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与近察
——我的田园诗写作
2023-01-20巴晓芳
巴晓芳
我的诗作中可划入田园诗的,大约80余首,就写作切入角度来说,这些诗因写作条件不同,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远望旁观式写作,二是走进体验式写作。前者,只有一些总体概念,间接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后者,因身临其境,有亲身体验,就多了些感性认知。
前者如《阳新县网湖分洪闸建闸18年来首次开闸分洪》“水位高抬雨势汹,富河分入网湖中。闸开几道松悬剑,湖纳亿方囚恶龙。十八年来初试手,两三天见自然功。声声激浪疑相问,是为归家是泄洪?”洪灾来临,网湖分洪闸18年首次分洪。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可写,也应该写,然而作者没到现场,只能凭借新闻报道、图片和自己的想象来写。虽然很认真地构思、遣词造句,总体写出了分洪的作用和意义,但仍不满意,总感觉到分洪现场那种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与悲壮气氛,无法呈现出来。
再如《赠钟祥市彭墩村张德华》“郢里彭墩久著名,秋来景色愈鲜明。大棚蔬果生长旺,小院童翁话语清。如画田园招远客,俨然屋舍似新城。乡贤已创桃源地,不向渔郎问武陵。”这是首命题作业,当时参观了彭墩村,看了村容村貌,听了对该村发展情况的介绍,比单纯的远望有明显进步,但是,作者仍然停留在参观者角色,没有更深入一层地采访到张德华本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点概念化,人物形象模糊,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再来看看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型的写作。“料峭春寒雨,自晓至黄昏。远地重游客,旧雨复吹新。不辞山道远,直向西北奔。湖北关雄峙,两山锁关门。秦楼对楚楼,胜地多新闻。南山名凤凰,有凤出山林。教师胡安梅,沥血且呕心。两届党代表,郧西第一人。北山名天堂,天堂有龙吟。支书魏登殿,一代大山魂。当家四十年,难以数苦辛。凿山开道路,水电入山村。高山精细种,地膜暖土温。包菜萝卜大,一棵十来斤。土豆味道美,玉米加工深。荒山两万亩,正待变成金。默默老黄牛,贡献众乡亲。代表亦两届,大山数功勋。初见魏登殿,满脸岁月痕。双手握老茧,话语颇深沉。老来患哮喘,酒不胜一樽。惟祝老魏健,人并坎山春。”(《同杨洪霞陈信国周贤鹏余功辉等一行访郧西县湖北口乡并坎子山村支书魏登殿》,魏登殿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以及作者与描写对象握手交谈的切身体验,尽收笔下,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又如《鹧鸪天·汈汊湖船家》“一路风尘向港湾,汈湖莲叶望田田。征人纷列垂杨岸,农户新开游客船。先荡桨,后撑竿。轻舟划破水中天。船娘不讳经营事:‘一次行船一百元’。”这也是作者在汈汊湖乘农家游船的亲身体验,有地点、有景象、有动作、有细节、有人物、有对话,较好地再现了当时环境。假如作者没这样的现场体验,固然也可写出汈汊湖发展旅游的情况,但很有可能是概念化的产物。不可能写出“先荡桨,后撑竿”的细节;看不到“轻舟划破水中天”的画面;更了解不到“一次行船一百元”的经营行情。这就是采风的效果。
无论是远望旁观式,还是走进体验式,两种写作方式各有千秋,但要写出田园诗中应有的画面美,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现场采风无疑更有优势。如果到不了现场,只能“远望”,则要在具体题材的选择和思想深度的挖掘方面下功夫。如网湖分洪,就可凭题材取胜。
不管哪种方式,都是我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写作方式。能够亲临现场采风当然更好,这也是继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认同诗的高妙之处“尽在山程水驿中”。笔者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尤其习惯亲临现场,亲眼所见、了解第一手的信息,写起来更放心。然而,有时限于条件,不可能去现场接近写作对象。这时候就必须借助网络、电话等手段,弥补这个缺憾了。好在如今信息手段发达,获取资讯的条件很多,可以基本满足这些需求。事实上,时下很多诗人也是这样写作的。
今天的田园,不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传统风光,更有新农村的现代景观;尤其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已深深地进入农村、农业,极大影响着今天的农村社会生活。广大农村在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中,各种探索,各种新鲜事物、新的典型层出不穷,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不断产生。如果不深入农村基层,做进一步的了解,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眼下农村的,也不可能写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田园诗歌。