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12]。本研究中2个病例虽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但均表现出高凝状态,且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均有脾大,病例1还伴有脾梗死,考虑主要与PV病史时间长有关。
尚有文献发现,PV是胃十二指肠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潜在发病机制可能与黏膜血液流动和营养及组胺释放有关[13]。本研究中病例1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中患者的胃镜显示二者均有食管静脉曲张。既往文献报道,即使基线检查时无静脉曲张,非硬化性、非肿瘤性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年后发生静脉曲张的概率为2%,5年后为22%[14]。一旦门脉高压出现,血液通过门静脉-门静脉侧支向肝窦流动,或通过门静脉系统侧支从肝脏流出,导致胃食管、异位或直肠静脉曲张出血。由此可见在确诊为PV后,应尽早、定期进行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检查,早期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综上,这是首次对PV合并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病例报道。分析病例特点可见,PV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均可表现为门脉高压症的相关并发症(脾大、腹水、胆囊炎、食管静脉曲张),但PV合并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损伤较轻,血象检查因两种疾病相互抵消出现特殊表现。若PV患者积极行抗血栓治疗是否能延缓或阻止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减少器官梗死、腹水、静脉曲张出血等并发症尚未形成共识。在PV疾病过程中有意识提前预防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的形成,或可改善疾病的不良结局。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